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玲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癥監護護理在ICU急性腦卒中護理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為后續的臨床護理路徑選擇提供參考與借鑒。方法 研究對象方便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內該院ICU所收治的9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取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模式展開護理,觀察組則重點展開重癥監護護理。在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標恢復情況分析護理過程起到的效果。結果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Barthel指數評分(67.20±6.61)分優于對照組(58.78±6.53)分;壓瘡比例(2.2%)低于對照組(11.1%);觀察組整體住院時間(10.44±1.02)d短于對照組(17.00±1.41)d,各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25,χ2=5.440,t=3.518,P<0.05)。結論 重癥監護護理在ICU急性腦卒中護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保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縮短整體住院時間。
[關鍵詞] 重癥監護護理;ICU;急性腦卒中;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ole of intensive care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acute stroke in ICU,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selec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Methods The study subjects convenient selected 90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8 and January 2019.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nursing care in neurolog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cused on intensive care. After the end of the nursing, the daily life index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nursing proces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67.20±6.61)poi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8.78±6.53)points; the proportion of pressure ulcers (2.2%)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1.1)%; (10.44±1.02)d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7.00±1.41)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ata (t=3.325, χ2=5.440, t=3.518,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nsive care in ICU acute stroke c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protect patients' daily life ability, shorten overall hospital stay, and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ICU; Acute stroke; Nursing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中的常見疾病、多發疾病,主要原因是因為各種誘發因素所導致的腦內動脈狹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等障礙性疾病。患者情況較為危急,通常需要在ICU中接受治療和護理工作。重癥監護護理實現了護理實踐過程的優化,以護理程序的執行和落實作為循環的基本要求,強調的是多學科和高質量團隊之間的配合,明確不同期間內對患者應該采取的護理措施,同時促進患者更快地恢復。方便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內該院ICU所收治的9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方便選擇該院ICU所收治的9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51~71歲,平均年齡(61.1±1.2)歲;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49~70歲,平均年齡(60.9±1.5)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接受頭顱CT、磁共振等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卒中,且患者無意識障礙現象,生命體征較為平穩。
排除標準:患者因神經系統病變產生較為嚴重的后遺癥、精神疾病者、臟器功能障礙者、外傷性腦出血等影響研究內容者。如果患者因其他特殊情況無法接受臨床護理,同樣排除出該次研究的范疇。
所有患者與家屬都被告知研究的主要目的與研究結果的相關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所選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理特征等一般基線資料的對比方面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入院宣教、飲食護理、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整體來看采用責任制護理的模式,將護理人員進行排班,各班次各司其職,每個護士可以按照醫囑要求展開護理活動。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重癥監護護理措施,其目的在于減少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致病微生物除了對細胞產生直接損傷外,還會通過內源性介質的釋放導致患者產生全身性炎癥反應。雖然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感染證據,但也會產生全身性炎癥反應。在專業護理模式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需要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多學科協調工作,以護理科研來引導護理實踐措施,提升專業技術水平。
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生命體征監測,記錄患者的體重、血壓、心率等信息后,然后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如頭顱CT、頭顱MRI、腦電圖等。科室護理小組每日對護理記錄進行分析,統計患者的病歷,并且根據其恢復情況展開針對性研究報告。
1.3?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標恢復情況分析護理過程起到的效果,具體指標包括Barthel指數得分、壓瘡發生情況和住院時間3個方面。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全部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Barthel指數評分(67.20±6.61)分優于對照組(58.78±6.53)分;壓瘡比例1例(2.2%)低于對照組5例(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40,P<0.05);觀察組整體住院時間(10.44±1.02)d短于對照組(17.00±1.4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18,P<0.05)。見表1。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認為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1個月內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能夠顯著地改善患者的預后和恢復,因此對患者展開的重癥監護內容也全面覆蓋了早期康復、并發癥方式、防疾病復發等內容,并且在治療期間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展開嚴密監測,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針對性護理,旨在改善其生存質量。患者從入院開始就接受了有關康復計劃的制定,并且盡早地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大腦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在防止并發癥產生的前提下,減少致殘率、致死率[1]。
