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電視媒體記者出鏡進行新聞報道開始的比較晚,但是發展和創新的速度較快。特別是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出境報道形式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不僅僅是直播節目采取現場出境,也正在嘗試使用記者出鏡的方式來完成一些追溯過往歷史和文化的節目,目前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各類普通新聞也不例外,通過出境報道,更能真實地營造現場感。出鏡記者置身第一現場,把靜態新聞瞬間變為了動態新聞,記者以受眾的“替身”身份報道身邊事,增強了受眾的現場感。
【關鍵詞】記者出鏡:直播節目;報道
【作者簡介】唐弟勇,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
出鏡記者要想做好現場報道,必須思維敏捷,具備扎實的新聞采訪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在現場記者不僅要對事件進行報道,還要有細致的現場觀察和判斷能力,能夠把事件準確客觀地傳遞給觀眾。另一方面,出鏡記者容易樹立媒體品牌形象,同時,現場報道也讓出鏡記者本身成為媒介中傳遞信息的符號。對于新聞報道及各類不同形式的電視節目來說,出鏡報道第一時間拉近了受眾和現場的距離,能更直觀的展現出新聞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因此,報道期間,記者的出鏡表現與發揮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掌握并運用恰當的出鏡方式,不僅能更好地為廣大受眾報道電視新聞或節目,更能展現出鏡記者自身的魅力。本文主要圍繞電視記者出境報道新聞和開展現場直播活動形式的創新實踐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記者出境報道的優勢
(一)增強報道真實性
新聞講究真實和時效。通過記者出鏡,可將采訪報道直接呈現給觀眾,增強了觀眾的新鮮感。同時,出鏡的記者又可作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親臨新聞現場向觀眾報道事件的整個過程、現場的氣氛以及作為現場目擊者的感受等,能夠與觀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結合通過電視圖像播放出來的現場情景,觀眾頓時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得到很好的證實。2019年發生在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媒體派出的多位記者分赴各個疫情災區,每天第一時間給觀眾報道所在地疫情的變化、救治情況、當地居民生活保障情況及各兄弟省份援助情況。記者身處疫情中心,走進ICU,直面險情,與醫患互動。這些出自本能的真實反應和感受都大大增強了報道的真實性。讓病房外的民眾更加感到疫情的嚴重性和防控措施的必要性。記者出鏡讓民眾感同身受,舉國上下齊心抗擊疫情,真實的新聞報道也激發了萬千中華兒女抗擊疫情的壯志雄心,報道真實的傳遞是最好的直播。
(二)增強報道生動性
在某一些場景中,出鏡記者本身就是一種隨時變化的動態畫面,置身其中即可與所在現場環境氛圍成為一體,大大強化了向觀眾傳遞的信息的生動性。像《遠方的家》中敘利亞前方戰事報道的記者,鏡頭前方出現向導指示目標時,記者講述的聲音立即放輕,粗重的呼吸,使得整個現場的緊張感頓時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出鏡記者不報道一個字,受眾也能感受到現場的情況。
二、出鏡記者報道的創新實踐
(一)出鏡角度創新
出鏡記者要積極調整自身在第一現場的定位,從觀眾的角度對現場進行報道。出鏡記者要了解自身職業的功能,靈活控制自身的情感狀態,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聞事件,肩負起賦予媒體的價值取向。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修養和站位,堅持新聞報道社會公益化和“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是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橋梁。出鏡記者有自有的思想和價值判斷標準,難免在報道和采訪過程中產生自身的觀點或表達,此時要注重表達適宜,以達到能夠拉近被采訪者與記者以及觀眾與事件間的距離為宜,達到增加了報道的影響力和現場感染力即可。
(二)出境方式創新
因應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需要,觀眾們對新聞報道質量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如果在出鏡方式上不堅持創新思變,我們的報道和新聞工作是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口味”和審美需求。為此,必須在報道的形式上下功夫。多數情況下,出鏡記者是采用中景取景等一些慣用的或老套的方式站在鏡頭前進行報道。中景也稱為膝上景,它是一種運動感拍攝方法,將出鏡記者的頭部至膝蓋的位置通過鏡頭呈現給觀眾,以達到加深畫面縱深感的目的,但是這種模塊化出鏡手法已經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的出現,我們的出鏡記者要在出鏡形式上多動腦筋,表現方式要生動靈活,以此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過制造懸念來激發觀眾對新聞事件始末的好奇心,借此提升報道的傳播效果。又例如,Vlog是博客的一種,全稱是video blog或video log,意思是視頻博客、視頻網絡日志,源于blog的變體,強調時效性,Vlog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寫個人網志,上傳與網友分享。利用當下最熱門的VLOG,讓報道內容更具活力與生命力。VLOG能為觀眾帶來強烈的吸引力,透過鏡頭達成了傳播者與觀看者之間的親密互動溝通,帶給觀看者“身臨其境”之感,沉浸式的體驗加深了觀眾對事件的理解,提高觀眾對視頻內容的關注度,最大程度上傳播視頻的內容與價值,集趣味性、故事性、時效性為一體,讓視頻內容更為真實,貼近生活,從而有利于實現理想的傳播效果。
