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隨著現階段我國精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在民間誥命與敕命這兩種文書的形式,被稱為圣旨。誥具有以上告下的含義,而敕我們又可以將其稱為誡敕,這一文字從表面意義上來看,指的是不敢廢慢的意思,在古代詔令文書當中,這一字一般是指帝王的旨意。誥命與敕命在中國古代,就是帝王詔令文書的名稱之一,官員在下達帝王旨意期間,這兩種形式的文書就是皇帝授予權利的憑證。除此之外,由于古代官員品級以及種類較多,因此誥命與敕命封贈的軸數、圖案、軸頭,以及范圍也各不相同。本文我們將對誥命與敕命,這兩種古代詔令文書的兩種形式進行具體探究。
關鍵詞:誥命;敕命;古代;詔令文書;兩種形式
誥作為文書形式出現,最早是在商周時期,《尚書·商書》中的《湯誥》,以及《尚書·書》中的《康王之誥》和《大誥》等篇,對于誥這一文書形式均有涉及,誥這一文書形式,在商周時期指的就是商王,或者周王對臣民文書上的告誡。而到了西周時期,文書形式又分為誥命與敕命兩種,但是二者形式從本質意義上是具有相同之處的,都是訓誡勉勵臣民的文告。我們通過資料的查閱與分析,可以了解到,這兩種文書形式,到了秦時期被廢除,但是漢代依舊沿用這兩種文書形式,只是這種文書形式出現的頻率不高。
1 誥命與敕命兩種文書形式的發展歷程分析
1.1 誥命的發展歷程分析
在南北朝至唐時期,人們將誥命成為告身,它是以皇帝的名義,裁斷官爵或者奪時發給官員的一種文書形式,以現代的理解來看,這種文書形式的性質,與委任狀或者榮譽證書是極為相似的。我們通過對《通典》以及《唐六典》等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唐代官爵傳授以及摘除的制度,是依據官爵的尊卑而進行區分的,官爵的除授制度,可以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冊授、制授、敕授、奏授以及判授,并且不同等級的手續制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宋代時期依舊沿襲了誥命,在宋代誥命是一種封贈文書形式,一般是由卷軸式五色綾紙進行書寫的。在宋代時期,一旦有文武官員升遷改秩,就會命婦除授及封敘贈典應給付命詞時使用誥命。
1.2 敕命的發展歷程分析
敕命這種文書形式,最早出現在《虞書》當中,被稱為“敕天之命”。敕也代表告誡之意,敕命這種文書形式,在古代一般應于任官封爵或者告誡臣民當中。在漢代初期皇帝對新任太守、刺史以及三邊營官進行訓誡期間,使用了戒書的形式,并且下命京城內外官員也應用戒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對漢代文書制度進行了沿用,在《文心雕龍·詔策篇》中寫道:“戒敕為文,實詔之切者。魏武稱作敕戒當指示而語,勿得依違,曉治要矣。及晉武敕戒,備誥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敕州牧以董司,警都守以恤隱,勒門牙以御衛?!北敝軙r期將敕書改了名稱,稱之為天敕。而唐代時期的敕書,又分為具體的四種類型,分別為發敕、敕旨、敕牒以及論事敕。發敕這一類型的文書,一般用于增減官員問題的處理方面,以及兵馬征發、官爵除免、州縣廢置等事件當中,發敕這一名稱是由皇帝親自畫發敕而得的。敕旨一般指的是,在百官有事奏請于皇帝后,皇帝經過判斷與裁決后下發的命令。論事敕書一般在誡約臣下,或者慰諭公卿時使用的文書。而敕牒的使用是比較頻繁的,一般隨事承旨使用的文書形式為敕牒居多。在唐代時期,政事在經過朝堂議論決定后,通過中書部門起草文書,送交到皇帝手中,在由皇帝親自畫一“敕”字后,才能夠出牒公布以及施行。由此可見,敕牒文書是由敕和牒共同組成的一種文書形式。而宋代除了沿用唐代時期的敕命制度外,還增設了一種文書形式,用來曉諭軍民,以及勉勵百官[1]。
2 各個時期誥命與敕命兩種文書的使用形式分析
2.1 元代敕牒文書的使用
