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貞,王碧云,代炳梅
(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東莞 523000)
分娩是一種自然現象,疼痛是影響產婦生理與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有效分娩鎮痛方式是產科研究的熱點,椎管內麻醉是效果確切、安全穩定的一種常用鎮痛方法。本研究以160例產婦為對象,分析椎管內麻醉對產婦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率的影響。
將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產婦中隨機收集160例作為本研究對象,包括對照組與椎管組。所有產婦均為足月、單胎初產婦,具有陰道分娩條件,無鎮痛分娩禁忌證,身體素質良好。對照組(n=80):年齡21~32歲,平均(26.75±2.54)歲;椎管組(n=80):年齡22~33歲,平均(26.63±3.46)歲。兩組患者的有關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對比。
對照組不予以鎮痛分娩,產婦宮口開大1 cm,則送入產房待產,行常規胎心監測無異常者,即給予指導自由體位待產及非藥物性鎮痛措施緩解分娩疼痛。
椎管組以椎管內麻醉實行鎮痛分娩,產婦宮口開大1 cm后,即可根據疼痛情況及自愿原則,取左側臥位,麻醉師于L2~L3或L3~L4間隙行硬膜外穿刺,放置3cm藥管,其內放入0.1%羅哌卡因(生產廠家: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381),試驗用藥5 mL,首次用藥約9 mL,患者無異常,接入鎮痛泵,持續泵入75 mL 0.1%羅哌卡因+枸櫞酸芬太尼(生產廠家:國藥準字H20123297;批準文號: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混合液,其中羅哌卡因0.1 mg、枸櫞酸芬太尼75 mg,先將負荷劑量10 mL注入硬膜外腔,后持續泵入余下65 mL,速度一般為5 ml/h,直至宮口全開。
統計兩組產婦的剖宮產與自然分娩情況;統計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例數。分娩后24小時以內的出血量超過500 mL,即為產后出血。產后2小時出血量=聚血盆血量+布料上的估值血量;產后24小時出血量=(成人紙尿褲、衛生巾等質量總和-成人紙尿褲、衛生巾等質量總和)×1.05。
椎管組的自然分娩率為86.25%、剖宮產率為13.75%;對照組的自然分娩率為80.00%、剖宮產率為20.00%。兩組的自然分娩率與剖宮產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對比[n(%)]
椎管組共有3例產婦產后出血量大于500 mL,產后出血率為3.75%;對照組共有1例產婦產后大出血量大于500 mL,產后出血率為1.25%。椎管組與對照組的產后出血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219,P=0.579)。
疼痛是產婦分娩不可回避的問題,可加深產婦不良情緒,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耗氧量、心率及血壓等,對產婦及胎兒的健康與安全具有一定威脅,使之體內循環紊亂,造成低氧血癥或(和)胎兒窘迫[1]。采取麻醉鎮痛時,產婦不必受疼痛所擾,意識、思維清楚,可與醫護人員有效應答,且體內循環穩定、心理狀態良好。鎮痛分娩可有效減輕產婦疼痛,緩解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提升產婦依從性,具有相當應用價值[2]。但有學者、患者及其家屬對鎮痛分娩的安全性存疑,考慮鎮痛是否會增大剖宮產與產后出血幾率。
本研究對160例產婦進行分析,采取麻醉鎮痛的為椎管組,未采取鎮痛的為對照組,結果顯示:椎管組的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在產婦分娩中,椎管麻醉不會對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產生影響,具有良好安全性。分娩時,產婦及其家屬可放心應用麻醉鎮痛,同時醫療人員應在考慮治療成本、產婦家庭承受能力、產婦體征、醫療條件等基礎上盡量采用效果最佳的鎮痛方式。
綜上所述,椎管麻醉對產婦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率影響不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