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青 厲敏
【摘要】平衡不僅是一種新聞報道手段,也是新聞報道中應該遵守的操作守則。新媒體環境下,要注意內容平衡、觀點平衡、載體平衡,以體現媒體公正客觀的立場,更好地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內容;傾向性;媒體融合
【作者簡介】李葉青,日照日報社編委、新聞出版中心主任、融媒體中心常務副主任。厲敏,日照日報社融媒體中心編輯。
平衡報道是指在新聞報道中真實、全面地陳列新聞事實,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突出報道主要意見和觀點,同時要保證多元不同意見和觀點的完整呈現。
平衡報道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是內容、姿態、不同層面和不同分類的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媒體應當為實現平衡報道做出努力,如此才有利于體現媒體公正客觀的立場,避免報道的不良傾向性,使媒體更好地擔負起社會責任。
一、平衡內容,呈現受眾感興趣的信息
中國媒體的屬性,決定了長久以來,媒體濃厚的“官方色彩”——作為“黨的喉舌”,我國媒體在傳達黨的聲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內容選擇上,也更習慣于站在政府的立場上,信息能不能發布、什么時間發布、怎樣發布都取決于政府,媒體從政府那里獲取信息,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過濾和選擇,引導和左右受眾的觀點和思想,從而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
但是,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及時而準確地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呼聲和需求迫在眉睫。可是,有些媒體卻駐足不前,對同一問題、不同的利益群體的不同訴求和看法的反映視而不見,“一個腔調”的新聞占據媒體,損害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也誤導了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識。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情況有了改變——“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有照相機”,“受眾”的地位和角色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技術的發達也帶來了海量的及時、豐富、多樣的信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地選擇內容進行瀏覽,從被動地接受傳媒的報道,變為主動地選擇和控制媒體傳遞的信息——這倒逼媒體正視受眾的需求,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分析事件,及時而準確地反映社會的不同呼聲及需求,力求為受眾提供全面、迅速、準確的信息。
譬如,以往在一些災害報道中,有的媒體會對受眾普遍關注的災情信息輕描淡寫,卻大篇幅地去表現領導如何重視、反應如何迅速、應對措施如何得力,把災情寫成“豐功偉績”,但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此種情況卻大有改觀,幾乎所有媒體都開設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專題,聚焦全國以及本地抗擊疫情的最新資訊,滾動播報疫情防控最新動態,及時轉載中央和地方權威媒體消息,第一時間推送最新進展,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及時、準確、全面呈現,使宣傳和新聞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二、平衡觀點,讓報道更客觀公正
實現平衡報道,不僅要求內容平衡,也要求對報道對象的相關觀點進行全面的涉及和呈現,以使人更深入地認識報道對象。
長久以來,為了擔心混淆視聽、民心不穩,媒體在報道的時候都會旗幟鮮明地擺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新聞報道的傾向性。傾向性是客觀存在的,不必掩飾,但新聞的傾向性絕不是排斥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相反,新聞的真實與客觀是新聞平衡的精神內核之一,新聞平衡與新聞真實一樣,要求全面地、充分地提供各種新聞信息、新聞觀點,有些人因為“傾向性”而置“客觀”于不顧,甚至出現“以觀點統領事實”“為了觀點裁剪事實”的情形是非常不可取的。
目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人們的觀念、習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會出現一些新的現象,當人們對這些現象和問題存在爭議或者法律尚處于空白的情況下,社會上就會出現各種各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聲音,此時,媒體要采用平衡的方法,讓社會各方平等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通過不同群體和專家對問題、現象作充分評說,更好地幫助受眾就爭議問題做出解答。
平衡報道不僅是技術要求,也是一種宏觀戰略的把握。對于媒體來說,對某個內容的報道策劃,考驗的是媒體對一個時間段內社會信息的綜合駕馭能力,只有基于是非判斷作出較為平衡的部署,尤其在選題策劃上,在稿件數量,內容配置,選題的邏輯選擇上實現均衡配置,才能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大限度做到客觀公正。而對記者個人來說,平衡是一種報道手法,只有讓代表不同觀點的事實和爭論中的各種見解都得以完整呈現,才能夠防止出現故意的偏見,確保報道更真實客觀。因此,在報道中,要遵循平衡原則,確保采訪、寫作、編排、糾正技巧的平衡性。
