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岳源


摘 要:為了能讓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微課出現的問題,分析其內在原因,并從教學課型、教學內容、學生三方面就如何合理應用做了詳細論述,總結了微課在教學中最佳的應用有效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微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一、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微課”是現今教學中最為熱門的詞語,無論在教學雜志上、學科教學各類比賽上,還是教師課程培訓上都有微課的身影,不少一線教師也跟風追捧,嘗試在課堂教學上應用微課,其教學效果差異較大,合理應用得當則產生連鎖反應,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以及成效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應用不當,其效果微乎其微,微課則成為擺設的“花瓶”。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從微課應用的過程中找到根源所在。
例如:一位小學教師在教學時在Word插入圖片這一知識點,應用微課制作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嘗試在課堂上讓學生跟著微視頻試做插入圖片的操作,但大部分學生都不看教師所預設的微視頻,而是按照書本上的操作步驟或者自行嘗試操作,何解?
二、問題的分析
課后經過筆者的分析,發現原因有二。
其一:雖然插入圖片是本節課的重點,但其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教材已經清晰明了地概況出步驟:(1)單擊“插入”菜單;(2)單擊“圖片”子菜單;(3)單擊要插入的圖片;(4)單擊“插入”按鈕。圖文并茂,學生只需參照書本即可學會其操作方法,難道學生還要慢慢地觀看視頻嗎?
其二:學生是五年級的孩子,對電腦操作已有一定的基礎,并且之前學生在“畫圖”模塊中學習了“圖像的移動、復制、插入”等知識點,完全可以遷移到本節課的知識學習上,所以大部分學生自行探究嘗試就可以操作。
出現以上問題,究其原因是教師為“微課”而應用微課。當今微課在教育領域上是“當紅小生”,一些老師出于“與時俱進”的想法,或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制作微課的技術,又或者一些教學先行者想建立一套“課堂微課教學模式”,以致微課在課堂上遍地開花。但微課是否值得人人贊賞呢?并非如愿。事實證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同時也是教學方式、手段、策略的歸宿,一切為學生而服務。
三、問題解決方法的探究
(一)信息技術教學根據教學課型應用微課
信息技術課類型多樣,大致有:新授課、復習課、作品制作拓展課等教學課型。教師在開發與應用信息技術微課時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內容來選用適合的微課。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術課型都需要微課,如理論性知識及作品評析更需要教師親自對學生講解,師生互動交流會有更好的效果;操作性知識的新授課則更需要結合微課來進行講解。對舊知的復習課中,學生可借助微課重復查看遺忘的某個操作,從而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驟。教師應該根據實際課程的需要與一節課中各環節的需求應用微課。
下面筆者列舉幾種信息技術課型應用微課的不同需求。
1.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授課
新知學習主要以當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主,并以練習檢測對新知的掌握,這需要學生主動探究,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和促進學生的探究,此時不應對每一個操作知識點過多地使用微課,避免讓學生失去探究的動力,形成對微課的依賴,扼殺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那么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授課需要什么微課呢?筆者認為,在新授課上,教師依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有梯度的問題,然后按照不同的問題制作不同的微課,讓學生各自修煉。學困生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還沒有弄清楚,教師應引導他們選擇基礎知識講授型的微課,保證其掌握好本課的內容;對于水平高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選擇探究學習類的微課,以便更好地拓展。因材施“微”,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成。
2.綜合性的復習課
需要準備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微課,一節信息技術復習課一般是以專題或項目開展教學,可能要涉及之前所學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一個完整的班級學生是有差異的,接受能力不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不同。復習課的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統一過關是難以達成的,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重復指導,這就需要演示類的微課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操作能完成但是不熟練的學生也得到進一步鞏固。
3.作品制作拓展課
作品制作拓展課是構建知識、鞏固知識和提高知識的課型。學生在作品制作中既是自我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時也是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主角應該是學生自己。因此,微課的應用也要按需制作,內容也不能過于全面,而應該主要針對過難的操作和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或是一些有創意的內容,開闊學生眼界,具有一定引導意義。
