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在實際審查工作中,創造性評判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審查員在檢索和評述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本文結合復審撤駁案例來說明按照“三步法”進行創造性判斷的重要性。
關鍵詞:創造性;現有技術;技術啟示
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創造性是一項發明創造能夠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性條件之一[1]。創造性的判斷通常分三個步驟:1)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2)確定本發明相對于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的區別技術特征及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3)判斷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否是顯而易見的。該三個步驟通常稱為“三步法”,在“三步法”的運用中,把握發明構思對于正確理解發明創造、客觀判斷發明是否具備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從案例的分析出發,分析如何合理利用“三步法”判斷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權利要求相對于現有技術是否是顯而易見的。
1 案例分析
一般的光感測元件著重在感測周圍環境的全方位的光線的照度;然而,對于智能住宅系統而言,有時必須檢測單一特定區域內的照度。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感測一特定的局部區域的照度的光感測器,包括兩個實施例:
實施例一:如圖A,光感測器1包括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20、第一光吸收層40、第二光吸收層50、感測模塊60和基板70,第一殼體10包括一穿孔11。穿孔11是一垂直穿孔或一斜穿孔,其具有一軸線X。通過第一光吸收層40和第二光吸收層50使得僅有局部區域A的光線會從穿孔11進入光感測器1內部。
實施例二:如圖B,穿孔11、11a和感測模塊60、60a的數量為二個。穿孔11為垂直穿孔,其具有一軸線X;另一穿孔11a為斜穿孔,其具有另一軸線X1,光感測器1a除了可以感測到正下方的局部區域A的照度之外,也可以感測到斜向的另一局部區域的照度。更包括一遮蔽件80,其可用以蓋住任一穿孔11、11a,當只想要感測到其中一個局部區域的照度時,則使用者可以用遮蔽件80蓋住不需使用的穿孔,只讓需使用的穿孔保持暢通以便局部區域的光線穿過該穿孔。
申請日提交的權利要求1為兩個實施例的概括:一種光感測器,用以感測一局部區域的一照度,其特征在于,該光感測器包括:一第一殼體,包括至少一穿孔,該至少一穿孔具有一軸線;一第二殼體,與該第一殼體卡固,且該第一殼體和該第二殼體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一第一光吸收層,設于該第一殼體;以及至少一感測模塊,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且該至少一感測模塊的位置位于該至少一穿孔的該軸線上,其中該至少一感測模塊用以感測穿過該至少一穿孔的該局部區域的光線,以測出該局部區域的該照度。
駁回針對的權利要求1為實施例二:一種光感測器,用以感測一局部區域的一照度,其特征在于,該光感測器包括:一第一殼體,包括一直穿孔和一斜穿孔,每一穿孔均具有一軸線;一第二殼體,與該第一殼體卡固,且該第一殼體和該第二殼體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第二殼體外表面設置有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外部卡固帶穿過該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與一外部物體卡固;一第一光吸收層,設于該第一殼體;以及第二光吸收層,設于該第二殼體;基板,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且固定于第二殼體上;一遮蔽件,該遮蔽件用以蓋住直穿孔或寫穿孔;二感測模塊,固定于該基板上且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且該二感測模塊的位置位于該直穿孔和該斜穿孔的該軸線上,其中該二感測模塊用以感測穿過該直穿孔和該斜穿孔對應的該局部區域的光線,以測出該局部區域的該照度。
圖2為對比文件1結構示意圖。對比文件1(CN201311323Y)公開了一種光傳感器,包括:屏蔽體40,包括一個開孔41,該開孔41具有軸線;基座1,與該屏蔽體40結合,且屏蔽體40與基座1之間形成容置空間401;屏蔽體40可以采用吸光材料制作;一個感光芯片30置于容置空間401內,由附圖5可知,感光芯片30的位置位于開孔41的軸線上,感光芯片30用于測量穿過開孔41的一定角度內的光線,以測量出該角度內的照度。通過一感光芯片被罩設于一不透光的屏蔽體內的組合設計,而該屏蔽體上設有一供光線射入的開孔,以限制感光芯片可接收到的光線的入射角度,以增進感光芯片對于可見光的感測精準度。
