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弟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開放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選擇。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校企協同的內涵特征,瑞安電大校企協同的實踐與存在問題,以及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而進行了探討,為進一步提高區域人才培養水平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
經濟領域結構性改革同教育改革是相互想成的,人才資源是教育的首要資源,則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隨著經濟領域結構性的改革而改革。基于供給側改革,其資源的優質化和資源配置的優質化,這必然要求高校和企業協同創新人才的培養,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開放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是造就一批職業性應用人才,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企事業單位發展輸送各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可見,在開放大學開展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是非常游必要的。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校企協同的內涵特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總書記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主要目標是開展存量調整、優化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經濟和人才供給更好滿足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所需創新人才的培養。
德國科學家哈肯在1971年提出了系統協同理論,他認為協同是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作,使它們為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協調的運作,通過對各種資源最大化地開發、利用和增值以充分達成一致的目標。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就是這樣一個系統,聚集了高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各方面優質教育資源,解決人才培養的資源局限性問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問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具體實施的方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具有雙主體、具有企事業單位職員和學員的雙重身份、企事業單位導師和學院老師一起教學、企事業得專業人才發展計劃和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相融合等方面。這對于推進地方創新人才的精準有效供給,校企協同對于開放教育具有積極的推廣意義。
二、瑞安電大校企協同的實踐與存在問題
瑞安是民營經濟大市,如何加大力度培養經濟發展急需的地方實用型人才已成為政府部門和廣大企業主的首要任務。人才的價值與其個人管理水平、知識技能水平、綜合素質密切相關,企業強烈意識到高素質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亟需為內部員工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瑞安城市學院定位培養應用型地方開放大學教育,是以培養主要服務瑞安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性人才為主要任務。瑞安城市學院利用學院轉型發展的機遇,發揮與企業協同創新的優勢,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加強聯盟建設,促進企業發展,實現校企合作雙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符合社會對人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構建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院不斷探索社會培訓的新方式,結合企業所需所想,為企業培養人才服務。2016年11月與勝華波集團進行校企合作,并成立企業社區學校,以地方開放教育的優質資源同企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職業性應用人才的培養,這是校企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典范。
學院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難題。首先是“協同訂單”標準需要準確定位。校企協同必須要求人才培養精準有效定位,尋找與當地企業發展需求而設定培養標準。其次是專業結構設置與學員職業發展沒有精確匹配。開放教育專業調整和設置必須由國家大學批準方可進行,這和企業產業發展步伐不一致。三是學院專業老師團隊建設沒有準確路徑。學院老師雖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很少參與企業的一線工作,二者存在脫節現象。這就要求開放大學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協同行業企業開展協同人才培養,建立長效性機制,為著力解決這一人才供給結構性失衡問題做出的一種探索性實踐。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
目前,開放大學逐漸意識到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成為開放教育培育地方人才的重要戰略。校企協同創新人才的培育,在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學校與企業通力協作,充分調動了各方的優質資源,促進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了創新驅動的原動力。
一是優化教學設置,完善教學方法。開放大學與企事業共同制定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行業的新技術新方法結合到教學方案設置中,推動創新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學院的老師將自己的專長和企業有關的科研項目融合到教學中,利用自己的教科研平臺,激發學員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擴大校企協同的深度融合。要求學院同企業加強協同,擴大雙方協同合作的深度,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開放大學針對本院的教師隊伍和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設置人才培養計劃,針對企事業單位人才培養標準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共同實現校企協同人才目標培養。企業也要主動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計劃,通力協作學員的人生職業規劃,讓他們對本行業最新技術和本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個最直接最接地氣的了解,這樣滿足了企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以及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是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當今企業是經濟效益為主打,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同時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這是創新人才培養最基本保障。政府部門也要積極引導,積極監管,根據法律法規,優惠政策等方面增加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意識。
校企協同人才創新培養伴隨著供給側改革而改革,提高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為了進一步優化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還需要將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要素和實際效果進行科學量度。
參考文獻
[1]劉芬.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校企協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3):182-183.
[2]錢松.供給側視域下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7):163.
基金:1.浙江廣播電視大學2018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開放教育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實踐——基于供給側改革》(課題編號:XJG201813)研究成果;2.溫州廣播電視大學2018年度教學改革項目《開放教育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實踐——基于供給側改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