(二)信息技術教學根據學習內容應用微課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從教學內容來看,呈現從簡單到稍微復雜的梯度知識體系,例如:廣州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把內容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層次是“跟著做”,即提供范例,按照操作步驟體驗新知,第二層次“動手做”,即模仿范例,用不同方式、方法表達不同的效果,以此內化新知,第三層次“試著做”,即脫離范例,嘗試用新知創作不同的作品,以此拓展、應用新知。學習內容有層次,同樣學生也有不同層次差異。作為教師順勢利導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學習的機遇,把知識內容按難度分為初級(跟著做)、中級(動手做)和高級(試著做)三個檔次制作不同的微課。
例如:教學廣州市小學信息技術第三冊第二單元Scratch第16課“酷貓踢足球——重復執行控制指令”中,可以制作三檔不同的微課。C檔微課,以再現老師上課的例子為主,即演示對“足球”角色添加“重復執行指令,編寫足球滾動的程序腳本的方法;B檔微課是在C檔的基礎上,添加酷貓與木棉仔一起追趕足球的動畫場景,多個角色一起滾動的程序腳本;A檔微課則要求綜合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設計出“美麗的海底世界”中魚兒歡快游來游去的程序腳本。如圖1所示。
三個不同檔次的微課,適合于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學習。三檔微課有三個資深老師,同時指導著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練習,有效解決了分層學習的問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接受能力與學習進度,選擇不同難度的微課學習,以此達到每個學生自我的需求,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信息技術教學根據學生應用微課
當今教育教學的方式不斷演變,技術也隨之改進我們的學習方式,微課就是目前最為熱門的技術,現在不少教師提倡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微課,借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們在認同微課這種方式的可行性,但不是一概而論,正如文章開頭的例子,學生不選擇看微視頻,而選擇看書、問同學等方式解決問題,顯然教師應用微課時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因素。筆者在課堂上應用微課時,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歸納了以下三點方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學習基礎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解面向全體學生,但學生存在著差異,我們可充分發揮微課“一對一輔導”的功能,把相同知識點的講解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差異,制作不同層次的微課。對于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能力偏低的學生,微課制作需要加重講解演示操作的力度,如:教學畫圖工具里的曲線的使用方法,畫出一條曲線后需要拐彎的角度與方向,教師需要邊講解邊示范操作,讓學生清晰看到曲線使用的技巧。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考慮使用問答式,啟發式的微課,讓他們跟著教師的提示步驟,逐步摸索,從而掌握新知識。
2.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表現形式。因此,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方式也所有不同。當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的技能操作時,經過教師的講解后,按自己的理解嘗試操作,遇到困難時再看微課提示。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不能統一強求學生在某個時段或某個知識點使用微課,因為學習不是機械的操作與模仿,而是主動建構。例如在Scratch的編程教學嵌套式語言程序,難度比較大,學生難于理解,也不知道怎樣設計程序步驟。對此,老師在制作的微課中,不僅先講解程序設計理由與推進的步驟,更重要的是在微課中適當設置問題,并提示學生暫停并進行思考與嘗試。學生在微課的指引下學著調試程序,邊操作邊思考每一步改動對于程序的意義與作用。而且老師把嘗試與調試程序的機會充分給了學生,已滿足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
3.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形成的習慣也有所不同,遇到不懂的地方,有的學生依賴于教師,有的問同伴,有的看書、搜索資料。在大班授課的課堂上,教師往往照顧不了差異不同的學生,對于一些操作性動態過程難以理解,而書本是靜態的呈現。這時微課就可以填補這一缺陷。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用微課,善于從微課中解決自己的問題,并養成習慣。而教師把課程中所有的知識重點、難點、易出錯點做成一系列的微課,借助網站或平臺(如圖2所示),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全方位的輔助資源,每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想到微課,猶如一位教師隨時陪伴他們,幫助他們掃除一切學習障礙,真正讓學生樂于使用微課。
四、結論
“以學定教”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現今的微課同樣也是以學定“微”,只有正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習類型、內容、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合理地運用微課,讓微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解決學習困難的錦囊,發揮其最大的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張幼芬.試論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5).
[2]盛晴波.積極構建“學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課堂:例談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2).
[3]黎標.基于微課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4(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