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信陽市各縣區農村特崗教師為調查樣本,從物質生活狀態、心理情感狀態、職業認同狀態及專業發展四個方面調查了解信陽市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況。據此提出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以提高農村特崗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農村;特崗教師;生存狀況;保障措施
基金項目: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信陽特崗教師生存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9JY012)。
1 引言
自2006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以來,河南省“特崗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大批高素質的高等教育人才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河南省“兩基”攻堅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突出存在的師資總量不足,教師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整體上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因此,2019年河南省教育廳在全省范圍內繼續實施“特崗計劃”,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新招聘特崗教師1.58萬名,全部充實到農村學校一線教學崗位。特崗教師作為實施“特崗計劃”的最重要載體,肩負著提高農村師資隊伍水平、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重大使命。然而,特崗教師從優越的校園環境到艱苦的貧困地區,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巨大改變導致特崗教師在工作、生活、思想中存在巨大的落差和困難,極大地影響著特崗教師的工作態度、專業成長以及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河南省信陽市農村中小學特崗教師生存狀態的調查,了解特崗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態,并提出改善特崗教師生存狀態的建議,以期為提高特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保證特崗計劃的順利實施,進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2 調查方法
生存狀態是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文化背景中個人所處的不同的物質、精神狀態。在本研究中,生存狀態主要指特崗教師的物質生活狀態,如收入狀況、住房保障、醫療等;心理情感狀態,如人際關系、文體活動、戀愛婚姻、生活滿意度等;職業認同狀態,如擇業原因、工作壓力、二次就業取向等,以及專業發展四個方面。
本調查共發放特崗教師生存狀態問卷106份,收回有效問卷106份。調查涉及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息縣、羅山縣、固始縣、光山縣、潢川縣、商城、新縣等部分鄉鎮中小學2017-2019年之間就業的特崗教師。其中,男教師40名,女教師66名。筆者還到浉河區和息縣進行實地調研,對部分鄉鎮中學和村小的特崗教師進行了實地訪談。
3 結果及分析
3.1 物質生活狀態
問卷主要從工資收入、學校伙食、住房保障及醫療條件幾個方面來調查了解農村特崗教師的物質生活狀態。
調查結果表明, 13.2%(14人)的教師收入處于較低水平,70.8%(75人)的農村特崗教師的收入在當地處于中等水平,僅16.0%(17人)的教師收入處于較高水平。在106名特崗教師中,僅40.0%(36人)的教師對自己的工資收入表示滿意,其余教師仍期待自己的工資收入能有所提高。所幸的是,88.7%(94人)的特崗教師能按時足額領到工資,但仍有11.3%(12人)的教師由于各種原因未能按時領到足額的工資,且有42.5%(45人)的教師在學校里沒有享受到與非特崗教師同等的待遇。由于特崗教師的工資是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與地方財政據實結算。凡特崗教師工資性收入水平高于國家人均年工資補助標準的,其高出部分由地方財政負擔,這樣就導致了特崗教師工資水平高低由本地經濟情況決定,所以財政狀況不同的縣區特崗教師,其收入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如息縣剛剛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縣政府財政較為緊張,息縣特崗教師工資就明顯低于浉河區和固始縣這2個地方財政充足的特崗教師工資。
就食宿方面,絕大多數(81.1%共計86人)特崗教師對學校伙食略有微詞,而對住宿條件表示滿意的特崗教師也僅有28.3%(30人)。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食堂提供一日三餐的農村中小學多集中在浉河、平橋兩個市轄區及縣城治地所在的城關鄉鎮,大多數偏遠山區農村中小學的食堂僅能夠提供午餐,而早晚二餐由老師自行解決。許多村小教師宿舍為農村并校后閑置廢棄的教室改造而成。受住宿條件限制,特崗教師宿舍很難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較低的工資水平及遠離城鎮,交通不便,使得教師出門吃飯或點外賣將會大大增加日常開銷及時間成本。因此,方便面、袋裝牛奶和速食面包就成了這些教師早晚果腹的首選,很多特崗教師由于飲食不規律,營養結構不合理,多有胃病出現。
醫療條件方面,10.6%(10人)的特崗教師對學校附近醫院的醫療條件和水平表示滿意,89.4%(96人)的教師覺得一般或不滿意,這與城鄉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關系密切,市區及縣城多有甲級醫院分布如信陽師范學院附屬信陽市中心醫院等,而農村、山區僅有衛生院、村衛生室等醫療點,教師們一旦出現頭疼腦熱等小病,基本都靠自己吃藥來治療,很難享受到高級別的醫療待遇。只有感覺到身體問題比較嚴重后,才會抽出時間去縣市甲級醫院檢查治療。