(三)提升現場反應能力
“一個記者就好比是一支溫度計,通過他親臨現場的報道,為其所服務的傳媒平臺的觀眾或讀者測出不同的“溫度”。在出鏡之前當然也得做很多準備,研讀很多相關材料,但關鍵還是得靠平時的積累和總結,總有一些問題是你沒有辦法提前預料并且需要現場應急處理的。對此,相信所有的出鏡記者都有同感。盡管在到達現場之前,已經從各方面充分考慮到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比如面對領導下基層,了解民間情況的時候,需要考慮會出現什么場景?信息如何組織?如何采訪當事人?但是,當領導抵達現場后,很可能現場的老百姓的反應就完全不是所想象的那樣了,會有很多突發情況出現或很多尖銳的問題直接拋出來,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記者對現場的掌控和提前準確的判斷以及事中的臨場應變。
(四)提升個人能力和素養
出鏡記者的個人能力和基本素質對新聞報道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記者要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準確掌握新聞現場細節。出鏡記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強化出鏡報道的現場實踐,時刻關注關乎國家重大建設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焦點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出鏡記者要隨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從“新、奇、特”方面開展新聞報道,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要強。出鏡記者要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自身的新聞語言結構,杜絕機械式照本宣科、長篇大論,避免報道僵化和缺乏交流互動的現象。此外,偶爾一句方言在出鏡報道的過程中可能會達到一定的點綴效果,但是整個過程中應避免使用,雖然使用方言會拉近距離,但也會造成因自身掌握不準導致歧義的情況,會影響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結語
一名好的出鏡記者有效提升了報道的質量。面對現在我國出鏡記者的現狀,我們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只有通過創新的觀點才能夠有助于做好出鏡報道,促進我國新聞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明陽,試論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J].國際公關,2020(03):14.
[2]楊平.全媒體時代出鏡記者應對突發新聞事件的策略[J].新聞世界,2020(03):50-52.
[3]金家正.融媒時代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的破與立[J].傳媒論壇,2019,2(24):70-71.
[4]沈白川,新媒體時代出鏡記者直播能力的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9,3(36):176.
[5]崔艷.淺析科技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的形象化表達[J].中國傳媒科技,2019(12):102-103.
[6]宋軍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現場把控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3(34):141.
[7]榮曉明,新聞移動直播環境下出境記者的語言特征分析[J].傳媒論壇,2019,2(23):41.
[8]李忠益.電視新聞中出鏡記者的表達技巧和作用思考[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2):86-87.
[9]肖鑫.對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直播連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3):74-75.
[10]馬愷陽,探析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副語言的應用[J].傳媒論壇,2019,2(22):50-51.
[11]劉夢霞.出鏡記者“現場感”培養教學改革初探[J].傳播力研究,2019,3(30):237-238.
[12]楊志華,試論出鏡記者的核心能力[J].記者搖籃,2019(10):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