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慧君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肥沃土壤。本文通過分析當下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發展對于推動遼寧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屬性,倡導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梳理遼寧地域紅色文化資源類型,從不同維度拓展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 遼寧 紅色文化產業 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強調“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紅色文化因其優質的文化屬性,能夠引領全體人民堅守一致的價值追求,形成強大的精神凝聚力。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才能從本質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與創新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一、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屬性
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強調,一定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承擔使命任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文化自信戰略的時代機遇堅定了我們必須發揮紅色文化作為優質文化基礎性的角色。紅色文化的發展延承并回應了中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屬性。
(一)遼寧地域紅色文化蘊涵的遼寧精神助力于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
“長子情懷、忠誠擔當、創新實干、奮斗自強”,新時代遼寧精神就是要徹底推翻舊有思想模式,從新角度開創工作新局面。尤其是當下全面改革開放進入縱深發展階段,遼寧發展所面臨的體制機制窠臼成為發展的攔路虎。新的歷史機遇期,適用遼寧優質磅礴的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改善遼寧人民的精神風貌,還能擺脫思想拘囿,暢寬視野,克服掉以往改革中畏懦避世的心態,破解循默無為的老態步履,重振改革開放之初遼寧的氣質和風范,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二)遼寧地域紅色文化是國家文化建設戰略地方實施的智慧選擇
文化建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在發展的脈絡中,文化功能的定位認知也隨之調整。文化自信明確了未來文化建設的核心地位,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將文化建設價值理念與實踐搭嵌。遼寧在謀劃地方文化體制改革的整體思路上,要大破大立,要橫向縱向地總結地域文化建設的經驗及資源適用性,結合地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夯實一元主導,多元共進的雁陣式文化格局。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定立場。
二、遼寧地域紅色文化遺址資源
回溯近代史中的遼寧,戰火彌漫。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使得遼寧大地民不聊生。旅順萬忠墓紀念館、旅順日俄戰爭陳列館、旅順蘇軍紀念館、中蘇友誼紀念塔、旅順博物館等,正所謂“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遼寧的工人階級產生及逐步壯大是伴隨著帝國主義在遼寧開辦企業以及洋務運動興起發展的民族工業,他們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遼寧開展工作堅實的階級基礎。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五四運動在遼沈大地產生了巨大浪潮,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影響,遼寧人民集中探索和實踐的腳步也緊鑼密鼓開展。從遼寧第一個黨支部的建立延展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遼寧人民在開展革命斗爭及建設中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國共產黨創立至大革命期間,遼寧地區黨組織的建立適逢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全國反帝高潮,中共溝幫子鐵路黨支部舊址、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紀念館等推動了遼寧乃至東北的斗爭形勢。土地革命時期,全國革命形勢處于低谷期,中共中央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著重強調了東北地區建立統一黨組織問題。中共滿洲省委的建立推動了遼寧地區的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沈陽的北大營制造了“柳條湖事件”,挑起了入侵戰爭。中共滿洲省委在國民黨不抵抗的環境下帶領遼寧人民奮戰在最前線,鼓舞了全國范圍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銀岡書院、東北抗聯史陳列館、劉少奇故居、趙尚志紀念館、二戰盟軍戰俘營遺址陳列館、關向應博物館、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等都是那一段歷史的鮮明印記。從抗聯精神到新遼寧精神,我們在歷史的脈絡里感受到先輩們的奮斗足跡。
遼寧地域紅色文化遺址資源時間跨度悠久,種類豐富,數目龐大。分布于14個地級市的782處遺址中,有125處重要機構舊址,301處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13處重要人物故居,70處烈士墓,273處紀念設施。從地域看遼東的紅色文化遺址資源更為豐富,以大連、本溪和沈陽為代表。其中有9處文化紀念設施于2014年和2015年分批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這些紅色文化資源都是推動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
三、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一)堅守“紅色”核心發展原則,凝聚紅色文化認同
“紅色”是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的主基調。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堅守“紅色”核心不動搖,通過增強價值認同來夯實內核驅動力。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政治共同體及其價值體系中,成員對于共同體的歷史認同、顯示認同及未來想象具有一致性。共同體的歷史與現實及未來具有根本一致性才能在現實語境中獲得表達與呈現;同時共同體的歷史結構的自我展現也因為自身的未來發展可能性而實現歷史與未來的鏈接。紅色文化可以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融,提升文化的滲透性作用與感染力。要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聚焦主題出版,加大唱響時代主旋律和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精品創作生產”文化建設工程,力爭用心用智深入讀者、挖掘好選題、講述好故事。
(二)創新紅色文化研究范式,探尋契合歷史本相和邏輯的學術路徑
學理層面,要通過新的研究范式的確立,尋找更加契合歷史本相和邏輯的學術路徑。深入挖掘還是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內涵,從不同的時空維度進行解讀。在教育話語形式上由“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在教育話語實踐上由“單向灌輸話語”向“多元協商話語”轉換。根據不同受教育群體的內生性要求,用適用的方式與話語形式進行宣傳,實現文本知識的現實性轉化。重視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和革命文化傳承工作,相繼在抗戰文化史實研究、抗戰事跡收集整理、民間相關文物收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努力促進紅色文化與旅游等產業的不斷融合發展。
(三)推動遼寧地域紅色文化品牌集群效應建設
科學整合點狀分布的紅色文化資源,將散于不同地域的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以“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產生整體效應”為原則進行“點-線-面”的立體化格局建設。通過紅色文化時代意蘊與歷史價值的弘揚實現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融合,通過文化集群的綜合效應,推創地域紅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遼寧地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品牌集群效應建設,將地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區域組合,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要素調整要發揮最大品牌效應。將新時代遼寧精神作為核心要素,梳理省內紅色旅游精品線,將歷史與當下相結合,通過消解疏離感與陌生感,形成時間跨度與地域板塊跨度的雙向鏈接。
(四)推動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廣泛應用新媒體載體
推動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及紅色文化產業結構性升級。文化在地化和空間化是與人們的日常行為緊密相連的。從新的視角出發,熟悉并探尋新的研究觸點。完善設施,提高服務技能。優化物態文化資源的陳列及展示設施,避免盲目建設。從創意出發,實現立新與入心的融合。與時俱進提升軟服務水平,給予工作人員定期培訓教育,提高講解服務質量,更好地傳揚經典事跡,傳承正能量。廣泛應用新媒介載體。推動VR技術與紅色文化的互動融合,讓更多的民眾直接通過VR技術實現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增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實效。紅色文化大數據網絡平臺建立,開設專門宣傳學習紅色文化的微信、微博公眾號,有效利用節點日期等不定期向用戶推送紅色文化相關知識,利用好特殊革命紀念日的情感共鳴結合網絡宣傳來增加大眾的認同感。加大對紅色文化宣傳的監督力度及網絡信息管理制度。
(五)政府主導,統籌兼顧區域間高效率高質量開發合作
政府的主導是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外力保障。按照國家工作部署,結合地域實際情況,制定詳實的工作方案,因事、因時、因勢而化。以重大項目為核心,推動板塊化建設,始終保持推動區域間的溝通銜接。圍繞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多樣化紀念活動。政府部門要有制度化、常規化及規范化的推動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針對于不同層次對象,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強化課程體系的精神基因、地域元素和文化向度,從而推進課程體系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地改進。
基金: 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以全面改革開放精神推動遼寧地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項目編號:L18BLW040);
遼寧省“十三五”規劃項目(遼寧地域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JG18DB115);
大連醫科大學(新時代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DYLX18026 )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曉明. 文化產業的新形勢新思路新戰略[J]. 人民論壇, 2017(3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