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玥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樂感和節奏感是與影響體育舞蹈的動作韻律的重要因素,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間隔的時長、速度、力量、幅度等多種要素組合,并由樂感和節奏感起到引領作用,從而達到呈現人體舞蹈動作的效果。在青少年體育舞蹈教學中,教師通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舞蹈技術、技能等方面的指導教學,而對學生樂感和節奏感培養方面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和研究,樂感節奏感的培養恰恰是提高體育舞蹈訓練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斷探究和創新對學生樂感節奏感的培養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體育舞蹈表演的觀賞性、音樂素養,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和審美能力等,這是學生在學習體育舞蹈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研究的問題。
體育舞蹈于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1986年正式引進以后,發展迅速。體育舞蹈是一門融體育、音樂、美學、舞蹈為一體的娛樂健身型的運動項目[1]。其中音樂是人思想感情的表達,音樂與其流露出的感情,通過旋律、節奏等直接激發和影響人的聽覺和感覺,使人產生情緒上的沖動和情感上的體驗。對于青少年體育舞蹈初學者而言,音樂的干預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體育舞蹈青少年練習者的興趣,練習的效率以及課堂的氛圍。
同時音樂是體育舞蹈外在表達模式,影響著表演者的表演特點,是表演者的表演核心。音樂會強化體育舞蹈風格特點和情感特征,從音樂中理解舞蹈所要表達的特殊的感情和內涵。大部分舞者在體育舞蹈套路、動作的編排上,會圍繞音樂中特有情感特點和風格特點來設計、控制和展示舞步、舞姿、舞態等肢體動作,這樣才能演繹出更富韻味,更具有感染力的體育舞蹈動作。所以練習者,尤其是初學者進行音樂節奏的干預,在音樂中跳舞,體現出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也避免舞蹈與音樂脫節的情況出現。
80名剛入學的青少年(13-18歲)體育舞蹈特長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每班40人。兩班中男生與女生數量相同,每班女生36人,占每班的90%;每班男生4人,占每班的10%;(詳見表1)。

表1 實驗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閱讀中國知網和中國電子期刊等輸入關鍵詞“體育舞蹈”,與相關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并進行整理;
2.2.2 實驗法
將80名學生在保證每班男女人數相同的情況下隨機分成兩個班級即實驗班與對照班,每班40人。對兩班進行8周的教學實驗,教學內容分為恰恰恰基本步和恰恰恰銅牌兩部分,兩班在教學全部完成之后進行評比。
2.2.3 實地調查法
通過走訪河南省開封市部分體育舞蹈培訓機構,對不同教師上課模式與其相對應的課堂氣氛、學生狀態進行對比與分析,并作出整理;
2.2.4 調查問卷法
實驗前、試驗后分別對兩班80名學生進行成績測試與發放調查問卷,實驗前對兩班同學進行調查,比如年齡、學生對體育舞蹈是否感興趣、學生對體育舞蹈與音樂關系的認知等方面的調查,來分析實驗前兩班學生是否存在明顯差異,是否符合實驗的條件,試驗后再次對此次挑出來的80名學生進行對體育舞蹈感興趣程度、學生對體育舞蹈與音樂關系的認知等方面的調查,來分析實驗后兩班學生是否存在明顯差異。確保實驗的真實性、有效性。實驗前,發出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試驗后,發出問卷80份,由于一些原因回收有效問卷76份,隨后進行第二次問卷發放,發出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
2.2.5 數理統計法
通過運用SPSS 26.0軟件對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和分析。
選擇兩班學生年齡嚴格按照13歲-18歲的青少年年齡標準。兩班學生年齡無明顯差異,普遍屬于接受新事物較快的年齡。(詳見表2)。
對照班與實驗班實驗前進行了體育舞蹈學習興趣的對比,通過調查問卷回收后的統計情況來看,兩班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上的興趣沒有很大的差異(詳見表3)。

表3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對體育舞蹈學習產生興趣的對比
在實驗前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由于兩個班的學生對音樂節奏在體育舞蹈中的重要性沒有一個清楚準確的認知,兩班在實驗前音樂節奏對體育舞蹈練習的重要性的認識上沒有明顯差異。(詳見表4)。

表4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認為音樂節奏在體育舞蹈練習中的重要性的對比
實驗前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方面進行統計。對照班中只有2名學生曾學過一點拉丁舞,其他學生都是從沒有接觸過體育舞蹈。實驗班中有4名學生學過一些體育舞蹈,其他學生沒有太多接觸過體育舞蹈。(詳見表5)。

表5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體育舞蹈學習方面的比較
由此可見兩個班級在對之前學過體育舞蹈的狀況是基本相同的,P值都>0.05,沒有存在差異性。
3.5.1 課堂進度安排
體育舞蹈八周課一共8節課,每節課2時,共16個課時。其中理論課2課時,占12.5%;實踐技術課12課時,占75%;考試2課時,占12.5%。(詳見表6)。

