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摘 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性保護”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生產性保護”中也面臨著困境。加強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發展路徑的方法有:向政府申請支持性政策;加大區域產品文化產業化;培養發展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開發等。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生產性保護
在我國,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如繁星一樣絢爛多彩,遍布中國大地,涉及衣食住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理念、古人的智慧結晶和探索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而“生產性保護”也慢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項目“生產性保護”正處在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階段,并持續加入到全國各地紛紛成立的旅游風景區以及主題文化景區的展示,在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旅游的群眾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讓大家深入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具有了解并推廣宣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生產性保護”的內涵和核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項目產品的展示大概流程是:材料-生產-流通-再產品-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個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傳承,主要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來延續和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和完整,所以“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核心,而技術是保護完整性的真實性。
“生產性保護” 的意思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研究保護和發展是什么關系。“生產性保護”跟商業領域中的生產不一樣,主要是利用市場和商業的行為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轉為經濟效益的文化轉變成經濟形式,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動力和活力,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得到平衡,因此,發展可以有利于文化保護。有效利用生產和市場,有利于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自身動力得到了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也可以從中獲利,同時傳承人會不斷的產生積極主動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隊伍建設也會越來越龐大,社會和經濟的效益都同時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能夠得到持續發展。
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在近年來面臨著大量機械化工藝的替代,從而所帶來的壓迫以及困境。因為許多傳統的手工藝品都是人工制作,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并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而且當地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產品絕大多數以私人小作坊進行生產,生產成本比較高。私人小作坊的生產出來量小、經營比較隨意、并沒有統一化管理,生產出來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老師傅手藝好生產出來質量高,但是老師傅做工細,一件手工藝品需要很長的時間完成。小師傅速度快,但是質量卻比較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很難得到來自外地來旅游群眾的青睞,所以經濟效益不高。目前,我國從事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產品生產的企業數量較少、規模比較小、缺乏對非遺文化的敬仰以及對手工制作技藝精神上的追求。
現在許多非遺手工藝品都是在旅游景點區自作自賣,都是由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繼續傳承,缺乏對傳統手工藝品的創新,私人小作坊生產者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導致了一些手工藝品品種單一、樣式老舊,讓消費者選擇的品種不多,而導致小作坊因成本虧損放棄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導致非遺項目的瀕臨滅絕或消失。還有由于產品使用的范圍小,許多傳統工藝品只能作為禮品或用于收藏,其實用價值不高,與我們的生活關聯不上,沒有形成大眾化消費,產品幾乎毫無影響力。另外,經營者之間以競爭對手的方式存在,缺乏抱團發展的意識,各自發展,致使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消費市場局限于私人小作坊,沒有完整的銷售渠道。
2 重點企業少,經營管理落后
作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內,特別是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同時具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重點企業的數量不多,生產層次也不高。個體經營模式占比較多,達到規模化生產的企業不多,行業的帶動效率不高。某些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沒有轉變,對品牌意識度比較弱,經營管理方式不創新,加工技術落后,跟不上現代人的時尚潮流。比如說:某一些高端的藝術品的制造出來沒不怎么受歡迎,于是經濟效益就不高。很多企業的經營方式為:自產自銷或委托加工,實體和線上銷售,但是營銷模式不廣,不是很有效,要有短期計劃和長遠的規劃,可以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推廣。對營銷的激勵制度進行完善,這樣對傳承人的積極性才會提高。
傳統的手工藝文化產生于農作時代,國家的飛速發展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隨著政府提倡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引進大量的外來文化,使人民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崇洋媚外的思想充斥著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發展。太多年輕人在外面打工,年輕人比較有思維,忽略了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文化,他們對此認識度不夠,文化傳承保護的責任感不強,造成如今這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渴望不強烈。
3 生產性保護的方法
筆者了解到,目前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工作較為成功的,以陜西省漢中市的省級非遺項目《羌族刺繡》為例。寧強縣羌州繡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個集羌族刺繡文化保護、羌族刺繡設計構圖、羌繡服飾生產、繡件飾品加工、羌繡技藝培訓等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文化公司。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傳承羌族刺繡工藝為己任,嘗試把羌族刺繡工藝等羌文化元素融入服飾、床品、窗簾、鞋帽、手包、桌墊、飾品等日常生活中,同時生產加工部分羌繡工藝品,全方位展示羌繡藝術,發揚羌繡文化,傳承羌繡技藝,公司生產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得到社會各界好評。同時,對寧強羌繡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傳承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探索出了一條民族民俗文化發展傳承和文化旅游建設有機結合的新路子,并每年對農村婦女進行培訓,這樣不僅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脫貧致富,而且也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既對羌繡起到保護和傳承作用,還可以促進羌文化繁榮和全域旅游發展。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非遺保護的政策及方針,根據國家規定建立適合本地區的非遺保護規劃,對各級“生產性保護”基地予以大力支持,統一規劃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產品的生產、運營、銷售等各個步驟,實現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重點扶持。對于一些非遺技術的傳承,按照國家政策,建立技術傳承機構,設立非遺人才的培養工會,加大對傳承人的經濟、技術的支持,對于沒有經濟來源的手工藝人,國家設立保障機構,搭建平臺,提供服務。為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設立生產機構,并擴大傳藝收徒、交流學習等活動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想得以流傳,政府需要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工作,不斷的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生產性保護”要將文化、審美和藝術的價值,通過生產實踐中不斷的改良,形成物質形態的產品。
實際上,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已經頒布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大多數為營利性傳統文化企業,各地也照著示范基地進行操作,那些處于地域偏遠、生產規模小、市場預期不好的項目缺少必要的關注度,應該真正納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當中,進行非營利保護,采取以宣傳模式為主的方式進行社會傳承;對于那些市場需求度高、有一定產業規模的非遺產業,采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文化商業化發展的形式,延長產業鏈、擴大就業、推動進一步文化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