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民
2019年9月,筆者受學校教研組安排,借班上一堂“現代文關鍵語句品味”主題教學研討課,所教學的課文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圍繞研究主題,筆者給這堂課確定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主品讀關鍵語句,能用自己的語言多層次地表達作者想北平的具體內涵。
課堂有序推進
由于借班上課沒法布置學生課前預習。于是,在上課伊始,筆者直接把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投影到PPT上,然后,要求學生自由誦讀。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筆者問學生:“作者想北平想到了什么程度?”學生很快能用“要流淚了”“想到說不出”“真想”等文本中的詞句來概括回答。筆者接著問學生:“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這樣的感情?為什么?”同學們紛紛就“我真愿詩人——”“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等幾處關鍵語句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一步步地引導大家體味老舍先生對北平真摯的愛與想。針對同學們的精彩表現,筆者及時給予了肯定與表揚,這一切都有條不紊地朝著此前的教學預設有序推進。
就在這時,前排一位女同學富有感情地朗讀“面向著積水灘……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一段,說:“我覺得老舍先生在這一段話中比喻的修辭運用得特別好,最能體現作者對北平的熱愛、想念之情。老舍先生準確、巧妙地運用嬰兒安睡在搖籃里這一比喻,能讓我們讀者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懷念北平時給他帶來的那份真實、獨特的情感——安適感,無所求又無所畏的安適感,既形象又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p>
高潮迭起
筆者剛想給這位精彩發言的女生點贊。這時,這位女生的后桌同學倏地站起來,朗聲說道:“老師,我還有補充,我認為前面同學是從修辭的角度去品味這段文字所傳遞的作者那份想北平的獨特情感,而我認為這段文字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作者獨特的平民審美視角,老舍先生選取了平民審美視角中平凡得容易被人無視的生活細節,并通過對這樣的生活細節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北平普通人平凡生活的那份最真實、最深沉的思念與眷戀之情,正所謂細處見真情?!苯淌依镎坡曨D時響了起來,就連下面聽課的老師們也頻頻點頭贊許,此時此景,筆者知道再多的贊美之詞也是多余的,唯有掌聲才是對兩位同學精彩發言的最大褒獎?!巴瑢W們,我很……”筆者滿足于這樣一種精彩紛呈的有效互動,學生們的精彩表現把這堂研討課推向了高潮。
化“怪問”為良機
筆者正準備和同學們一起享受這種高潮,并順勢小結關鍵語句的品味方法與策略。突然,從靠窗的位置傳來一個猶猶豫豫的“不和諧”的聲音:“老師,我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老舍先生在這段話中選取景物都抓住‘小與‘嫩的特點?作者這樣選取景物跟他所要表達的感情好像沒什么關系吧?作者的語言也不見得有如大家說的那么凝練且富有韻味???”
順著這“不和諧”的聲音望去,筆者發現提問的是靠窗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此時,從他猶豫的目光中,筆者明白他很想從老師這兒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又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如愿。此時,教室中一片嘩然,幾乎所有同學與聽課老師都用驚奇的目光地看著這位男生,繼而又把目光都聚焦到筆者的身上。此時,筆者明白,這一個出乎人意料的“怪問”,自己不僅必須接了,而且還要馬上找到解答的辦法,同時也不得不抓住這一課堂生成的良機,把這堂關鍵語句品味課推向課前都沒有想過的新高潮。
想到這兒,筆者心中暗自高興,明白他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從煉字的角度來品味關鍵語句,究其本質來說應是把握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的聯系。于是,筆者用換字法順勢接下這一“怪問”,并趁勢發起討論:“同學們,剛才他的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把這句中的‘小和‘嫩字,換成‘大和‘老字,大家認為效果會怎么樣?”問題一出,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經過激烈的小組討論,最后大家達成幾點共識:如果換成“大”和“老”字,首先與上下文“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和“像嬰兒睡在搖籃里”不能形成照應;其次,大蝌蚪在積水灘中,老蜻蜓在葦葉上的情景,是無論如何也讓人體會不到那種無可求、無可怕的安適感,有的只是給人一種大蝌蚪在積水灘中不能自在游弋的束縛感,老蜻蜓垂暮之年寄身一葉蘆葦的滄桑之感;再次,老舍先生想告訴讀者的是在小蝌蚪、嫩蜻蜓心中的積水灘,葦葉就是它們的搖籃,就是像它們母親一樣的懷抱,天底下沒有比搖籃和母親的懷抱更能給人那種無可求、無可怕的安適感了;最后,每一位讀者都能對搖籃和母親的懷抱那種無可求、無可怕的安適感,產生最熟悉、親切的體驗與感受。此時,筆者從同學們的臉上讀懂了語言品味的最高境界:領悟。
回顧一堂課的“曲折”歷程,筆者感慨之余,不禁自問:一堂課學生應該如何學習才會有更多的精彩生成?教師應該如何為學生更多的精彩生成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智慧地應對學生在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精彩生成?
雖然本堂課中筆者不失機智地“切”與“聯”把戴眼鏡男生“不和諧”的驚人一問與師生、生生討論甚至爭辯巧妙地互聯起來,讓“現代文關鍵語句品味”這質疑與探究的“一葉扁舟”,在課堂的精彩生成中向一泓“碧湖”的更深處漫溯。但這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成課堂,充其量只能是一節常規課中偶爾泛起的“漣漪”罷了。然而也正是這漫不經心的“漣漪”,卻讓我內心深處激起對“生成課堂”教學思想初探的縷縷思緒。美國作家梭羅在《神的一滴》中說道:“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的姿容。”我們相信,語文課堂中一處又一處的精彩生成,必定會成為語文課堂最有表情最動人的漣漪。
(作者單位: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景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