表6 課堂進度安排
3.5.2 實驗班與對照班教學的異同
在兩個班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運動負荷與課堂模塊時間分配上保持相同,兩班同樣為8周,每周2學時,教學時間共120分鐘。不同的是,在實驗班的老師注重音樂的干預,每節課上課前會帶領學生跟著音樂做“拍手節奏操”,在每次練習,復習的時候跟著律動,跟著音樂大聲喊出節奏,并且在體育舞蹈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喊節奏的能力。而對照班的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不刻意的進行節奏干預,不帶領學生們做任何節奏干預的練習。
3.5.3 教學目標及評比標準
通過八周的體育舞蹈恰恰舞的學習,要求兩個班的學生能記住步子名稱并跳出對應的步子,與恰恰銅牌,準確的數出恰恰舞曲的節奏,并將恰恰舞步準確的帶入恰恰音樂中進行考核。要求動作標準,精神面貌好。
評比標準:根據相應的規則評判分數,做不出或做錯直接扣分,滿分100分。
(1)跟音樂聽節奏,共10分,沒聽出節奏直接扣10分;
(2)抽取的五個步子(時間步、方步、古巴斷步、紐約步、定點轉)準確無誤,每個步子10分,滿分50分。錯一步扣10分,沒跟上音樂扣10分;
(3)恰恰銅牌套路1-14小節,共20分,錯一步扣5分,沒跟上音樂扣5分;
(4)動作標準程度(胳膊伸直手指蘭花指、腿繃直繃腳背、精神面貌、力度)共20分,一項不標準扣5分;
3.6.1 實驗班比賽評比結果
在實驗班中,有38人聽對節奏;有36人五個抽查步子全對;有36人銅牌套路全對,;有38人動作非常標準。實驗班平均總得分96分(詳見表7)。

表7 實驗班比賽評比情況
3.6.2 對照班比賽評比結果
在對照班中,有30人聽對節奏;有28人五個步子抽查全對;有30人銅牌套路全對;有26人動作很標準。對照班平均總得分84分,(詳見表8)。

表8 對照班比賽評比情況
3.6.3 實驗班與對照班試驗后的體育舞蹈興趣對比
與上文表3進行對比,在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對體育舞蹈學習產生興趣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實驗班的同學對體育舞蹈的興趣明顯增多,而對照班對體育舞蹈的學習興趣明顯下降,非常感興趣的人數只有10人,與之前相比下降了25%,(詳見表9)。

表9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對體育舞蹈學習產生興趣的對比
3.6.4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后認為音樂節奏在體育舞蹈練習中的重要性
學生們通過觀察,對比兩個班比賽后的結果以及比賽中學生的狀態,都意識到了音樂節奏在體育舞蹈練習、訓練中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不可缺的,(詳見表10)。

表10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認為音樂節奏在體育舞蹈練習中的重要性的對比
1.音樂節奏的干預對青少年體育舞蹈訓練有著提高動作質量、提升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的影響。
2.從實驗中上課情況來看,實驗班的課堂氛圍明顯好于對照班。實驗班的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身體形態好,每次的動作能盡力做到最好;對照班則相反,對照班的學生們上課跑神情況嚴重,身體形態不好,動作做得模棱兩可。
3.在比賽中,兩班的差距顯而易見實驗班明顯比對照班的學習效率高,動作比對照班做得標準,所以說成績自然也就比對照班的學生成績好。
4.在試驗后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實驗班對體育舞蹈有興趣的同學明顯比對照班對體育舞蹈感興趣的同學多,成績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成績好了就能越來越有興趣,成績差了興趣就越來越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1.教師在體育舞蹈的教學中加強對音樂節奏的干預,要求與節奏相結合形成口訣。以恰恰的時間步為例:預備步打開造型,身體要飽滿,右腿打開為例。第一步左腿膝蓋和胯往后,右腿并腳彎膝蓋(two)。第二步換重心(three)。第三步打開直腿轉胯往旁邊一步(qia)。第四步收左腿并腳彎膝蓋(qia)。第五步打開直腿轉胯往旁邊一步(one)。
2.在培養音樂節奏認知的過程中,教師們一定要進行大量趣味性引導教學,比如說聽不同音樂中的節奏,或是從學生們喜歡的音樂中找出體育舞蹈的音樂節奏,再或是找打擊樂由教師敲出音樂中的節奏之后學生們跟著老師喊出節拍。音樂節奏重拍時,教師一定要加強干預,可以進行基本步與重拍的輔助練習。在最初練習時,可以嘴上數著節拍,在開始的一拍前加上“&”預備拍,同時身體開始律動。
3.教師要注意學生們的個體差異,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不同,認知情況也不同,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走上學習體育舞蹈的道路,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做到超越自我,要以鼓勵為主,讓孩子們面對任何情況下都有信心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