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奎
摘 要: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對人們的生活水平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在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冬小麥的產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應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對冬小麥常見的病蟲害類型、栽培技術與防治措施等進行了相應的闡釋,旨在提升冬小麥的產量,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冬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
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我國栽培冬小麥的時間很長,種植冬小麥的農戶也有很多,他們的種植經驗比較豐富,但是面對一些常見的病蟲害,即使通過豐富的經驗解決,但是沒有科學合理的防治。隨著我國的人口數不斷上升,糧食的生產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我國北方作為冬小麥的主要產區,就要不斷增加冬小麥的種植密度。因為種植密度的增加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導致冬小麥的病蟲害發病率提高,有效防治冬小麥的病蟲害,有利于增加冬小麥的產量。
1 冬小麥常見的病蟲害類型
1)冬小麥紋枯病。紋枯病在冬小麥播種時就會感染,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冬前發病率,越冬期,橫向擴展期,嚴重度增長期,枯白穗發生期。若是在幼苗時期染病,就會很明顯的看到在幼苗在稍接近地面部分的葉鞘上出現一些淡黃色病斑。如果不加以治理,斑點的顏色會加深到黃褐色,變成眼點狀或梭形生物形狀。冬小麥到了拔節時期,葉鞘上的病斑就會變成云紋狀,葉中間出現灰色,邊緣出現黃褐色。到了發病后期,病情變得愈發嚴重,病斑會擴散到莖壁中,莖壁受染會導致嚴重失水,最終植株枯竭。病菌的發病溫度在20℃-25℃之間,溫度與病菌傳播速度成正比,溫度越高,傳播越快,對植株的危害就會嚴重。
2)冬小麥全蝕病。全蝕病會危害冬小麥的根部,會侵蝕到根部和莖部十五厘米以下的部分,根部受到感染會降低植株對于水分的吸收,嚴重阻礙了植株的生長。如果在拔節期染病,植株的返青速度會變慢,葉子變黃的數量增加,病情嚴重的冬小麥會長不高,還會表現出干旱和缺肥的情況,拔出時會發現根部的大部分變黑。在抽穗灌漿的時候染病,會有大片冬小麥出現提早枯萎、麥穗發白的現象,若環境潮濕,莖部和根部就會呈現出黑褐色,并且莖基和葉鞘的內側會出現許多類似“黑膏藥”狀的菌絲,能輕易地發現,但是如果環境干燥,菌絲層就會表現的不夠明顯。
3)冬小麥蚜蟲。小麥蚜蟲又被稱為幼蟲,它主要危害冬小麥的葉片、莖部以及結穗的地方,冬小麥一旦感染了這種病,被感染部分會出現黃色的斑點,然后漸漸形成條形斑紋或枯死的紋理,一直感染到整株冬小麥死亡。小麥蚜蟲也會干預到冬小麥的光合作用,不能讓冬小麥完全吸收所需要的養分,最后使冬小麥的產量降低。冬小麥之所以會感染此病,是因為小麥蚜蟲的蟲卵在冬小麥種子上,隨著冬小麥的增長,蚜蟲也在慢慢增長,大量繁殖。
2 冬小麥的栽培技術
1)冬小麥施肥。施足基肥,是大量農家肥和少量的氮肥、磷肥、鉀肥及有機肥,這樣就可以保證小麥生長的全部營養。施用新型高科技的肥料來促進冬小麥的高產。微生物菌肥不僅可以活化土壤,減少養分固定或流失,改良土壤結構,維持營養均衡,減輕污染,而且可以在普通底肥的基礎上分解生成豐富的微量元素,提高抗逆的同時,保證幼苗早發、壯桿、增加冬前有效分苞的數量。
2)冬小麥澆水補灌。冬灌要根據溫度及小麥長勢等情況進行。一般日均溫3℃最佳。氣溫過高,一方面會造成水的大量使用出現浪費,另一方面會導致麥苗徒長,這樣后期就會發生凍害。墑情較差的麥田,春季第一水在麥苗起身期進行澆灌;對墑情較好及壯苗麥田在起身后至拔節前澆水。
3)冬小麥蓋土管理。冬灌后,在撓麥松土的基礎上,用竹耙在大行中順壟把土摟蓋在麥苗上,蓋土2厘米左右即可。這項技術措施能穩定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確保小麥帶綠越冬,減少地面龜裂。
3 冬小麥管理技術
冬灌后,在撓麥松土的基礎上,用竹耙在大行中順壟把土摟蓋在麥苗上,蓋土2厘米左右即可。這項技術措施能穩定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確保小麥帶綠越冬,減少地面龜裂。
1)春季管理。早春化凍后首先要查墑情,由于經過越冬后土表極易失墑,若干土層超過分蘗節以下會影響生根,這類麥田需在返青期鎮壓提墑,使分蘗節處于濕潤的土層里。
