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甜 朱王怡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發揮他們的優勢,挖掘他們的潛力,“彈奏”個性活動“三部曲”:序曲即啟動課中,讓個性的問題飛揚;主題曲即指導課中,讓個性的方法飛揚;尾聲即展示課中,讓個性的展示方式飛揚。
[關鍵詞]問題個性化;方法個性化;形式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7-0085-03
一、序曲——啟動課,讓問題個性化
1.關注生活,挖掘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學生找不出可探尋解決的問題,或想不出可參與研究的主題,這都屬于正常現象,但又必須引起師者的注意。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從生活出發,到自然、社會、學習生活中留心觀察,用心體會,細心辨析,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從中尋找、挖掘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發現問題,挖掘研究主題。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啟發學生回顧記憶中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與老師、家長、同伴一同討論篩選。涉及的范圍是不限定的,可以是教材中的問題;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是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或不易被發現的問題等,都可以轉化為研究主題。
2.抓住靈感,指導選題
小學生思維活躍,有時候會突發奇想,有時候想法很特別,有時候會產生出雜、多、不成系統的問題,有些問題過于幼稚,不具備研究價值,有些問題則過于深奧,不具備研究條件。但這些問題都是來源于學生內心最本真的想法,是他們最感興趣、最關注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應引導、鼓勵、呵護,并發現其最有價值的問題,幫助他們一起把這個問題“挖掘”出來,繼續“放大”問題,幫助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去發現更多、更寬泛的探究主題,引導他們抓住靈感,去發現與比較,去關注與思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價值的話題開展活動。從而激活學生的靈感,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達到預期的目的。
如,《我是小小交通員》主題活動中,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確定研究主題,根據主題進行分組:交通常識組,交通標志組,交通童謠組,交通警察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走出校園、大膽開展相應活動,這樣才能使體驗更有實效。
3.比較梳理,確定主題
學生有了感興趣、想研究的問題或主題后,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問題或主題進行梳理,考慮問題或研究主題的可行性。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研究主題往往存在著不少問題,如:不貼近生活,所選的主題太大等等。當學生羅列出問題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梳理,斟酌篩選,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力所能及的研究主題。
在《我運動我健康》主題活動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按照“各有所長,發揮特長”的原則,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確定研究主題,根據學生喜好,自由分組:組織策劃組、運動健將組、后勤保障組、加油啦啦隊、宣傳報道組。組織策劃組:負責運動會運動員的報名、選拔工作;運動健將組:根據個人特長,按規定各報兩個項目參與選拔,成功當選后,加強訓練,努力拼搏,爭取賽出成績,賽出風格,賽出水平;后勤保障組:負責運動會期間的安全保護、后勤服務工作,包括為運動員拿衣服、分點心等等;加油啦啦隊:在比賽過程中給運動員加油打氣;通訊組:撰寫校廣播臺的宣傳稿件。活動中,學生興致盎然,人人成了活動中的主角。
二、主題曲——指導課,讓方法個性化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課中,教師應根據各小組的研究主題,立足學生實際,幫助他們選擇合適、合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即資料收集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影響活動成功與否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若要深入了解某些知識,需要查閱資料法、收集資料法;若要了解周圍人群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則以調查法、采訪法和問卷法為主;若要去知道某一個事物的真假、好壞,可以實驗法去驗證。
例(1):資料收集法
在《身邊的廣告》主題活動中,資料收集法較適合“廣告知識我知道”研究主題,下面是學生設計的記錄表。
學生以記錄表的形式,了解廣告的宣傳方式、宣傳的商品名稱、精彩廣告詞摘錄三個方面去收集資料、做好記錄。這些資料為后期的匯報展示積累了素材。
例(2):問卷調查法
“廣告影響我了解”研究主題適合問卷調查法,學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人們對廣告的看法。
“廣告影響我了解”問卷小調查
您好!感謝您配合我們完成關于廣告影響的調查問卷,此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您對廣告的認識和建議,以便我們開展《廣告影響我了解》研究。請您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填寫,感謝您的配合!