目前的重癥監護護理理念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根據患者的病情來設定護理流程,按照實際需求來規范化進行;二是按照特殊的患者群體,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完成必要的指導、診斷和檢查過程,涵蓋了多個方面的高質量護理標準化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按照循證醫學的相關研究,將重點內容變得連貫、具體,應用在目前的醫療衛生體系當中,作出正確的臨床決策。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Barthel指數評分(67.20±6.61)分優于對照組(58.78±6.53)分(P<0.05);壓瘡比例1例(2.2%)低于對照組5例(11.1%)(P<0.05);觀察組整體住院時間(10.44±1.02)d短于對照組(17.00±1.41)d(P<0.05)。這說明腦卒中的重癥監護可以有效地改善診斷和治療的作用,同時明確治療策略的合理實施方案。患者在疾病發病期的恢復過程中,通過腦室引流、減壓術等措施,為康復提供有效保障,持續地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產生的變化情況,也有利于臨床醫務人員對患者恢復方案進行及時修訂和調整。這與彭宇等[8]的結果:觀察組壓瘡發生率6.1%明顯低于對照組18.3%(P<0.05),基本一致。即便在后期患者轉出ICU病房時,其大腦的意識狀態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例如昏迷狀態等。而其肢體功能也有所提升,防止出現肌肉萎縮、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不良現象,避免意識障礙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預后恢復工作[2]。
腦卒中本身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甚至帶來嚴重的社會壓力。例如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肌力下降、肢體功能障礙等現象,嚴重者還會有完全偏癱的可能性。重癥監護護理措施的應用一方面促進了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保障了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還能為早期康復護理打好基礎。這一點在相關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例如肢體功能恢復可以與日常生活能力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而腦卒中患者在保持良好肢體位置和適當的肢體被動活動后,可以通過一些主動訓練或護理措施來改善運動和生活自理能力,使腦卒中后的殘疾發生率顯著降低。另一方面,腦卒中患者大多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現象,認知障礙現象如果不得到有效的診療和護理,最終會有發展成為血管性癡呆并徹底失去自理能力的風險,對于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年患者來說會造成嚴重影響,也應該引起的高度重視。對此,應該在護理工作的早期就關注患者的認知功能,并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措施來改善其認知功能,采取早期關注、早期預防的方案,減少家庭層面和社會層面出現的負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效果取決于認知功能恢復程度的好壞,即認知功能訓練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基本情況,還能夠影響到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認知功能改善對運動功能、ADL能力提高也產生影響,依靠大腦的可重塑功能讓受損的神經細胞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自行修復,重建神經通道[3]。
同樣,在壓瘡等并發癥的控制方面,也是重癥監護護理工作的重點。由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治療和護理,因此也是患者出現壓瘡等問題的高危因素。腦卒中患者的臥床時間長、生活自理能力本身比較差,是壓瘡等疾病產生的高發人群。再加上其本身具有的肢體功能障礙與體位無法穩定變換等情況,壓瘡一旦出現會有發展成為敗血癥或其它感染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因此而死亡,產生非常不利的結果[4]。該次研究中,對照組壓瘡例數要多于觀察組,可以從側面說明重癥監護護理的優勢性內容。所以,在護理過程中對于患者的積極評估成為了研究關鍵,該次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在入院24 h內就進行了相關的壓瘡風險評估,對潛在的高危人群進行了預防。而在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了解壓瘡的危險因素,對于已經出現類似情況的患者要展開積極的健康教育,避免類似情況的進一步惡化[5]。
患者住院時間能否縮短也是衡量醫療護理水平質量的重點因素,如何能夠讓患者縮短住院時間并更早地回歸至正常生活也是重癥監護護理的重點。該次研究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檢查、治療和護理項目進行了有序調節,營養治療師、康復治療師等也提供了相關指導,讓醫護人員按照臨床護理路徑的時間節點安排執行,減少了護理行為的盲目性與隨意性[6]。整體來看,臨床護理重癥監護工作的實施明顯改善了患者的日常行為能力,并且讓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優質的服務。但該次研究仍然會存在一些局限性因素,例如患者的整體恢復周期時間較長,無法在住院期間內就完成整個康復過程,所以研究還缺乏對長期效果的跟蹤隨訪,關于重癥監護護理的遠期效果仍然需要得到進一步驗證[7]。另外,實驗周期相對有限,納入研究的樣本數量相對較少。在后續的研究中可以考慮擴大樣本量,并且擴大護理措施的應用范圍[8]。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護理在ICU急性腦卒中護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保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縮短整體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 俞建娣,趙偉英,王志娟,等.綜合性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2):306-308.
[2]? 李桃紅, 張可靜, 周妃妃,等. 重癥腦卒中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的動態變化及其與入院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的關系[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6(6):572-574.
[3]? 葉紀錄, 濮雪華, 陳小楓.無創通氣聯合鼻咽通氣管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7,26(4):451-454.
[4]? 賀利平, 張瑛, 周蕓,等. 回授式健康教育對恢復期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 中國健康教育, 2017, 33(7):652-655.
[5]? 王潔. 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重癥監護室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9):1373-1374.
[6]? 阮恒芳, 林蓉芳, 沈利平, 等. ICU專科護士實施早期肺康復方案在卒中相關性肺炎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9, 35(9):654-658.
[7]? 張婷婷, 畢翠翠. 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實施卒中單元重癥監護的護理效果[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28-29.
[8]? 彭宇,谷婭,王靜,等. 集束化護理對ICU重癥腦卒中患者誤吸和壓瘡的影響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7(2):144-146.
(收稿日期: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