駁回中認為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相比,區別技術特征為:(1)斜穿孔,具有一軸線,還包括固定于基板上的第二感測模塊,第二感測模塊位于斜穿孔的軸線上,用于感測穿過斜穿孔對應的局部區域的光線,以測出該局部區域的照度;(2)第二殼體與該第一殼體卡固,第二殼體的外表面設置有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一外部卡固帶穿過該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與一外部物體卡固;(3)第一光吸收層,設于該第一殼體,第二光吸收層,設于該第二殼體;(4)遮蔽件用于遮住直穿孔或斜穿孔。在駁回和前置審查意見中均認為:區別(1)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對比文件2給出的使兩個感測模塊的感測視角不交叉以檢測多個范圍內照度的技術啟示下容易想到的,區別(2)和(3)是在對比文件1公開的內容容易想到的,區別(4)是常用手段。
“三步法”的第一步為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應當從技術領域、解決的技術問題、產生的技術效果、實現的功能、用途及技術方案本身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判斷。作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當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對該現有技術的研究應該能夠發現與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間存在的關聯,不應與本發明所關注的技術問題無關,否則以該現有技術為基礎將無法產生改進動機以得到本發明。本案中,對比文件1關注光傳感器對可見光的感測精度,為避免誤測情況發生盡可能地減少外界斜入射光到達感光芯片,對此提出的技術手段是圍繞與設置開孔、縮小開孔、改變屏蔽體高度以及設計芯片鍍膜,雖然在屏蔽體上設置開孔限制入射角的方案實際上也是僅獲得了來自局部區域的光線以進行感測,但獲得來自局部區域的光以檢測局部區域照度并不是對比文件1的本意。對比文件1雖然也實現了與本發明實施例一相同的技術效果,但是對比文件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與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不同。實質審查中以權利要求限定的保護范圍進行審查,由于申請日提交的權利要求1保護范圍比較大,對比文件1雖然沒有公開本發明說明書中的技術方案,但是公開了權利要求1的大部分內容,結合對比文件1和公知常識可以得到申請日提交的權利要求1的方案。但是經過多次修改后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具體限定到本發明實施例二,限定“第一殼體,包括一直穿孔和一斜穿孔,遮蔽件,該遮蔽件用以蓋住直穿孔或寫穿孔,二感測模塊的位置位于該直穿孔和該斜穿孔的該軸線上”,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靈活實現同時檢測直入射、斜入射兩個局部區域或單獨檢測其中一個局部區域的照度。由于對比文件1中獲取來自局部區域的光以檢測局部區域照度并不是其的本意,也沒有披露或暗示在屏蔽體上再設置第二個開孔,從對比文件1的內容進行整體考慮可知,對比文件1的光傳感器并不存在另設一個斜穿孔一感測斜入射方向的局部區域照度的需求,本領域技術人員沒有動機改進對比文件1,在其屏蔽體上再增設一個斜穿孔。
“三步法”的第二步為確定本發明相對于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的區別技術特征及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只有認準了區別技術特征才能準確地找到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創新點[2]。在進行特征對比確定區別技術特征時,應當在關注技術特征的功能及其在技術方案中發揮的作用的基礎上對技術內容進行實質的對比。本案中,審查員一直將對比文件1中的基座1相當于第二殼體,將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認定為固定感光芯片30的基板。駁回中該部分特征對比后認定的區別為:第二殼體與該第一殼體卡固,第二殼體的外表面設置有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一外部卡固帶穿過該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與一外部物體卡固。因此確定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固定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及固定光感測器。但是實際上對比文件1中的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只是固定感光芯片30的兩個電極,基座1才是本領域中常用的固定感光芯片的基板,對比文件1中基座1的作用與本發明中第二殼體作為外部保護殼體的作用并不相同,基座1并不相當于第二殼體。實際上區別應該為:還包括第二殼體,第二殼體與該第一殼體卡固形成容置空間,第二殼體的外表面設置有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一外部卡固帶穿過該通孔狀的外部卡固件與一外部物體卡固,基板設置于容置空間且固定于第二殼體上。解決的技術問題應該是如何構造一適于連接至外部物體的光感測器。雖然上述區別都是本領域常用技術手段,但是由于事實認定錯誤,導致確定的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不同,從而創造性說理部分的出發點不同,能夠對對比文件1進行改進以得到本發明的結構的思路也不同。
