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忠 蘭 蘭
“米”字頸項操的氣功練習法
黃 忠1蘭 蘭2
(1.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體育部,廣西 南寧 530001)
“米”字頸項操是一套簡便實用的頸項、頭部運動操,然而不正確的姿勢和節奏可導致習練者產生頭暈、目眩、胸悶、心慌等不適感。通過筆者訓練實踐證明:結合氣功練習三調方法可有效預防上述不良反應,提高練習效果。
“米”字頸項操;頸項鍛煉;氣功三調
健身氣功是一項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以及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1]。2017年12月,在廣西賀州舉辦“中醫藥大健康養老養生論坊”期間,廣西唯一的“國醫大師”、廣西中醫藥大學韋貴康教授作“養生先養骨”的主旨報告。今年已81歲高齡的韋貴康,研習骨科治療技術、原理及骨科行醫逾60年,國內外受益患者眾多,好評如潮。多年來韋貴康一直推崇一套以頸項、頭頸活動為主的“米”字頸項操,并將其定義為養腎養骨養髓妙法。筆者曾前往廣西南寧、柳州、百色、來賓等多地的社區廣場與經常鍛煉的人群進行訪談、調研,確實有不少人了解并練過“米”字頸項操,其中有些人出現頭昏、目眩、胸悶、心慌等不適癥狀。基于此,本研究擬從技術層面進行研究分析,為廣大練習人群提供有益的指導。
頸部是頭與軀體上通下達的橋梁,頭部的重要神經、血管和器官要通過頸部與軀干相連。頸椎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頸椎高度縮短,血液流動減緩或中斷,造成患者大腦缺氧,出現頭昏、頭痛,甚至眩暈或暈厥等癥狀。許多人在練習時只注意動作要領而忽視意念以及呼吸與動作的有機結合,造成頭部、大腦供血不足,從而產生頭暈等各種不適癥狀。筆者通過訓練實踐認為,“米”字頸項操按照氣功鍛煉“三調”(調身、調心、調息)的要求進行,能有效預防和避免各種不適癥狀的發生,提高練習效果。
圖1 “米”字頸項操頸項活動方向示意圖
調身是指調整好練功時的姿勢,力求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柔”和“剛”的關系。只有姿勢正確,才能使全身之氣血循經絡通行。正所謂“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因此可見,調身是內外功鍛煉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氣功的調身即調整身體動作的具體方法。以身體中正、頭正頂豎、虛領頂勁為基準點、中心點,頸項頭部的擰轉拉伸按照“左(←)—右(→)—上(↑)—下(↓)—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八個方位循環往復進行練習(見圖1)。
調心即調整人的思想意識活動并加以規律性訓練。練功時要使人體的大腦皮層安靜下來,從而進入高度的放松或緊張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和調動人體的潛在能力,誘發或聚集人體的內氣,以達到防病、治病和強身健體的目的。氣功的調心也叫“調神”,在練習時以眼睛為關鍵點。即當頸項、頭部向八個方向運動時,外開和還原均應在眼神的引領之下完成,外開和還原時動作節奏均應保持“勻、平、柔、緩”狀態。外開時稍緊,在保證個體能承受的前提下稍用力頂勁,至最遠點停留片刻(1-2s);還原時放松,回至基準點、中心點亦停留片刻,眨眨眼睛,深長呼吸調整1-2息。
調息即調整呼吸。通過調整呼吸來調動人體內氣,使之可聚可發,聚則凝集于丹田,發則以意領氣,用意念統領內氣循經絡路線運行周身,疏通經絡氣血,所以說呼吸是內氣運行的動力始源。氣功導引的呼吸方式為“隨意”呼吸,即在整個練習過程中,習練者應當盡可能地覺知察照和關注控制自己的呼吸。“米”字頸項操八個運動方向的呼吸配合,應保持外開時深長吸氣,還原內收時充分呼氣。
傳統的氣功導引與當代體育運動在定義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一次完整“米”字頸項操氣功練習可劃分為三個階段(部分),即培氣(準備活動)階段、練氣(基本練習)階段和養氣收功(放松整理)階段。培氣階段是用意念暗示使身體中正、調勻呼吸、意守丹田、充分放松等;“米”字頸項操八個方向的往復運動為練氣階段;練氣階段之后應當有養氣收功的過程,包括搓手心、撫面梳頭、跺腳踏步等。每一組“米”字頸項操練習的時間約3min,每次練習控制在3-5組,時間以10-15min為宜。
4.1 通過對頭頸部八個方向的拉伸旋擰運動,可刺激頸部大椎穴,從而達到疏經泄熱、調理五臟和防治五臟勞損、七情傷害的目的。
4.2 通過增加頸項部拉伸旋擰的運動幅度,可改善頸部及其周邊的肩、背等肌群的收縮力,預防肩、頸、背部疾病,同時改善頸部及腦部血液循環,有助于解除中樞神經系統疲勞。
4.3 中醫認為“肝主筋,開竅于目”。通過眼神引領頸項、頭部向八個方向運動及眨眼等,活動眼肌,刺激肝經,從而達到疏泄肝氣、充盈肝血、強筋健骨、護腎養髓的目的。
5.1 “米”字頸項操氣功練習專注于頸項、頭部的拉伸旋擰運動,對人體局部如頸項、肩背等有防治未病的奇效,但從中醫角度來說,在防治疾病時更強調整體觀的運用。因此,在習練“米”字頸項操時,可結合其他一些功法,如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新編的四套健身氣功功法等。人們在習練時可結合人體的四肢、腰腹、胸背等部位多方位習練,才能全面均衡地改善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達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5.2 氣功導引技術方法作為中醫養生衛生學及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對指導“米”字頸項操有奇效,而且在日常生產生活、健身運動,甚至人際交往中注入調心調息的內容,均可有不小的收獲。正如《大學》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里的“止、定、靜、安、慮、得”的源頭,必定是內靜而外敬、恭謹而莊重地專注于心,且更長時間地照察自己綿長而平和的呼吸,不斷地滋養“靜”的功夫,從而得到修身養性的健身效果。
[1]楊柏龍,劉玉萍,王安利,等.健身氣功新功法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
[2]楊軍.導引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內在經絡養生解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1(4):78-80.
[3]孟峰年.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4]黃健.淺析健身氣功的基本內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 29 (4):42-45.
[5]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健身氣功·八段錦[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6]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4.
Qigong Practice Method of the Neck Exercise of Word "Mi"
HUANG Zhong, et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Attach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黃忠(1970—),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傳統保健體育、健身氣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