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標

通過了解產品的收益來自哪里,讓我們可以對產品的風險有更清醒的認識。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經歷了近幾年理財市場的風風雨雨,相信大家對于投資風險都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知道了投資市場的主要風險有哪些。但這就夠了嗎?顯然,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收益來自哪里,這樣才能對風險有更清醒的認識。
舉個例子。前幾年P2P網貸盛行,很多人將資金投入其中,雖然媒體上也不乏風險提示的聲音,但投資者聽到的主要是網貸平臺的實力有多強、注冊資本有多少億元、公司的風控能力極強等宣傳,看到的是公司在豪華辦公樓里辦公。但如果大家關注一下P2P網貸的收益來自哪里,情況可能就不同了。最初P2P公司宣稱是為那些無法享受到銀行信貸服務的人提供信貸幫助,后來逐漸變成了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什么人享受不到銀行的信貸服務呢?主要是征信比較差的人,否則辦張信用卡都可以享受到一定的銀行信貸服務。即便是銀行信用卡,也很難避免壞賬的產生,而那些借P2P貸款的人居然沒有一筆壞賬,誰信啊?唯一的解釋是P2P平臺承擔了代償義務,風險轉嫁到了P2P公司身上。為了維持資金鏈不斷,它們只能不斷地發新產品,以新債償舊債,風險不斷堆積。直到有一天,公司的資金鏈斷了,投資者的資金也就打了水漂。
再舉個例子。前一段時候,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先生發表演講,表示中國應避免過快進入負利率時代。此話一出,立刻被一些人用來推銷年金保險。他們的觀點是,未來無論市場利率怎樣變化,年金保險的利率總是固定的,不會發生變化的。現在買入年金保險,可以享受長時間的高利率。這樣的觀點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我們去了解一下年金保險的收益來源,恐怕就不會得出這么樂觀的結論了。年金保險的特點是前期繳費、后期領保險金,人的壽命越長,領的保險金越多。在人均壽命越來越長的今天,指望被保險人早死以獲得收益并不現實。那么年金保險的收益主要來自哪里呢?當然是投資了。保險資金屬于穩健型投資資金,大部分資金投向的是債券市場和銀行存款等固定產品。一旦進入負利率時代,保險公司的投資還怎么賺錢,負利率產品越投錢越少,只有冒險進入股市投資。可趕上熊市,保險公司的日子就難過了,不僅賺不到錢,還要支付年金。如果買年金產品的人多了,保險公司也有可能落入類似P2P公司的境地,資金鏈會斷掉。顯然,用負利率當噱頭,忽悠老百姓買年金保險,并不是一個好方法。
再比如說銀行理財產品。以前全都是剛性兌付,收益率穩定,投資者也比較容易選擇,但風險全部由銀行承擔了,實際上并非萬無一失。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改成了凈值型,收益率出現了一些波動,風險看上去大了,但如果我們觀察資金的投向,就會發現傳統理財產品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差異不大,都是投向中低風險的國債、存款、高等級企業債、票據等產品,總體的投資風險并沒有大幅提升,投資這類理財產品,依然可以獲得穩健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知道產品的收益來自哪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產品的風險,更便于我們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