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光云,郭麗娜,王文婷,梁 靜,張香玉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膀胱癌屬于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高危人群為50~70歲,男性為女性的3~4倍[1]。手術治療后患者會喪失膀胱的儲尿功能,正常情況下經陰尿道口排出的尿液轉成從腹壁造口排出,尿液等污染長期刺激皮膚,使得造口周邊皮膚出現紅腫、潰爛等現象,甚至因佩戴尿路造口袋、異味等原因,致使自尊低下,引起社交障礙[2]。現探討綜合護理對尿路造口患者的價值,結果規整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尿路造口患者60例,隨機原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年齡49~91歲,平均67.39±12.58歲;對照組:年齡50~89歲,平均67.80±12.07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泌尿外科護理):包括健康宣講、心理疏導、出院后護理;試驗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邀請家屬參與整個護理過程:
①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尿路造口的知識,明白造口只需正確護理,患者是能回歸正常生活的。家屬教育:首先從家屬的角度理解患者,給予心理支持,勇敢去面對手術。引導家屬予以患者足夠的關心、鼓勵和陪伴,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②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中與家屬加強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表達出自身的訴求,給予疏導安慰。準確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于術后出現的傷口疼痛等不適癥狀,給予心理支持,并遵醫囑給予對癥處理,減輕患者的不適。指導其進行造口皮膚護理和造口袋佩戴和更換方法,由護士指導家屬操作,過渡到家屬獨立操作。③院外護理:引導患者及家屬重視并科學護理造口,學會辨別并發癥,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評估其對造口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查漏補缺,完善造口護理相關知識。向患者及家屬發放造口產品說明書、隨訪卡,如有任何問題,均可來電咨詢。④出院后的護理:每周電話隨訪1次,詳細詢問患者的情況,解決其遇到的問題。并與患者家屬通話,了解生活護理和造口護理的困難,耐心傾聽,幫助家屬解決護理中的難題,給予積極回應,醒患者復診時間和參加造口聯誼會。復診時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觀察并發癥情況,幫助患者解決實際的困難,給出指導性的意見。
統計患者出院后的復診依從率和造口并發癥。
SPSS 24.0,復診和并發癥均用x2檢驗,并用(n,%)表示;檢驗差異以P小于0.05表示。
出院后第1個月、2個月復診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未復診試驗組1例、對照組6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按時復診例數比較(n,%)
出院時2組均未出現并發癥,出院1個月,對照組發生10例、試驗組發生3例(x2=4.812、P=0.028);出院3個月對照組12例,觀察組3例(x2=7.200、P=0.0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表明,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和護理干預,可使患者能夠更好的掌握造口護理技巧,并在家屬陪同或督促下按時復診,試驗組復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在復診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處理相關癥狀,防止情況惡化避免產生造口并發癥。造口術后護理不得當也會加重病癥,誘導并發癥的發生。家屬的健康教育和護理指導,可提高患者在家中的護理主動性、配合度,不僅是在生理上得到支助,在心里上更是得到慰藉,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促進患者回歸社會[4]。
綜上,尿路造口患者采用家屬共同參與的綜合護理效果顯著,建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