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企業對高職畢業生人才素質的實際需求,本文以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對基于對接企業崗位需求的“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分析了“課證融合”的現狀及問題,并結合該專業對應的特種工證職業證書考證的主線,從多方面論述了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崗位需求;課證融合;特種工證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職業教育日益獲得重視。國家頒布的相關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大力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用人單位招收、錄用職工,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必須從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屬于一般職業(工種),必須從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盵1]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決定其就業的不僅是取得傳統的學歷證書即畢業證,更重要的是獲得職業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從而使目前在高職教學中“課證融合”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1 “課證融合”的內涵及意義
1.1 內涵
“課”是指校內專業課程,“證”是指職業相關證書。所謂“課證融合”,又稱為雙證教學,是指專業課程的設置與職業考證相對應,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與考證內容相結合,通過在校期間的教學,使學生具備直接參加相關職業證書考試的能力,從而獲得職業證書,為下一步的就業過程打下基礎。
在本研究中的相關職業證書是電梯專業對應的相關特種工證,即特種作業操作證,由國家安監局頒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電梯維護管理等行業作業人員必須接受與其所從事的特種作業相應的安全技術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培訓,經相關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在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上崗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
1.2 意義
“課證融合”作為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模式,遵循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上崗相對接的理念,針對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教學過程與實踐生產過程相接軌,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出能夠對接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2 “課證融合”的現狀及問題
2.1 人才培養方案與崗位需求存在較大距離
高職畢業生能夠進入企業就業并具備上崗工作能力,這需要畢業生自身具備企業的相關工作崗位所需的條件,即合格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但很多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設計思路或時間較早等因素,課程體系和專業建設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具體工作崗位特點,導致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力素質與企業崗位需求尚有一段距離,使他們在就業和工作階段遇到困難。
2.2 教學管理過程脫離明顯
“課證融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教學過程與實踐需求結合更為深入和具體,對教學管理、專業建設方面的改動更多,涉及對現有教學管理體制的變革和創新,及對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組織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改變。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這些方面的管理運作情況是仍在沿襲以往的以傳統教材內容為主,先理論知識后實踐操作的教學套路,并不能滿足實現“課證融合”模式的這些要求。
2.3 教師團隊實踐能力欠缺
現在的高職院校專任教師隊伍普遍以學歷教育出身為主,具有企業經歷的教師比例較小,總體上缺乏完整的企業生產過程的實踐經驗,不熟悉行業標準和企業工作崗位具體需求,即使是所謂的“雙師型”教師,也往往不具備足夠豐富的企業生產崗位的實踐工作經驗。部分院校雖然采取了外聘企業人員參與實踐教學或進行講座的形式,也不能滿足日常教學與崗位對接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已提出今后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原則上主要從具有企業工作經歷人員中招聘,這個意見也與此有關。
2.4 教材建設與行業標準不配套
由于目前高職院校所采用教材的編寫人員基本都是以校內教師為主,企業人員整體參與程度較小。雖然隨著教改的發展教材編寫組織形式也不斷有所變革,但無論是基于任務驅動法或項目驅動法等的教材,其內容仍多傾向于片面覆蓋所編寫課程的體系知識點和技能點,使得教材內容全而不精,各知識點技能點不能精確對接實際崗位需求,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角度來看這無形中明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效果。
2.5 教學實踐條件不能滿足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加大投入,高職院校的實踐條件普遍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學所需的實驗、實訓設備和場所等硬件更新換代水平不斷提高,實踐課時和考核權重所占比例也逐步提高。但限于傳統教學慣性和教儀廠商產品設計思路等因素,所配備的實驗、實訓設備與企業實際生產設備有所偏離,所設置的實踐考核內容和方式也相應與生產崗位標準有一定偏差。
3 對接崗位需求“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途徑
3.1 明確對接崗位需求的實現方法
通過連續走訪合作企業和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調研畢業生在求職和工作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和要求,首先發現在畢業生的求職就業階段,面臨的是來自企業的能夠有資格有能力盡快進入工作現場從事專業操作的要求,其本質就是對具備專業對應的特種工操作證的硬性要求;其次是在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在不同具體崗位上的工作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在校理論和實訓教學中沒有深入甚至接觸過的專業問題和難題,主要體現在一些實踐技能和臨場處置方面。反過來這也是通過走訪了解到的當下企業在進人和用人過程中面臨的普遍現象和困擾,企業迫切希望引入的高職畢業生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進入工作狀態,圓滿實現與崗位需求的對接。對此,企業也針對行業特點向校方提出了結合職業證書進行“課證融合”教學并使學生在畢業前獲得相關職業證書的建議,以期使學生在畢業前在具備從事行業工作資格的同時更具備一定的實踐作業技能,即把“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途徑作為實現對接崗位需求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3.2 分析特種工證考試題庫、考核標準