相對來說,元朝時期對敕牒文書的使用也是比較廣泛的,但是用途卻與唐代不同。元代有敕牒與宣命兩種文書形式,與唐宋時期的告身較為相似,一般用于官員封贈方面。在元朝文書制度下,敕牒以及宣命文書一般是用紙張書寫的。而宣命與敕牒文書的區別就在于,宣命適用于一品至五品的官員,并且是用白紙進行書寫的,而宣命文書則適用于六品至九品的官員,一般是用赤色紙進行書寫的。在元朝時期,宣敕文書的頒發是十分頻繁的,但是也僅限于豪霸富戶才能夠得到,而他們也會依仗著文書的特權,對鄉里百姓進行欺壓,甚至還會把持官府[2]。
2.2 明清兩朝誥命文書與敕命文書的使用
明清兩朝時期,文書形式既有誥命也有敕命。但是在用途方面與前代是具有一定區別的,明清兩朝時期誥命與敕命文書,主要用于皇帝對官員、妻室以及先代封贈爵位,或者封贈官職等名號時使用的。這種誥命或者敕命文書,一般都是在慶典的情況下頒發的,因此我們還將其稱為“封典”。在明朝洪武五年三月期間,皇帝以及官員根據唐宋時期,告身制度對誥敕制度正式實行,直至明朝時期這一文書制度依舊沿用。在明朝時期,有一項規定,誥命文書只能用于一品至五品官員授封當中,而六品至九品官員的授封則要用敕命文書形式,婦人的授封形式從夫品級。在清朝時期,規定五品以上官員以及世襲制官員,授封應采用誥命文書進行,而敕命文書則適用于外藩官員,或者六品以下官員的授封當中[3]。
3 各時期誥命與敕命的不同叫法分析
因為誥命的發放形式不同,因此在叫法方面也具有較大差異。例如:五品官員的受封文書應是誥授的形式,在封贈其祖父、父母以及妻室期間,也應采用誥封的形式,如果是封其死者那么應成為誥贈。如果在對官員進行封贈期間,其曾祖母或者祖母健在,但是其曾祖父或者祖父亡故,那么應在文書,曾祖母或者祖母封號前加一個太字。其次,如果在對官員進行受封期間,官員的父輩或者祖輩官職高于子孫,那么可以不受子孫的受封。如果官員父輩或者祖輩已做任職,但是官職低于子孫輩,那么也不能夠受封。
在清朝時期,正式敕諭的使用是比較少的,一般情況下,敕諭只適用于例行的指示當中。如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等尊號、徽號。而敕諭文書修書期間,需要經過各館的共同撰修,并且撰寫人員需是皇帝敕諭的相關官員。與此同時,敕諭文書還被用于發布地區臣民命令當中,但是從規格上來說較詔書稍低。而文書當中的封贈,一般是指清代時期,皇帝登基或者其他喜慶之事時,對百官的晉封。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里所指的晉封,并不是給百官生官位,而是給官員沒有實質性的名譽或者爵號作為獎勵,在官員卸任時,這些封贈也會消失。
4 總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物質生活也逐漸豐富,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誥命與敕命是我國古代詔令文書的主要形式,在一般情況下,誥命與敕命指的是,皇帝對官員封贈或者調任的一種文書形式。本文我們對誥命以及敕命兩種文書形式,在不同時期下的使用方式進行了具體的探究。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員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從而促進中華古代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程彩萍.《明孝宗實錄》所載詔令及其價值探析[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9,000(004):7-15.
[2]劉愛豐,張劍.淺析明朝崇禎皇帝敕命左懋泰的圣旨[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0(6)):P.148-150.
[3]鄧莉麗.明代首飾圖案中“瀛洲學士圖”的藝術特征與流通動機研究[J].裝飾,2019,000(00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