總體上,對自己生活條件感到滿意的特崗教師僅有27.4%(29人),多集中于條件較好的中小學,大多數特崗教師對自己生活條件都覺得一般、不滿意或是非常不滿意。特崗教師來源多為河南省的本科師范類院校,學生時代所處的生活環境多位于地級市的鬧市區,條件優越,因此,工作后多感覺到生活環境有很大的落差。
3.2 心理情感狀態
就人際關系方面,有69.8%(74人)的特崗教師與其他教師相處比較融洽,30.2%(32人)的特崗教師與其他教師人際關系一般。同時,絕大多數特崗教師(81.1%)的工作贏得了學生家長的肯定。特崗教師年齡多為25歲以下的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閱歷簡單,心思單純,朝氣蓬勃,有利于和老教師、學生、家長進行溝通。
文體活動方面,一半(53人)的教師認為學校有完備的圖書室、網絡室和體育活動設施。同時,61.1%(69人)的特崗教師反映學校很少針對教職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大部分鄉村山區中小學的圖書都是外界捐贈的舊書,網絡室和體育設施設備陳舊,很少使用,網絡信號較差甚至沒有,受限于學校面積,大部分學校僅有幾張乒乓球臺或一個籃球架,這些都是制約特崗教師開展圖書閱讀、網絡多媒體教學和體育活動的因素。
在填寫問卷的106名農村特崗教師中,18.9%(20人)的教師未婚單身,29.2%(31人)的教師未婚,但承認有男(女)朋友,51.9%(55人)的教師已領證結婚。其中,男老師有對象或結婚的比例遠低于女老師,他們反映,在偏遠的農村學校當教師,受狹小的交際圈、較低的工資水平等因素影響,不太好找女朋友,而已婚教師也多有兩地分居的情況。
總體上,談到對“特崗生活”的滿意程度,僅有39.6%(42人)的特崗教師表示比較滿意,大部分的教師不太滿意。
3.3 職業認同狀態
筆者將從擇業原因、工作壓力、二次就業取向等方面來了解特崗教師的職業認同狀態。
很多特崗教師在高校學習期間,已經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支教服務且服務期滿的志愿者和半年以上實習支教活動。71.7%(76人)認為穩定的工作、熱愛教育事業或家長影響是他們當特崗教師的主要原因。認為生活需要而選擇特崗教師的不到三成,只有28.3%(30人)。從中可以反映出當前高校畢業生受我國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師范類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難度較傳統的理工農醫等專業院校高,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師范類高校占比很大,絕大部分特崗教師均出身于此類院校,他們多為了為了工作穩定而投身到教育事業中。
在日常教學中,67.0%(71人)的特崗教師周課時為15至20節,28.3%(30人)的周課時在20節以上,多集中于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課程中。僅有4.7%(5人)每周上課少于10節,這些基本集中于體育音樂美術信息等農村小學不太重視的學科。可見大部分特崗教師,尤其是主科教師任務重,壓力較大。而特崗教師多是新入職教師,雖然在高校教育實習和崗前培訓中接觸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但不純熟。因此,同樣的課時要比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備課。還有部分特崗教師抱怨他們還要將部分精力投入到與教學無關的會議、扶貧、值班等額外任務中。
本次調查中,26.4%(28人)的教師明確表示協議期滿后,不再從事教育行業。50.0%(53人)的教師對轉行持猶豫態度,僅有23.6%的教師有強烈的繼續從教意愿。雖然大部分教師認為沒有完全實現自身價值,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但是絕多數特崗教師轉行意愿不強烈,主要原因可能是不愿意放棄熟悉的工作環境、社交圈子,認為再就業壓力大。
3.4 專業發展
74.5%(79人)的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且絕大多數師范類本科畢業,僅有25.5%(27人)的教師為師范類專科畢業,他們基本經歷過支教、教育實習這一階段,絕大多數特崗教師的專業技能完全滿足從教工作。主要問題應是實踐經驗不足和教學技能欠缺,尤其是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學生,沒有經過師范類學生的專業訓練,感覺尚未站穩講臺。因此,85.0%(90人)的特崗教師認為亟需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然而,有69.8%(74人)的特崗教師反映所在學校受師資力量緊張,經費有限等客觀因素制約,短期內尚特崗教師外出培訓的計劃。新到任特崗教師的教學技能完全依靠聽課、磨課、評課或者教研室教學會議來磨煉,大多數教師認為對其教學技能提升作用極其有限。
4 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上述調查結果的分析和對特崗教師的訪談可以得知,特崗教師薪資滿意度不高;生活工作環境較差;業余生活枯燥;教師隊伍不穩定性;工作壓力大;再教育機會少;職業發展前景不樂觀。以上種種對農村教學質量,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大。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對教育的財政力度,向財政吃緊的偏遠農村山區傾斜,以提高特崗教師的工資待遇、生活條件。
2)解關心特崗教師情感、家庭問題,各教育局多組織戶外拓展、聯誼等活動,增進交流,擴大特崗教師交際圈。
3)減輕特崗教師工作壓力,應根據畢業院校、專業等因素安排特崗教師任教學科和課時數,減少文山會海、執勤、扶貧等不必要的任務。
4)完善培訓體系,注重專業發展。大力開展講課大賽、導師制、縣培、市培、省培計劃等教學技能、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培訓計劃。幫助特崗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技能,清晰人生規劃。真正做到招的進,留得住,才能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作者簡介
段娜(1989-),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助教,法學碩士,信陽師范學院黨委辦公室,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