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璞
摘 要 本文從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兩個維度,剖析影響數學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并提出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十個元認知問題,以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效果 非智力因素 元認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曾一度認為,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加大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密度,這樣才可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大教學的強度,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事實上,教學效果的獲得,不僅要看數學知識是否得到吸收,還要看數學思維是否得到鍛煉,思想方法是否有所領悟,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否形成,科學精神是否得到培養,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等。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是由教師講授內容或題目的多少來界定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從數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對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進行了探討。
1教師的智力因素
教師的智力因素是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具體包括:
1.1科學良好的知識體系
教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是否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知識體系是首要因素。“要教給學生半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教師是否具備科學的知識體系是傳道授業的基礎。
1.2 切合心理需要的講解
講解是否切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理解水平至關重要。教師要找到學生的“最臨近發展區”,要懂得學生的思考方式。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教學就變得盲目。這種經驗的獲得需要通過自身的學習體驗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來熟知。
1.3 語言精練
講解時要注意語言精練。良好的語言功底是教師的基本功,詞不達意會使他們誤解,重復啰嗦又讓他們厭煩,反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1.4 材料呈現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老師逐漸用電子屏幕取代了黑板,用一閃而過的鼠標點擊代替了演板。這樣的做法在數學教學中是否合適。本人認為,數學題的解題步驟應該在課堂上生成,而不應事先備好一并呈現,如果一并呈現就體現不出思維過程了。學生會認為答案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不是從腦袋里想出來的。當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一些題目的出現可以用ppt,這樣做相對節省教學時間。另外,教師對材料的呈現也可以清晰、生動一些,以引起學生注意。
1.5 課堂的組織形式
根據心理學規律,教師要合理地組織課堂,科學地安排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中有序地學習。
1.6 作業的布置改革
在課堂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應當想學生之所想,優化作業設計。由于數學作業量大,為避免重復、乏味的作業,布置作業的方式可以稍加改變,讓作業也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具體來說,可布置以下兩類作業:
1.6.1自主型作業
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梯度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利用“作業超市”形成三類不同層次的題目:A類為基礎題,緊扣當前天所學內容,用以鞏固新知。B類為中等題,需要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才能解決。C類為思考題,主要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在“作業超市”里,學生可自主選擇,也可各種類型自由搭配。
1.6.2合作型作業
以往布置作業,教師習慣于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將合作精神視為重要素質來培養。教師可嘗試給學生三四人共同完成一份試卷,再讓大家彼此交流解題感受,這一做法有助于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師的非智力因素
教師的非智力因素本人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高尚人格
教師的人格修養是贏得學生尊重的前提,是學生向師性建立的必要條件。
2.2 融洽關系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滿滿的親和力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得師生的交流常態化。學生因為親近這位老師,便喜歡老師所教授的課程。
2.3 飽滿精神
老師講課時飽滿的精神能夠感染學生,同時也是教學水平得以發揮的重要條件。
3 學生的智力因素
學生的智力因素是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具體包括:
3.1數學基礎
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是進行再學習的前提。教師通過構建學生的“最臨近發展區”,才能幫助學生在“最臨近發展區”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3.2數學能力
高中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有哪些?普遍意義上認為,數學能力結構分為三個層面:數學元能力、共通任務的能力和特定任務的能力,其中數學元能力、共通任務的能力是基本的數學能力,是數學認知活動中學習者必備的數學能力,特定任務的能力與特定的數學任務相聯系。共通任務的能力包含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概括能力、數學變換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特定任務的能力涵蓋了數學發現能力、數學解題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及數學交流能力。
4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4.1 適合的方法
合適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因為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思考方式是否得當,是否與數學學習規律相適應,這個需要教師的指點和引導。
4.2 濃厚的興趣
不少學生僅聽信社會傳言,認為自己數學學習資質不夠而放棄數學學習或產生畏難情緒,導致數學學習氣氛不濃,教師需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成功體驗,以培養成就感和學習興趣。
4.3頑強的毅力
數學學習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充滿歡樂,有著重重困難等待學生們去克服,如何抓住學習及活動的點滴機會,引導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值得教師們探索。
4.4 健康的身體
學生的健康狀況及精神狀態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前提。應當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保障必要的休息時間,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堂中來。
4.5 樂觀的心理
科學研究表明,心情舒暢時學習效率比憂郁狀態時高。心情舒暢時,大腦較容易興奮,人的思維也比較敏捷。而在憂郁時,情況恰好相反,故學生積極的人生觀,樂觀的處事態度都能使他們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同時,這也與他們的心理調節能力密切相關。
4.6元認知水平
元認知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認知效率,增強學習能力,彌補其認知能力的不足。在數學解題方面,本人列舉了10個元認知問題,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10個問題如下:(1)“在求解問題時,我會問自己:已知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條件能推出什么?要求(證)得結論只要求(證)什么?”(2)“我頭腦中有許多求解特定數學問題的方法或模型,解題時我能有選擇地使用這些方法。”(3)“證明數學題時,我一般先將條件和結論用明確的數學符號表示出來,再尋找溝通條件和結論的橋梁。”(4)“我經常提醒自己要留意問題的關鍵或注意點?!保?)“在分析題意時,我會問自己:哪些知識是與本題聯系的?!保?)“解玩完數學題后,我會想:還有更好的解法嗎?”(7)“解玩完數學題后,我一般會去總結解題的關鍵。”(8)“解完數學題后,我會考慮:這個問題能夠進行推廣嗎?”(9)“學完某一數學知識后,我想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它。”(10)“學完一節數學課后,我會寫出(或想一想)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并與課本(或老師的)進行對照,以確定自己是否已經理解相應的內容?!?/p>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效果不是通過加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強度實現的,它除了和知識體系相關,還和思維體系相關。除了和教師相關,還和學生相關。除了和智力因素相關,還和非智力因素相關。這里面的成因可能還有許多。我們只有把握了這些成因,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