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昌


由于土地證契收藏是一個新的收藏領域,因此其尚處于待發掘的狀況,這無疑為投資者提供了值得關注的新收藏領域。
土地證契的由來
土地證契主要包括兩種,即土地證和地契。它們都反映了土地的歸屬與交易的變化,以及擁有者的法律地位。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文明發展基礎的土地,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從歷史的演變看,人類文明的盛衰取決于自身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中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中國宋朝時期,土地證的雛形已出現,其頒證明確了代表國家管理土地和進行權屬認定的重要措施,名叫“地符”,是我國最早的土地證,可惜地符只實行了10多年就終止了。明清兩朝土地證正式成為一種法律保障形式,種類不少,名稱也迥異,如清朝的土地證沒有統一的正式稱謂,出現了糧單、印照、田號單等。
地契是中國舊時買賣或典當土地所訂立的契約,載明土地面積、價格及坐落等,與當事人和見證人簽字蓋章,并向當地政府登記納稅后生效。地契起源于晉代,在不同時期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如清代的地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絕賣契、活賣契、回贖契、交換契、租約契、典約契等,總稱“契券”或“書契”。此外尚有一種叫契尾的憑證,是清代官署統一印制的典、賣文契,上面摘印有關法律條款,以便對照執行,須同“草契”粘貼在一起。明清以來頒發“契尾”的主管機關是都察院,康乾以后改由布政司頒發。乾隆朝開始,“契尾”裁開,前幅粘貼“草契”給戶主,后幅鈐官印匯總交布政司查核。晚清時期,時局混亂,布政司的“契尾”往往不能及時送達,加上財政緊張,各州縣自行頒發“執照”以取代“契尾”,粘貼于“草契”之上,待日后補發。
哪些品種可關注
對于那些已失效的土地證和地契,許多人都不屑一顧,認為是廢紙一張。實際上土地證上的學問還真不少呢!
由于土地證契反映了一段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和經濟的變遷,因此土地證契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但是土地證契也因不同的背景,而形成了不同法律效力的情況,如古代的地契就分為“白契”和“紅契”。在買賣或典當房產時,雙方訂立的契據,未經官府驗證,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叫作“草契”,也叫“白契”。立契后,向官府繳稅叫“稅契”,繳納的稅為“契稅”。官府收稅后辦理過戶過稅手續,然后在“白契”上粘貼由官方排版統一印刷的文書(即“契尾”),最后在粘貼處加蓋州縣官印(騎縫章),這樣的地契叫作“官契”,也叫“紅契”。據說,“白契”起源很早,秦漢以前即有了田宅交易;而“紅契”至少起源于晉代。
目前我們見到的清代土地證,基本上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證書上直接標明“清梁給業執照”,開列稅田字號畝分,規定買賣推收方式,蓋有滿漢文縣印;其二是清杖田地山塘,注明地則面積,編列千字文序號,署有納戶業主姓名。凡是具有上述特征之一的土地證契,都屬于土地證范疇。
收藏土地證契要先搞清楚土地證和地契兩者的不同概念,由于土地證和地契在許多方面具有雷同性,如形式、內容等,但只要明白其中的主要區別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收集。一般而言,土地證的收藏價值明顯高于地契,在市場上的交換價格也同樣高出一籌,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土地證的存世量遠少于地契。而一些土地與房屋典當的地契就不少,往往是主人為了解一時燃眉之急而作出的行為,比出賣土地的頻率要高得多。所以存世量的多寡自然決定了兩者的市場價格,也決定了收藏的難易程度。
初集者可以先收藏地契,目前藏品市場上清代、民國等地契不少,可以從中淘些品種進行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也可以到一些博物館參觀,一般歷史性博物館都有土地證和地契的保存,但并不齊全。此外,地契收集的重點要放在“官契”上,因為“白契”最容易出現偽品,而且也無法反映當時政權對契約的監管制度,更不能反映時代面貌,尤其是少了稅賦環節,對研究當時社會的納稅制度形成了缺憾。因此,“官契”的可信度更高,也更有研究和收集價值,是集藏的重點。
需要提醒集藏者的是,由于目前不少人在收藏稅票,因此有些人只看重稅票,而人為撕揭掉,破壞了土地證契的整體收藏性,降低了市場價值。須知既然是“官契”,那么賦稅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土地證契上貼印花稅票、契稅繳款書,就成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收藏悄然升溫
由于土地證契是一個新的收藏領域,因此其尚處于待發掘的狀況。2010年前問津土地證契者仍然不多,在許多藏品市場常乏人問津,普通品種價格也十分便宜。如品相在八成的清代乾隆朝以前土地證和官契交易價格在200元以上,個別的因具有文物價值而身價不菲。清乾隆以后的土地證和官契交易價格在20~100元之間,民國時期的土地證和地契價格一般在50元之下,存量較多,有時候花100元可以買回來一大堆,但是里面也有些好東西,如完整的城市土地證或地契就至少值上百元,如果能尋覓到解放區的土地證,那么價格往往在500元以上了。不過,近年來土地證的市場價格有所上揚,漲幅在100%~200%之間,但相對于其他同類藏品而言,升幅依然偏低,潛力巨大。
事實上,海外對土地證和地契的收藏十分重視,投資者也不少,且一些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土地證和地契往往會拍出高價。如英國的一張17世紀土地證,就曾經在2001年前的一次拍賣會上拍出了5萬英鎊的高價。我國作為世界上出現土地證和地契較早的國家,雖然國內的藏家并不重視,但海外華人的關注程度卻不低,且也能夠在拍賣中窺得它們的身影,像2005年11月中國嘉德拍賣行付拍的一件清宣統二年(1910)安徽歙縣賣地契紙,就以1320元(含傭金)成交,比1000元的底價高出了一截。
要格外引起投資者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各地都在建立文史檔案館,其中一些城市鄉鎮屢屢征集與土地有關的物證,而土地證契恰恰是能夠反映這方面變化的重要物證,因此一些具有歷史考證價值的土地證契已成為被收購的對象,價格也扶搖直上。如2005年一件明代的地契就被某地市級博物館以3萬元購入,而出讓者在5年前購入的價格僅5元,由此還導致異地的一件類似土地證在藏界被叫高到5萬元,從中讓人看到了其巨大的投資潛力,有興趣的投資者現在不妨可以關注或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