例如,針對前段時間網絡上沸沸揚揚的“肖戰227事件”,3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官微《檢察日報》在第五及第六版法治評論版,連續刊登了五篇評論“肖戰227事件”的評論文章:1.《肖戰事件:沒有勝利者的戰爭》2.《評判肖戰事件的兩個維度》3.《不能任由粉絲喜好毀了同人文化》4.《肖戰事件是非曲直如何評說》5.《“同人小說”涉及的法律問題》。圍繞“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和“粉絲行為,不上升正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5篇報道以很中肯的立場去點評,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引導參與此事件的相關圈子,該如何正確地去處理這些問題,讓人意識到如果在事件的萌芽期,就拿起法律進行維權的話,事態不會發展得這么嚴重,雙方損失也不會那么大,這也就是《檢察日報》連載5篇報道,評“肖戰事件”的意義。
三、平衡載體,讓傳播更有吸引力
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方式有了徹底的改變,也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各種產品形態層出不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逐步走向優勢互補,相互借力發展,融合圖文媒體、音頻媒體、視頻媒體形成的“融媒體”成為大趨勢。媒體必須平衡報道載體,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以“融”的思維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近年來,各大傳統主流媒體在挺進融合發展深水區的改革過程中,推出了一系列在“融”中創造、在“合”中提升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收獲“百萬+”甚至上億的點擊量,而且有力唱響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以此次抗擊新冠肺炎報道為例,在這場圍繞疫情動向、防控宣傳、專家解疑、謬誤澄清、政策解讀等一系列報道活動之中,中央、各省市主流媒體,綜合運用多種宣傳形式,將新的媒體形式和工具與傳統媒體相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通過開設疫情防控專欄,第一時間宣傳報道疫情防控會議部署、領導調研、防疫進展等;利用通訊、消息、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通過政策解讀、評論、訪談、新聞特寫、深度報道等方式,及時、全面、準確宣傳報道疫情防控的開展情況、工作措施、先進典型、取得的成績等,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報紙向深度延伸、視頻引領突破點、微信客戶端助推新力量,在宣傳中,各媒體都注意平衡各種形式,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平衡資金、技術、人才的配置。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人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充滿了手機的影子,“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傳播特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明顯。移動優先已經成為媒體融合進程中的核心概念和關鍵實踐。要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人才、資金和技術向移動端傾斜,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要強化報道特色,平衡“即時”與“深度”的關系。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更為靈活、媒體數量增多,使信息量急劇膨脹,在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聞失真、新聞侵權、倫理失范等現象,并且普遍存在內容同質化、求快不求真等問題。因此媒體在信息開發上應注重平衡,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源,根據不同的載體進行細分加工。比如,移動媒體以時效取勝,求一個“快”;而對于文字媒體來說,它與廣播、電視、網絡相比最大的優勢還是深度寫作與引人思考,因此必須要避開“直觀”的軟肋,而更注意深度。同時,以“快”為特色的,對于一些重點新聞也應該有一定的深度:而以深度報道見長的,也要保證一定的信息覆蓋面。
在疫情報道中,日照報業傳媒集團圍繞相同的信息源,在特色報道上做文章,取得良好宣傳效果。例如:1月31日中午,一段環衛工老人到派出所為武漢捐款的視頻在日照市各大網絡媒體上被迅速轉載。視頻里,老人身穿灰白色棉襖,頭戴橘紅色環衛帽,口罩遮面,他放下一個紙包后,轉身就走了。民警打開紙包后,發現里面是一沓錢和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急轉武漢防控中心,為白衣天使加一點油,我的一點心意。東港環衛”。清點過后,民警確認那是12000元。隨后,“急轉武漢!環衛老人扔下錢走了!”等相關推文就快速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日照日報公眾號、主流日照客戶端、主流日照官方抖音號都第一時間發布了這條新聞,《日照日報》發揮紙媒深度報道優勢,通過記者的深入采寫,在2月3日一版刊發了《“中國好大爺”袁兆文和他的捐款故事》,引起強烈社會反響,袁兆文大爺為湖北捐款一事也“登上”了2020央視元宵晚會。
參考文獻:
[1]劉敏,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J].傳媒觀察,2016年02期.
[2]蘇蕾.建構危機傳播的批判取向、主體意識與話語理性[J].編輯之友,2012年06期.
[3]張志安,沈菲,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總體特征及群體差異(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