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召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視頻會議,討論各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應對,以及IMF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出席會議并發言。
易綱在發言中表示,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在本次會議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一季度例會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總體可控,我國經濟增長保持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當前,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金融風險有效防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提升,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增強。
那么,中國金融市場維持穩定的底氣在哪里?未來還將有哪些舉措來保障金融市場干穩運行,盡量減少國際市場動蕩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綜合來看,我國金融市場相對平穩運行的底氣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是改革“先手棋”為應對“黑天鵝”沖擊打下扎實基礎。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市場穩定的影響有其必然性,也是正常的。但短暫波動之后,中國金融市場的反映相對理性,這也得益于此前數年一直不斷深入推動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數年的努力,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資本市場以前存在的一些風險隱患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日前,證監會副主席李超介紹,當前股票市場的杠桿資金總量與2015年高峰時相比已經下降了80%;通過對股票質押風險采取的降存量、控增量等一系列措施,主要風險指標趨勢性好轉,高比例質押上市公司數量較高峰時期已經下降了三分之一。
此外,一些制度性改革一直在穩步推進。包括優化交易監管,提高透明度。增強市場對監管的明確預期;技術手段不斷優化,積極運用跨境金融區塊鏈平臺等,極大地增強了應對風險的能力。這些“先手棋”是我們能夠及時應對的基礎。
二是政策“及時雨”精準、高效,呵護市場流動性。有效提振市場信心。自疫情發生以來,各項金融政策急管繁弦、次第出爐。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3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人民銀行通過準確的公開市場操作和定向降準,提供短期和中長期的流動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場果斷如期開市之后持續平穩運行。及時設立3000億元的專項再貸款和增加5000億元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有力精準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業。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對疫情發生之后受影響比較大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給予展期和續貸的政策,幫助這些企業保持現金流的穩定,渡過難關。與此同時,還積極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可以說,上述政策“組合拳”既起到了逆周期調節作用。更是讓各類市場主體吃下了“定心丸”,一方面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中可能遇到的流動性壓力。實現了穩企業、穩就業、穩經濟;另一方面金融市場果斷如期開市之后平穩運行,各類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大大增強了投資者信心,也有助于金融市場保持穩定預期。為全球經濟金融的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是繼續應對復雜形勢的“后招足”,能夠因時因勢調整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近期,國際上疫情擴散蔓延,疊加多重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要盡量減少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沖擊,穩預期成為關鍵。實際上,中國金融市場目前總體平穩,除了基于此前有力措施迅速到位、早響應、早行動的高效率之外,還有賴于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和工具儲備,市場認為中國應對潛在的沖擊仍然有相對充分的準備,這是穩預期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實際上,無論是宏觀經濟、金融市場,還是具體的細分領域,最終能否穩定取決于經濟的基本面。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的,政策回旋空間大,經濟發展韌性足,這是市場預期穩、信心足的根本底氣。
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將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國際合作中,構建更加開放、有活力、有韌性、高質量的金融體系,而中國經濟也將釋放出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