3.2.1 特種工證考試題庫
電梯特種工證考試的題庫數量龐大共有上千道試題,涵蓋了大量與電梯在維護、安裝和使用方面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故障問題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包括了機械和電氣兩類多門不同專業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與這些課程所采用的教材相比,題庫試題總體上所覆蓋的面更大,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從基礎型的到拔高型的層次更多。但題庫最大的特點就是存在相當大比例的由在相關課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得到的結論型和經驗型試題,這些試題從內容上看所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在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中基本存在,在通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也都學習過或有所涉及,但其所指向及標準答案卻要么是需要在消化掌握理論知識后經綜合分析得到的,要么是根據現場實踐經驗得到的。所以,對于專業課程教學不做針對性的改革調整,單純的按照以往模式組織教學,即使是通過努力提高實踐課時的比例等手段,也最終會事倍功半,使考證通過率不盡人意。
3.2.2 分析特種工證考試考核標準
電梯特種工證考試考核標準由理論知識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試兩部分組成。理論知識考試為閉卷考試形式,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法規標準知識三部分,各占總分一定比例,其中法規標準知識部分在以往的教學中涉及很少;實際操作技能考試由考核部門實地組織或模擬操作,也包括三部分分別是主要零部件識別,基本操作能力和應急救援處置,各占總分一定比例,其中應急救援處置部分在專業相關課程中因為不屬于具體的專業知識故在教學中涉及極少幾乎為空白狀態。
3.3 將電梯行業特種工認證知識、技能融于日常教學
對電梯特種工證考試題庫的試題,無論是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部分,逐一分析和分類,按照各題目性質分別歸類到機械和電氣兩方向的具體不同課程中,具體原則是:
對于電梯特種工證考試題庫中直接在相關專業課程中存在的那些知識點和技能點,在進行教學時有針對性的強化,并歸為所屬的專業課程的教學重點內容,以加強學生的掌握水平;
對于電梯特種工證考試題庫中在相關專業課程中并不直接存在,但是是在教學知識點和技能點基礎上經由延伸演變而來的那部分試題,在進行教學中各專業課程在完成其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的傳授后,依托題目進一步深入,通過推導或實例舉一反三,最后將得到的題目或答案作為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掌握;
對于電梯特種工證考試題庫中在相關專業課程中基本不涉及的那部分,如理論知識部分的法規標準知識試題,實際操作技能部分的應急救援處置試題等,在進行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時,特別是在進行實踐性課程教學時,在學習常規知識點和技能點的同時,盡可能的進行引申拓展,以便使學生在適當掌握的同時積累培養專業法規和救援意識,為今后的考證及工作做準備。
3.4 整合資源以特種工培訓為主線實現對接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
3.4.1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對企業和畢業生進行調研,明確企業工作崗位標準,以對接崗位需求為目標修訂和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更重視特種工證考試相關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體系和專業建設圍繞特種工證考試的主線,充分考慮具體企業工作崗位特點,力求為企業培養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的后備人才。
3.4.2 創新教學管理機制
實施“課證融合”教學模式,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學管理機制,根據圍繞特種工證這條主線改進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的課程組織、考核方式、教師考核、硬件管理等諸方面進行創新變革,消除以往原有的固定管理機制對這種教學過程的束縛,保障新模式的順利實施。
3.4.3 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強化教師與企業交流及到企業實踐培訓,使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化,并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師考核標準。視條件引進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進入學校作為專任教師參與教學過程,國家最新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相關意見也已明確了這是今后教師團隊建設改革的一種新的重要趨勢。從而提高教師團隊的實踐能力,進一步保證特種工證考試的培訓效果。[2]
3.4.4 加強教材建設
由于目前的教材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校方應聯合與企業、行業相關人員和機構,基于行業標準、企業崗位需求和專業建設幾方面,組織編寫同時適應高職教學和企業引進人才需求的實用性較強的,涵蓋與特種工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關的各專業課程教材,使教材內容在滿足校內教學需要的同時也對接了職業能力要求。
3.4.5 提高教學實踐條件
加大教學實踐設備的投入,或與行業企業合作,建設與產業發展水平接近的校內實訓基地,使實訓設備與企業生產設備同步化,將實踐教學過程最大程度的真實化,為學生提供接近真實工作崗位的提高實踐技能的環境。同時在企業建立固定的校外實訓基地,令學生有機會走進企業,身臨工作現場進行學習和操作。
4 結語
正是基于這種以對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途徑,電梯專業的畢業生在校期間以超過90%的較高的通過率考取了相關的幾種特種工證書,在求職和工作階段獲得了企業的高度認可,同時也達到了很高的就業率,充分證明了在目前的高職人才供需背景下該人才培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S].2002.
[2]肖霞.高職院校實施“課證融合”的困境及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年05期:44-45.
作者簡介
趙明(1976-),本科,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