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新冠肺炎所困,多個行業都受到沖擊,部分甚至按下“暫停鍵”。然而,幾乎所有人都關注到,一個行業逆勢而上,那就是數字經濟。
盡管過去幾年里,數字經濟已經堪稱是最亮眼的明星行業之一,從市場主體到政府都對此報之以高度熱情,但在委員們看來,這一行業非但沒有“過熱”,反倒仍有不少短板要補,也大有潛力可挖。
最熱的機會
目前數字技術在快速變化,市場也在不斷變化。“這次疫情催熟了一些產業:一、直播成為新的媒體形式,不再限于‘秀場和‘帶貨,醫生、各行業專家學者的知識類直播大量產生。二、遠程辦公,將來還可以發展為對每一個員工的決策做數字化回溯,看誰的預判更加準確,變成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三、在線問診和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的新藥研發。”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則看到了數字經濟投資的巨大回報一一數字技術投資的平均回報是非數字技術投資的6.7倍,因此,做好數字經濟領域的“新基建”有助于促進技術創新和生產力提升。“不過,在這類新基建領域,要加大開放市場準入,更加依靠市場機制與企業行為”,張云勇建議。
“短板”待補:數字+制造
從淘寶掀起的電商狂潮,到微信、支付寶引發的移動支付,再到短視頻、移動社交平臺、直播熱帶來的“最高日活”,數字經濟的一些機遇帶動了全民狂歡。然而,一些更少大眾被關注的領域里,數字經濟的潛力仍有待挖掘。從“數字經濟+消費”到“數字經濟+制造”,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汽車產業已經感受到了數字化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奚國華感慨,數字技術對汽車產業沖擊可能是最大的,而且是顛覆性的。“當前汽車數字化有幾個趨勢:軟件定義汽車、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制造上互聯協作、數字化營銷、智能交通等。未來數字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
當然,趨勢之下,傳統亦不可偏廢。“數字經濟給裝各制造業帶來巨大貢獻,數據計算推動了設計能力的突飛猛進和感知技術的智能化提升,但數字經濟替代不了傳統制造業的基礎設計理論和工藝。”全國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提示。
亟待整合與規范
無限機遇之下,各位委員也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原董事長葛華勇認為,目前數字經濟的發展存在數據孤島、數據壟斷、數據濫用的問題,數據的有序流動不暢通。“要盡快立法”,他呼吁,針對數據的收集、使用、管理、監督幾個方面盡快立法;同時要確定一個部門,管理數據這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
同樣強調立法保護和行業規范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數字經濟現在主要集中在兩塊。目前比較成型的,能帶來效益的是在金融支付方面。我們也有不足和短板,數據管理混亂、整合不夠,掌握數據的單位很多,有的沒有法律觀念,私自出賣數據。建議政府通盤考慮,制定發展規劃,加快立法保護隱私、保護消費者,同時加強行業組織自律。”
此外,委員們還提出,發展數字經濟要兼具硬實力和軟實力。張云勇建議,要加強數字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5G投資建設統籌規劃,培養適應新發展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