2)適時鋤劃,增溫促苗。劃鋤時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劃鋤要注意質量,做到劃細、劃勻、劃平、劃透,不留坷垃,不壓麥苗。拔節前力爭劃鋤2~3遍。對晚茬麥田,劃鋤要淺,防止傷根和坷垃壓苗;對于旺苗和徒長麥田,應進行深鋤斷根,控制地上部生長,變旺苗為壯苗;對鹽堿地麥田,要在“頂凌期”和雨后及時劃鋤,以抑制返鹽,減少死苗。
3)科學施肥澆水。早春應抓緊施用,每畝可開溝施碳銨20~25千克,使用碳銨較使用尿素肥效快10天左右,施后及時澆水,以利充分發揮肥效,促進春季分蘗成穗。另一類是晚播弱苗。這部分麥田地力較好,播量較大,冬前施肥較多的晚播弱苗,早春就以中耕保墑、提高地溫為主,適當控制肥水,防止因群體猛增而造成田間郁蔽和消耗養分,肥水管理一般要在起身至拔節時進行,如果墑情不足,可在返青期澆水,宜小水輕澆,切忌大水漫灌,并及時松土,提高地溫,促苗生長,對缺肥的晚播弱苗,可結合這次澆水開溝施入碳銨10~15千克。
4 冬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1)紋枯病防治措施。針對該病的防治,最好選擇農業防治的方法進行前期預防。首先選種時要選擇抗性較強,不宜染病的優良品種,施肥時增加有機肥的施加比例,最好采用配方施肥的施肥技術。同時選擇合適時期播種,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積水。如果植株染病,且病情不易控制,就需要采用化學防治措施,可以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噴施12.5%禾果利或者15%粉銹寧溶液,具體噴施量根據發病程度科學調配,一般將藥液對準小麥的基部進行噴施,每隔7天左右噴施一次。為確保種子在幼苗期的健康生長,還可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對小麥種子進行拌種處理。
2)全蝕病防治措施。針對小麥全蝕病發生危害規律,應該堅持以預防為主,全面加強對該病的監測。一是要加強監控普查力度:嚴格檢疫小麥種子繁育田,從根本上杜絕病菌的出現;購買外地種子時要檢驗是否帶有植物檢疫證書;在所有的冬小麥種植區進行全面的普查,制定合理應對措施。二是農業防治:一定要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體,并將死亡麥株全部拔除并焚燒;采取輪作的耕種技術,增強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加大田間管理力度,多施有機肥,促進植株的健康生長。三是化學防治:如果麥田發生過嚴重病害,殘留病菌數量較多,就要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拌細土,然后灑向田間進行消毒處理;種子拌種可選用3%敵萎丹或2.5%適樂時溶液,并在早春時節向植株的莖基部噴施12.5%禾果利或15%三唑酮溶液。
3)蚜蟲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冬灌時間要恰當好處,開春之時要劃鋤鎮壓,通過處理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冬春季麥蚜的繁殖基數,也可為后期的防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利用蚜蟲的天敵來限制蚜蟲數量,田間實行小麥與油菜間作種植的方式來增加天敵數量;噴灑殺蟲劑時要嚴格控制藥量,以免對蚜蟲天敵造成傷害?;瘜W防治:可以噴施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溶液,或噴施40%氧樂果乳油溶液。
5 結語
在冬小麥種植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中,農戶在種植的過程中,應結合冬小麥的特點,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全面了解冬小麥的病蟲害特點,并詳細分析出現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一步提高小麥的品質與產量,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糧食,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秀玲.對冬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的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19):22-23.
[2]劉曉宏.淺析冬小麥栽培技術與病害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8(23):56-57.
[3]常耀軍,王桂芳.固原市冬季氣候條件對冬小麥越冬的影響分析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0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