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 要 文章旨在了解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為改善親子關系提供理論依據。采用親子溝通量表對貴州省858名初中生進行測查。結果發現:(1)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質量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母親溝通的質量明顯好于父親;(2)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年級、生源地并不影響親子溝通的質量,但家庭經濟條件、教育方式及學業成績的好壞對初中生親子溝通的質量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 親子溝通 初中生 影響因素
親子溝通是指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以交流信息、觀點、情感、態度等內容為手段,以增強情感聯系或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過程。親子溝通質量不僅影響著親子關系,而且還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相關研究發現:親子溝通會影響個體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與學業成就。與父母溝通不良的青少年易出現各種情緒與行為問題。近年來,因親子溝通不暢引起的矛盾沖突導致的家庭悲劇常見諸于報端。因此,親子溝通成了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值“心理斷乳期”、“身心發展不平衡期”和“叛逆期”,極易出現親子溝通不良的情況。本研究以貴州省初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親子溝通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為親子溝通的干預以進一步改善親子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以貴州省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 858份,回收問卷840份,有效問卷774 份,問卷有效率為90.2%。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3.79+1.15歲。其中,男生354人 (45.7%),女生420人 (54.3%);獨生子女102人(13.2%),非獨生子女672人(86.8%);初一229人 (29.6%),初二305人 (39.4%),初三240人(31.0%);農村初中生 371 名(47.9%),城鎮初中生403 名 (52.2%);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176人(22.7%),一般的527人(68.1%),較好的71人(9.2%);自評家庭主要教育方式為民主型521人(67.3%),專制型164人(21.2%),放任型74人(9.5%),溺愛型15人(1.9%);自評成績較差的176人(22.7%),一般527人(68.1%),較好71人(9.2%);
1.2研究工具
采用親子溝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g Scale,PALS)[4],以了解初中生與父母日常溝通狀況。該量表由20個項目構成,包括開放性與問題性兩個維度,量表采用“1=非常不同意”至“5=非常同意”5點計分法,問題性維度項目采用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溝通效果越好。該量表具有較為良好的信效度。本項研究中,與父親溝通質量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1,與母親溝通質量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9,量表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1。
1.3數據處理
運用統計軟件SPSS V22.0對數據進行管理與分析,采用的統計方法有描述性統計、單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
2研究結果
2.1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的總體狀況
單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初中生親子溝通無論是與父親的溝通,還是與母親的溝通及其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理論中值3(P<0.001),表明貴州省初中生與父母的溝通質量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初中生同父母的溝通質量存在顯著性差異(t=4.957, P<0.001),同母親溝通的質量明顯好于同父親溝通的質量。見表1。
2.2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人口學差異
(1)性別。不同性別初中生在同父母溝通質量及各維度上得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獨生與否。獨生與非獨生初中生除了在同母親溝通開放性維度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外(t=-2.026,P=0.045),在同父母溝通質量及各維度上得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3)年級。初中生在與父母溝通問題性及溝通質量得分上均不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P>0.05),但與父母溝通的開放性得分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3.483,P=0.031;F=4.751,P=0.009)。事后檢驗進一步發現,初一在父母溝通開放性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初二和初三,而初二與初三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生源地。不同生源初中生在同父母溝質量及各維度上得分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5)家庭經濟狀況。表2結果表明,不同家庭經濟條件初中生在與父母溝通問題性和與母親溝通質量上得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與父母溝通開放性和與父親溝通質量上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事后檢驗進一步發現,在與父母溝通開放性上,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經濟情況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經濟情況一般的學生的得分又顯著高于經濟情況較差的學生;在與父親溝通質量方面,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經濟情況較好與一般的學生,而經濟情況較好和一般的學生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6)家庭教育方式。表2結果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初中生親子溝通在父母溝通質量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事后檢驗進一步發現,在與父母溝通質量及開放性維度上,民主型家庭初中生得分顯著高于專制型和放任型家庭,民主型家庭與溺愛型家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與父母溝通問題性方面(反向計分),民主型家庭初中生得分也顯著高于專制型和放任型家庭,表明民主型家庭初中生在與父母溝通時存在的問題相對較少,專制型家庭與放任型家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7)學業成績。表2結果表明,不同學業成績初中生在與父母溝通質量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事后檢驗進一步發現,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學業成績一般與較好的學生,而學業成績一般與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的得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學業成績越差的學生,其與父溝通的質量也較差。
