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社交平臺上,類似“信用卡是否毀了年輕人”的討論比比皆是。信用卡是否毀掉年輕人?一向爭論不休,銀行人通常一笑了之。
很多問題,只能一笑了之。可如果他們意識到信用卡市場正面臨著怎樣的變局,再淡定的銀行家估計也坐不住了。當前,一場多方參與、蓄謀已久的信用卡圍獵戰,早已拉開大幕!
2019年末,國內信用卡持卡人約3.5億人。同期,央行有信貸記錄人數約5.5億人,未被信用卡覆蓋的2億缺口,正在被花唄、任性付、白條等代表性消費貸產品填補。
2015年前后,電商系消費金融產品相繼推出免息功能,為購物消費賦能。這類產品,既讓申請不到信用卡的人享受到30天免息的服務,又通過6期免息、12期免息、24期免息等大促羊毛,俘獲了大批持卡人。
當時,花唄們與信用卡客群互補、場景互補,相安無事。但同任何商業故事的演變邏輯一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總會讓雙方相遇、重疊,直至短兵相接。
先是客群的重疊。2015年以來,銀行信用卡走向大擴張,4年間,在用發卡量從4.32億張增至7.46億張,應償信貸總額從3萬億元增至7.59萬億元。大擴張的秘訣,在于搭上互聯網平臺的流量紅利,不斷推進客群下沉。

銀行似乎還未意識到競爭的到來。
與此同時,互聯網產品則在不斷向上拓展用戶邊界。早在2016年,花唄用戶就已經過億,其中,90后占比接近一半;到2019年,用戶數已突破3億,具備了國民產品的特征,用戶年齡結構更趨平衡,90后占比下降。
一下一上中,雙方客群越來越重疊。
再是場景重疊。此前,信用卡是全場景支付工具,而電商系分期產品僅局限于電商生態內。隨著支付寶、蘇寧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破圈,電商系分期產品已經突破了使用場景的桎梏。
客群重疊、場景重疊后,短兵相接的戰爭必然要打響。
2019年2月,支付寶發布《關于信用卡還款服務規則的公告》,對信用卡還款征收手續費。
當時的主流解讀聚焦于兩點,除了官宣的降成本,另一點就是夯實資金閉環,鼓勵用戶用其他平臺中的錢去還信用卡,支付寶的錢還留在支付寶內。
事后看,還有一點被大家忽視,即間接瓦解用戶的信用卡支付習慣。
2019年7月,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90后攢錢報告》,里面提到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即90%的90后使用花唄消費,并非是沒錢,而是想利用免息期省錢。
比如,一筆1 000元的訂單,余額寶里的資金付得起,但我選擇用花唄免息支付,30天后還款,期間這筆錢躺在余額寶中賺利息(假設年化收益率3%),生息2.47元。
2.47元是條蚊子腿,但90后的消費特點一貫是“30元的奶茶說買就買,5塊錢的運費堅決抵制”,理財利息雖少,他們是在乎的。
花唄的免息消費省錢功能,信用卡也有。但是,如果還信用卡收手續費,為了節約手續費,干脆只用花唄好了。
所以,微信、支付寶對還信用卡收費以后,間接的效果就是誘導用戶減少信用卡的使用。
信用卡還款收費,用戶抱怨連連,看似支付巨頭給銀行App賣了個破綻,實則在重塑用戶“免息支付”習慣上,打出了漂亮的一擊。
這一擊,看似綿弱,卻影響深遠。星火燎原,消費貸巨頭圍獵信用卡的大幕,已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