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
(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黑龍江 虎林 158418)
就我國這幾年的食品安全的發展情況來看,問題一直是接連不斷,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可發現主要是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繼而引起的一系列環境污染,致使農產品品質受到損害,質量出現問題。因此,必須要將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作為種植工作的重中之重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水稻產量和質量的穩定,提升種植戶的經濟收益。
在該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要建立科學的病蟲害監測體系,以此來確保監測的結果真實有效。優化病蟲害防治措施,選擇用量少、效果好的化學農藥,并配合使用生物防治手段有效的控制病蟲害問題,加強對水稻生長環境的管理,同時根據病蟲害的發生類型以及主要特點建設專業化的病蟲害防治系統,爭取在減少化學藥劑使用的前提下,為水稻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根據農業部門制定的水稻病蟲害監測規范,針對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進行監測,在充分利用當地農業有害生物監控系統平臺的基礎之上,積極的尋求與周邊植物保護部門的配合,確保收集來的信息準確無誤,且具有時效性。通過對病蟲害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以及未來發展動向的預測,制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對外公開發布,以便廣大的水稻種植戶能夠提前做好防治準備。
病蟲害的發生有時候并無規律可言,如病蟲害種類、病蟲害數量、病發時間等都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因此,在防治方法不能一成不變,應實時更新,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完善。比如,水稻感染上了紋枯病,種植戶應合理的選擇化學藥劑進行科學防治。同時,還應注意防范水稻瘟病的發生,并做好必要的預防措施。此外,需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進行綜合的考慮,有的地方可能做一次防治就能藥到病除,有的地方需要做2-3次的防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種植戶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太過刻板。
化學農藥的選擇對于病蟲害的防治能否取得效果,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養殖戶必須嚴陣以待,聽取農業專家的建議,盡可能的選擇毒性小、療效佳、低殘留的農藥,以此來減少對農作物的危害,保證防治效果。
農藥防治并不是應對病蟲害問題最有效的手段,相反有時候因為藥物的使用不當,還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因此,在面對病蟲害時,可優先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種植戶可以通過病蟲害的種類的分析,來選擇對應的天敵。比如針對紋枯病,可選用低聚糖素、井崗霉素A (菌刀)進行防治,縱卷葉螟可采取甲維鹽、苦參堿等進行防治。
對于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主要包含以下三點內容:其一,種子的處理。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將種子浸泡在藥物中,以便于把種子中的蟲卵殺死,防治效果十分顯著,投入成本不高,不會對水稻的生長環境造成太多的影響,在病蟲害的防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二,按照規范標準進行病蟲害防治。這種方法有著很強的目的性,需要種植戶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采取針對性防治,同時應合理的控制農藥的使用劑量和使用次數,盡量選擇無公害、對種植環境以及水稻危害小的農藥進行使用。目前,符合要求的農藥有短穩桿菌、苦參堿等,在實際的化學防治中使用的比較多。此外,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應加大無公害農藥的宣傳力度,以便于種植戶可以了解并進行應用。
在面對病蟲害問題時,化學防治并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還有非化學防治手段,其主要包括有:物理防治、農業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農業防治主要指的是,對耕種方式進行改變。如果一片區域長時間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就會使病蟲害逐漸的適應這種生長環境,導致病蟲害發生次數愈發的頻繁起來。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可以采取輪作倒茬的方法,創造一個不利于病蟲害生長的環境。這樣一來,病蟲害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另外,對水稻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進行精細化的管理,比如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加強水分及營養的供給、定期培土、間苗等都能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病蟲害的天敵對其進行消滅,應用的生物不會對農作物造成破壞,這對維護生態鏈條的平衡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物理防治是指通過人工干預,對水稻田中的蟲害進行捕殺,以達到防治的目的。
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不論是種植人員還是農業技術人員,都應當予以重視,并采取有效的舉措去踐行,致力于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