張輝
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網絡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進入了每個家庭。我校從小學三年級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也逐漸增多。在教學中我們深刻體會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部分學生利用網絡擴大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加深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增進了朋友間的友誼,能夠運用網絡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服務。但同時,網絡上一些充滿了負能量的信息,對一些辨別是非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學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各種負面影響讓不少老師、家長對網絡敬而畏之。
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永無止境的,如何發揮網絡這把雙刃劍的作用。引導小學生健康上網,走出盲目上網和迷戀網絡的誤區,讓網絡真正成為小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們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下面就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課引導小學生正確合理使用網絡淺談幾點做法。
一、規范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防止學生在練習時間上網聊天,玩網絡游戲或看不良信息,有的信息技術教師就將網絡關閉,禁止學生使用網絡。這種“因噎廢食”做法,違背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長期下去就會出現學生對玩計算機很感興趣,但對“信息技術課”卻沒有興趣。
其實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聊天,多是圖一時之快樂,或者學習太苦尋求解脫,或出于好奇,但最關鍵的是學生覺得網絡游戲、聊天比學習更刺激、更有吸引力。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就得讓學生覺得學習有趣,有吸引力。這就要求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使我們的教學不但要寓教于學,還應寓教于樂。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常常采用“任務為主,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有所用,在實踐中加強操作技術。如在進行五年級下冊的模塊一《用計算機制作演示文稿》教學時,要求學生制作一個保護和介紹一種野生動物的演示文稿,演示文稿中除了文字以外,還要包括圖片、文本框和圖形等。教師首先在課前布置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每組3~4人,組內成員都要承擔一定任務,分工合作上網搜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并整理、篩選出可用資料;接著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確定的主題和搜集的資料,編寫幻燈片的劇本;最后由小組成員共同設計制作演示文稿,并做修改。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做,將所學的利用網絡查找的信息的知識用在了制作演示文稿上,進而引導學生將此技巧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生活中。
二、在信息技術課中加強引導,開展健康有益的網絡活動,做到因勢利導
學生大多喜歡上網,但許多學生上網都沒有明確的目的,上網后隨意瀏覽,在游戲類網站上花費的時間比例較大。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選擇上網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適合學生瀏覽的網站。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教育網站尋找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比如,在2018年下半年,教育局組織了五年級小學語文讀書知識競賽,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被學校選拔上參加更高一級的比賽,留下了少許遺憾。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搞了一次制作電子小報的比賽,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Word知識,辦一份語文知識小報,內容包括文學常識、作家我知道、古詩知多少等模塊。小報中用到的圖片、文字資料均可上網搜尋。對辦得好的同學其小報通過校園網展出,同時用激勵的語言,告訴學生通過辦一份精美的電子小報,一定會增加許多語文知識,下次有這樣的競賽就會多幾分勝出的機會。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高孩子的電腦操作技能,而且能使孩子真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三、在信息技術課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做到安全上網
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通過圖片、視頻向學生講解網絡的有關知識,消除網絡的神秘感,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是一個虛幻的世界,讓學生明白網絡是為人們生活、學習帶來方便的,人類要學會駕馭網絡,而不是被網絡駕馭,人類是網絡的主人,而不是網絡的奴隸。
我校學生在三年級的信息技術課中就開始接觸網絡,從一開始,教師就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懂得基本的對與錯,是與非,教會他們如何分辨其中的有害信息。比如要增強網絡道德意識,要分清網絡中的真實與虛假,不能把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到處傳播。還要注意網上安全,如果在網上發現威脅性的信息,要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上網時,不要給出全名、真實的地址、電話號碼、學校名稱、密碼等;不要自己獨自與網友見面等。
總之,網絡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讓學生贏在網絡時代的起跑線上,就要大力普及網絡文化,打破網絡的神秘,正確引導學生上網,讓學生明確網絡是學習的工具,要善于正確運用網絡,讓它為學習、生活服務。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