3分析與討論
3.1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現狀
本項研究發現,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的質量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初中生親子溝通質量總體上較為良好,與何新賞的研究結果類似。這可能源于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學校比較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常通過家長會、班級群、家長學校等不同形式就家長如何同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以此提高家長同孩子的溝通技能與相關知識;第二,學校重視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宣傳、講座等形式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與溝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第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親子溝通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供了便捷。本項研究還發現初中生同母親溝通的質量明顯好于同父親溝通的質量,這與以往的研究較為一致。這可能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同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嚴父慈母”的角色有關,父親給子女的感受一般比較嚴格且具有權威性,而母親給子女的感受是較寬松且慈祥的,當子女出現學習與生活問題的時候,孩子更愿意且更容易去和母親進行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同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與頻率有關,在我國的眾多家庭里面,仍然沿襲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經營模式,因此,孩子同母親比父親有更多的相處機會與情感互動,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了解與溝通話題,孩子同母親的溝通質量好于父親也就不難理解了。
本項研究結果提示貴州省親子溝通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父母應更加注重親子溝通以改善親子關系,同時也提示父親應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更多地注重與孩子的情感培養及溝通交流。
3.2貴州省初中生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項研究發現,貴州省初中生在同父母溝通質量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獨生與否、年級和生源地的差異,但存在顯著的家庭經濟狀況、教養方式和學業成績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家庭經濟狀況越差的初中生,其與父母溝通的開放性也越差,與父親溝通質量也越差;專制型與放任型教育方式下的初中生同父母溝通質量較差,而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初中生同父母溝通的質量較好;學業成績越差的學生,其與父母溝通的質量也差,這與宋學偉的研究結果一致。
一般而言,經濟條件較差的初中生內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為父母增加心理負擔,更不愿意向父母表達內心的需求。另外,對于家庭經濟較差的父母來說,其父母的文化水平一般也較低,更多地忙于生計,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從而使親子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多,隔閡越來越大,尤其是同父親溝通的效果也越差。一般來說,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分嚴厲與嚴格,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處理簡單粗暴,此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易形成自卑、膽小、懦弱、沒主見的性格特征,也易產生沖動與攻擊行為;放任型的父母一般對孩子關心較少、對其行為缺少應有的要求、指導與管束,此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自控能力差、缺乏責任感,行為具有較高的沖動性與攻擊性等特點;民主型的父母一般都是鼓勵、尊重、積極肯定并引導孩子,此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往往都很獨立、自尊、自信、熱情和樂于交往。不同教養方式會影響親子溝通的頻率、氛圍、方式進而影響溝通質量。綜上所述,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親子溝通質量最高也就不難理解了。目前,社會競爭較為激烈,大多數家長都特別在意孩子的學業成績。學業成績越好的學生,越容易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肯定,彼此溝通的過程可能會更順暢或有更多的溝通機會,溝通效果可能會更好,反之,成績越差的學生,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批評與否定,彼此溝通的過程可能會有更多沖突,溝通的機會也可能更少,溝通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反過來說,親子溝通的效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對親子關系的感知,進而影響其對待學習的態度與狀態,最終影響其學業成績,徐丹璐的研究也證實了這點。
本項研究結果提示經濟狀況、教育方式、學業成績可能是影響親子溝通的重要因素,同時也給學校與家長一些有益的啟示。學校應更多關注家庭教育方式有問題的學生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應加強學習提升親子溝通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改變教育方式方法,給予成績較差的孩子更多的關愛、尊重、耐心、理解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池麗萍.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理論、工具及在小學生中的應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02):140-150.
[2] 章燕玲.親子溝通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20(01):164-165.
[3] 魏然,馮維.改善初中生親子溝通狀況的行動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03):157-161.
[4] 安伯欣.父母教養方式、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5] 何新賞.農村初中生親子溝通、學業情緒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6] 宋學偉.初中生親子溝通、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D].保定:河北大學,2013.
[7] 徐丹璐.初中生學業情緒與親子溝通、自我價值感以及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