“三步法”的第三步為判斷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否是顯而易見的,即判斷現有技術是否給出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啟示[2]。本案的駁回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區別之一為“第一殼體還包括一斜穿孔,還包括位置位于該斜穿孔的該軸線上的一感測模塊,遮蔽件,該遮蔽件用以蓋住直穿孔或寫穿孔”,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靈活實現同時檢測直入射、斜入射兩個局部區域或單獨檢測其中一個局部區域的照度。對比文件2(CN104011517 A)公開了一種熱釋電型紅外線傳感器,包括紅外線傳感器的受光電極的正面電極2a和位于2a兩側的兩個正面電極2b,還配置有背面電極3a以及3b;反射膜9和屏蔽殼8的開口部10功能作用形成分別對應于3個正面電極的開孔;當測量物從圖的左側進入斜向左側的視角11b時,正面電極2a附近的電中性狀態崩解,以Vout的電壓為基準在負極側檢測到電位。進而持續移動而進入朝向正前方的視角11b時,正面電極2b附近的電中性狀態崩解,而以Vout的電壓為基準在正極側檢測到電位,反射膜形成在各視角未偵測到的中間區域(死區區域),由此將偵測區域細分化,不僅在穿越各區時,在進行細微的動作時也可獲得傳感器輸出,正面電極2a的視角與2b的視角不重疊,傳感器輸出不會相抵消。雖然從圖上看出對比文件2中具有一個朝前的檢測視角和一個傾斜的檢測視角,并且每個檢測視角分別具有相對應的正面電極,從結構上看與本發明第一殼體上的直穿孔和斜穿孔以及相互對應的兩個感測模塊位置相同,但是對比文件2通常用來偵測對象物的運動,并不作為照度傳感器,正面電極2a、2b并不能相當于傳感模塊,它們每一個均與相鄰的電極成對連接以完成測量而不是獨立地構成感測模塊。對比文件2基于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本身結構和功能對正面電極、背面電機、反射膜和開口部做了整體設計,從而構成一個具有大視角且能夠進行細分區域偵測的傳感器。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結構和功能與照度光傳感器具有明顯區別,本領域技術人員沒有動機在對比文件2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以得到一個光照度傳感器,且能夠同時檢測直入射、斜入射兩個局部區域光照度或單獨檢測其中一個局部區域的光照度。
2 總結
在審查中,對發明技術方案的準確理解是審查的基礎,以說明書技術方案為基礎進行最接近現有技術的確定對后續步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確定本發明相對最接近現有技術具有創新的依據,也是判斷現有技術是否給出對最接近現有技術進行改進的技術啟示的基礎。即使以較大保護范圍的獨立權利要求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在審查過程中也要根據申請人的修改文本對審查思路進行調整,準確確定最接近現有技術與對比文件的區別技術特征,并且合理確定權利要求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判斷現有技術是否給出結合啟示時,要準確理解對比文件公開的技術方案,不能只以結構相似就認定給出啟示,還要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判斷原理是否相同,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是否能結合到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對最接近的現有技術進行改進,從客觀上判斷發明是否具有創造性,以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證據讓申請人信服。
參考文獻
[1]魏聰.專利創造性評判中現有技術的合理把握[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5-09-16(011).
[2]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編著.以案說法-專利復審、無效典型案例指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2018.
作者簡介
李培培,女,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審查員,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