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娟娟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蘇 南京 210087)
翼狀胬肉會增加上皮組織、角膜緣血管等損傷,炎癥表現明顯,阻礙視物。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方式較直接,及時切除病灶組織,減少翼狀胬肉對角膜等組織的磨損。本次研究用常規護理和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進行對比,后一種護理方式更全面,針對眼部水腫、疼痛等做專項處理,緩解患者術后不適,促進術后眼部愈合,詳見下述。
用2018年~2019年來院完成翼狀胬肉切除手術的193例患者進行本次研究,遵照擲硬幣法分為96例參照組和97例觀察組。所有患者的翼狀胬肉均已入侵瞳孔區域,視物較差,均為首次手術;排除患者術前有心腦血管、中樞神經系統、其他眼病等。男女比例為86:107,平均年齡為(73.85±5.49)歲,兩組基線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有比較價值。
1.2.1 參照組
常規護理:遵醫囑為患者提供靜脈滴注藥液、滴眼液等,對呼吸急促、心率異常等情況及時上報醫生。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和家屬注意事項,避免揉眼、壓眼、眼部遇水等情況。指導患者飲食和日常運動等,避免劇烈運動,盡可能在床上或者病房中扶墻走。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在上組護理基礎上為患者提供護理冰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操作:用一次性膠皮手套填充100ml4度生理鹽水扎緊制作成冰袋或者直接為患者提供醫用冰袋外層包裹一條薄毛巾/紗布放于眼部上方冷敷15-20分鐘,每小時進行一次。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遵醫囑為其提供奧布卡因滴眼液、鎮痛藥液等,緩解患者頭痛。
觀察兩組的相關指標,針對術后當夜睡眠時間、術后24小時眼部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頭痛/頭暈、眼部腫脹等)展開統計并比較。同時利用視覺模擬評分對兩組的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定,針對術后2小時、術后6小時、術后18小時開展,分值為0-1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越疼。
數據處理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x)、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參照組的相關指標不及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護理后,參照組和觀察組術后2小時的疼痛評分(分)分別為4.18±2.17和3.19±1.29,比值為(t=3.847,P=0.000);參照組和觀察組術后6小時的疼痛評分分別為3.67±2.15和2.78±1.36,比值為(t=3.433,P=0.001);參照組和觀察組術后18小時的疼痛評分分別為2.03±1.25和1.14±1.16,比值為(t=5.126,P=0.000),觀察組的術后疼痛程度好于參照組,統計學意義明顯。
表1 兩組的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的相關指標對比()
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 97 5.89±1.27 3.13±1.24 3.28±5.47參照組 96 4.67±2.31 5.69±1.07 11.96±6.75 t / 4.553 15.348 9.819 P/ 0.000 0.000 0.000組別 n 術后當夜睡眠時間(小時)術后24小時眼部出血量(ml)
翼狀胬肉較容易向內生長,入侵瞳孔,加重眼部損傷。手術切除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研究用常規護理和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作對比,后一種護理方式更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痛感,減少水腫、眼周不適等情況,讓患者術后盡快恢復,頭部舒適感較高[1]。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降低眼部血管術后出血量,減少血液對眼部的污染,降低手術治療風險[2]。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提高護理人員術后介入速度,延長手術中麻醉藥劑的作用時間,減少患者術后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讓疼痛緩解效果逐漸上升。
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加強護理人員對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患者的護理能力,保障術后護理良好性,讓護理操作更人性化,保障患者術后安穩度,減少患者因術后疼痛,引起的墜床、按揉眼部等意外情況,促進眼部愈合[3]。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護理后,參照組的相關指標不及觀察組;觀察組的術后疼痛程度好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明顯。說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能提高護理質量,減少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患者術后不適。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用護理冷敷預處理和術后疼痛緩解能提高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患者術后疼痛等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