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渝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地質環境問題受到更多關注,除自然因素外,在人類生產建設活動中產生的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峻,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文章通過對地質災害特點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常態化趨勢下,資源開采與工程建設活動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穩定的地質環境系統造成了破壞,從而變成現在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已經成了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迫切希望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降低人類生產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切實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的類型具有多樣化特征,而且在成因和防治措施上也各有差異,這就給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1 地質災害的特點
1.1 地質災害多樣性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常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類型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尤其以滑坡、崩塌最為廣泛。
1.2 地質災害突發性
部分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爆發的時間短暫突然,事前并無明顯征兆,破壞強烈,沒有預警和逃生的充足時間,常常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面對此類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可預防性相對較低。
1.3 地質災害周期性
我國絕大部分地質災害集中發生在每年的汛期期間,每年汛期都是各省市對于地質災害的重點防治期,由于受瞬時強降雨影響,極易誘發地質災害。
1.4 地質災害區域性
所在區域處于雨量豐富的地區、地震帶上或者地質結構比較復雜的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頻次較多。降雨是各類地質災害發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其中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影響最大。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山體結構因為長期振動影響導致比較松散破碎,易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1.5 地質災害成因復雜性
地質災害成因有時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因素影響或者人類活動影響,而大部分地質災害的發生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何結合當地氣候水文、地質環境條件等具體情況合理進行人類生產建設活動,是目前面臨的一大重要問題。
2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分析
2.1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認識有待提高
首先,我國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相關防治工作特殊性和重要性認識仍需要進一步提升與加強,面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存在為難情緒,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這類的安全保障工作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其次,現階段關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相關政策和實際技術發展、管理的升級銜接不夠緊密,科學、完善的防治體系仍在持續探索中。
2.2 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強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省市縣政府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資金納入于年度財政計劃和預算當中,然而在貫徹落實方面仍有待提升。地方政府每年地質災害投入資金相對不足,也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現狀之一,這導致資金與防治工作需求上的不對等,使得地質災害難以得到有效防治。與此同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資金來源渠道存在單一性和有限性,雖然部分地區在前些年便開始拓展防治資金渠道,但是系統化、完整化的多渠道資金來源體系尚未建立。
2.3 監測方法有待優化
地質災害防治中常用的監測預警手段有兩種,一種是群測群防,一種是專業監測,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群測群防覆蓋范圍廣、運行成本低,可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全覆蓋,但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不能對地質災害發展變化進行實時監測預警;專業監測運行成本高,可實現對地質災害發展變化進行實時監測預警,但目前市場上的專業監測設備五花八門,監測的精準程度和儀器設備的耐久性有待考證,同時監測預警的閾值也是長期困擾專業監測技術突破的一個重要問題。兩種監測預警方法均存在提高上升的空間,兩種方法怎樣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2.4 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我國目前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建立的防災減災體系是具備雙重屬性的,既包含群測群防又有專業監測,尤其是群測群防逐步形成強大監測網絡,監測人數目前已經超過35萬,責任落實清晰且經費穩定。然而,從事前期各項基礎調查工作的專業隊伍的責任劃分有待進一步完善從而建立長效機制,落實相應的技術責任,使災害的早期識別及監測預警達到更高的水平。
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3.1 構建地質災害防治全方位系統
根據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的防治標準和計劃;高水平、全方位落實國家國土資源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協調、指揮和監督管理責任;逐漸提升全社會對地質災害的認識,使全體人民、各級政府部門充分了解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有效提升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相關領導人員依章、依法強化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緊迫感和責任感;深層次完善相關的條例和法規,對條例法規中尚未健全的地方進行適當補充;將相關管理條例、法規作為地質防治工作進行中的最權威依據,嚴格遵守、履行其中內容,將每一處細節有效落實。
3.2 加快建立以北斗地質云為基礎的監測預警新體系
在地質云與北斗衛星的有效支持下,可建成主體是對斜坡地面發生的形變進行觀測的具有國家級性質和實時監測功能的預警系統。同時,切實加強和其它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實現各部門聯動,構建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且覆蓋四級的大數據平臺,依托此平臺對地質災害數據實現收集、處理,分析、預警等功能,為遠程協調與會商、現場應急指揮及決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據。
3.3 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災害預警隊伍
在地質災害的防治過程中,需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預警團隊,相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對專業預警團隊進行管理,充分支持專業預警團隊的工作,做好對預警團隊人員的技能培訓,大力宣傳有關地質災害方面的預防知識,有效提高預警團隊的預警能力。例如,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科研工作,建立網格和區域聯防管理體系,有效提升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除各級政府和部門自身防治體系的不斷完善外,亦需要依靠社會各界發揮各自的作用,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從而建立起一支科學、高效、精準的地質災害防治隊伍,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保障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威.地質災害項目施工中常見質量通病成因與防治探究[J].中國標準化,2019(18):159-160.
[2]林養欽.測繪新技術與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9(08):265+267.
[3]梁龍.幾種常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技術[J].有色金屬設計,2019,46(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