1.你喜歡看廣告嗎?( )
A喜歡 B不喜歡
2.你喜歡看什么類型的廣告?( )
A日用品廣告 B食品廣告
C公益廣告
D其他
3.廣告的利弊如何?( )
A利多 B弊多 C-樣
4.廣告對生活有影響嗎?( )
A有
B沒有 C可能有
5.你買過廣告產品嗎?( )
A常常 B偶爾 C沒有
6.你獲得廣告的途徑主要是什么?( )
A電視 B電腦 C報紙雜志D其他
7.你覺得廣告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謝謝您!
五(2)班小魚兒小隊
例(3):訪談法
“廣告利弊我知曉”研究主題適合訪談法,可以引導學生列出提綱進行訪談。
“廣告利弊我知曉”訪談提綱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訪談對象:
我設計的問題:
廣告有很多優點,您能舉例說明嗎?
廣告也有很多缺點,您能舉例說說嗎?
訪談記錄:
學生訪談后根據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匯總,歸納出廣告的優點:形式多樣的廣告讓我們及時了解新產品、新事物和新信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廣告的缺點:廣告存在很多虛假性,很難辨別,容易上當。有些廣告太低俗,不適合小學生健康成長。
2.學習方式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學改革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全體,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如何使活動有實效呢?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且還要有合適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應充分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尊重個體,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此,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家鄉的美食》主題活動中,我首先開放教學目標。我定了多個學習目標,供學生選擇,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也可以自定學習目標,這既可以推進預期目標的達成,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新的目標隨著調查的深入不斷生成;接著,我開放了活動內容。內容根據學生喜好而定,豐富的內容,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以了解某一種感興趣的家鄉的美食是怎么產生的,制作工藝如何,訪問店商老板、顧客,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既激發了學生投身實踐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樂于實踐。最后,我讓學生自由分組,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組合新的小組。
教學中,個性化的教學、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善學。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3.學生狀況
學生狀況囊括性格與愛好、知識與能力、家庭情況等方面。不同的學生,性格特點和知識基礎狀況均有不同,興趣愛好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生的實際狀況是在選擇研究方法時必須考慮的,教師應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指導學生選擇的最合適的研究方法必須適宜于不同的學生。如: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實驗法,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選擇訪談法,性格內向的學生可以選擇資料收集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方式。活動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參與,學生可利用已有經驗,自主參與活動。教師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個過程中,學生實踐、參與的情況如何?在活動過程中產生了什么問題?他們解決了嗎?如何解決的?他們獲得了怎樣的體驗?有收獲嗎?活動過程中與他人交往、合作如何?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教師關注的。而不是在乎學生作品、成果質量的高低。如此才能體現以生為本的課程特點。
三、尾聲——展示課,讓形式個性化
學生將學習成果用一定的方式進行呈現、匯報、交流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即展示課。課題研究的價值需要通過成果展示、匯報、交流來呈現,從而產生輻射效應。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為多樣化的成果展示形式奠定了基礎。一般展示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實物展示:作品、小報、宣傳欄等。此方式適合全體學生,簡單易操作,真實易展示,有較強說服力。
(2)PPT:對于電腦操作熟練的學生而言,PPT是其首選。PPT形象直觀。比如學生在《身邊的廣告》主題活動中,對“廣告影響我了解”的問卷小調查,可以制作成幻燈片,將調查結果通過統計圖的方式進行展示,直觀明了。
(3)文字:文字展示方式適合愛好寫作的學生。可以是活動日記、心得體會、詩歌等。
(4)表演:多才多藝、善于表現的學生尤其適合這種形式。表現形式主要有:歌唱、舞蹈、相聲、小品、快板、三句半等。
(5)美篇:美篇展示美觀、直觀。可以是活動過程記錄,可以是活動收獲展示。通過照片與文字相結合,把美好留下。
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形式滿足了特長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和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加德納曾這樣說:“對于一個孩子的教育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我們的課堂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創造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成長,讓學生的個性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飛揚。
[參考文獻]
[1]張新苗.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設計[J].江蘇教育,2004(6).
[2] 魯曉千.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的認識與探索[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7).
[3]黃賽芬.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設計的“五突出”[J].教學與管理,2006(29).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