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雯
(西藏人民政府駐成都辦事處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體溫作為人體重要的生理指標,機體內體溫保持恒定,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開展外科手術治療時,患者易因手術刺激等原因,導致體溫低于36℃的低體溫狀態。術中低體溫狀態發生后,會使患者的心率增加、顱內壓與耗氧量增大,使患者出現疼痛、不適感,影響手術開展,嚴重者也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細胞功能障礙,麻醉蘇醒延遲等嚴重并發癥[1]。因此,手術過程中采用有效的護理方案,預防手術期低體溫發生,意義重大。因此,本文特選擇120例病例開展對比研究,探析優質護理實施對手術期間低體溫預防作用。
抽取2019年6月~12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入組,分組時依據動態分組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38.45±2.09)歲;觀察組60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39.16±2.83)歲;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明顯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配合;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方法:①控制病房環境:做好手術室消毒工作基礎上,重視手術室溫度調節,保持在合適溫度,室內溫度應在24~26℃之間,濕度保持在40%~60%間。避免手術室溫度過高,促進細菌繁殖,使手術創口感染幾率增大,且過高體溫也會影響手術醫師的操作,不利于手術開展。同時避免手術室溫度過低,以免溫度過低導致患者身體散熱,導致體表溫度降低。②注意保暖:皮膚作為機體熱量流失的主要部位[2],手術前應準備好保暖被,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展麻醉或手術準備時應用保溫被覆蓋暴露皮膚。手術過程中針對非手術部位,應用保暖被或敷料覆蓋,減少手術過程中的暴露程度,進而減少皮膚散熱。行胸腹腔手術治療時,應將手術室內溫度適當升高,并用浸泡溫鹽水的紗布對術野進行保護,減少熱量流失。術中需要采集組織,開展病理檢查時,也需用皮膚保護膜覆蓋,減少皮膚大面積暴露情況。③開展復合保溫護理:靜脈輸入大量低溫度液體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寒顫等表現,若輸入冷藏血前未加溫,則會導致低體溫發生,引起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并發癥。因此,手術過程中實施體腔外保溫、體腔內加溫聯合護理,針對術中輸注的液體、沖洗液均需加溫至37~40℃后輸入體內,輸液時間控制在2h以內,沖洗胸腔時液體保留5~8min[3]。輸注庫存血時,可將輸液管纏繞在加溫儀上,對血液進行間接加熱,可使液體溫度保持在理想溫度,避免采用水浴加熱時保溫效果不理想的問題。④體外主動加溫。全麻病人和預計手術時間超過1小時的病人,我們給予充氣式加溫毯的保護。覆蓋患者身上的保溫毯可以確保熱傳遞最大化,達到預防患者低體溫的作用。⑤低體溫處理: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變化,及時處理低體溫癥狀。患者術中一旦出現寒戰等表現,可立即給與去極化肌松藥,使機體內環境有效改善。因麻醉藥物引起的低體溫較為常見,因此,用藥前應嚴格控制麻醉藥物劑量。術后一旦患者出現低體溫表現,應立即采用有效的升溫措施,但是注意控制溫度回升速度,針對輕度低體溫患者,每小時體溫恢復應控制在0.3~1.2℃,嚴重低體溫患者則需快速升溫,每小時保證體溫恢復3℃左右,注意體溫肢體末端的升溫速度,以免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4]。
記錄兩組圍術期低體溫發生情況,并進行比較。
將所有資料根據計量與計數不同,采用t值x2值與不同的檢驗方法,以SPSS24.0軟件系統,P值<0.05,有統計差異。
觀察組低體溫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

表1 低體溫發生情況對比(n,%)
低體溫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中麻醉藥物、手術室環境、輸液與輸血溫度、手術因素、人文因素及患者因素等。手術過程中出現低體溫表現,會使體循環血液中的血流速度減慢,血小板減少,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對凝血功能造成抑制,進而使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者也會出現DIC。低體溫患者也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心收縮力、心輸出量升高,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引起循環障礙,同時心臟耗氧量增加,也會導致心肌缺血、心率失常發生。根據相關研究顯示[5],相比于正常體溫患者而言,術中低體溫患者出現心血管危害升高3倍左右。與此同時,低體溫狀態下也會引起切口感染、影響內臟器官功能,延長術后清醒時間。因此,手術治療期間開展有效的優質護理干預,加強手術室溫度調節、減少術中因皮膚暴露造成的熱量流失,實施復合保溫護理,加強低體溫護理干預,可預防低體溫發生,并減少低體溫發生后造成的損傷,保證手術順利開展。
本結果證實,優質護理的實施,可有效預防患者手術過程中出現低體溫發生,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手術期間開展優質護理,可預防低體溫發生,避免因低體溫造成不良影響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