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有冬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創造性活動得到廣泛地開發,催生很多生成性課程資源。生成性資源具備隨機性和動態性特性,是一個脫離規劃和預期的動態過程,能取得價值豐厚的教學成果。教師應采取活用實例、有效調控、創新形式、引導反思的教法,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與生成性資源完美結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成性資源;教法
[中圖分類號] 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7-0089-02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適用于全新的信息技術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生成性資源利用的時機,通過生成性資源與學生進行深層的互動交流,探索與生成性資源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讓信息技術課堂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從而取得豐富的教學效果。
一、活用實例,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本就偏弱,且很容易轉移注意力,可能對課內的信息技術學習沒興趣,轉而被計算機的其他娛樂功能吸引。這就需要靈活運用教學實例,將實例作為一個生成性資源的切入點,可以選擇學生之間流行的、具有很強生活氣息的例子,來強化學生理解,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蘇科版小學六年級信息技術《認識機器人》一課時,教師與學生討論科幻電影,并且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電影《終結者》和《環太平洋》的片段,學生十分感興趣,認真欣賞電影。教師由此引出“機器人”的知識,讓學生回憶有關機器人的印象。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什么是“機器人”、機器人的分類、機器人的作用、生活中的機器人等,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教材,進行預習。懷著對機器人的興趣,學生展開預習。有學生想到:“電影和教材中的機器人形象都是典型的造型,但是為什么不把機器人的外形做得更像人類呢?”教師回答:“目前的機器人研發確實是趨于人形,但若要與人類無異,一是技術達不到,二是非人形機器人有更多的生活應用領域。”教師與該學生交流后,產生教學靈感,向學生拓展人工智能AI的相關知識,AI和機器人是不同領域,但AI需要以機器人作為載體。教師用互聯網即時搜索,向學生展示人工智能AI機器人,學生非常愉悅,對課堂印象深刻。
教師利用學生的娛樂生活中的科幻電影,激發學生對機器人的興趣,隨后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學生有了強烈興趣便積極思考。教師的靈感一觸即發,抓住了生成性資源,向學生拓展有關機器人的知識,充實了教學內容。
二、有效調控,優化教學過程
生成性資源的來源大多在學生身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細心捕捉生成性資源,挖掘潛在的生成性資源,發揮資源的潛藏價值,從而優化教學過程,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教學《機器人平臺》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基本知識,再組織學生運行機器人編程軟件,讓學生觀察軟件界面,有學生說:“這個軟件很像以前學過的word流程圖。”其他學生觀察后,也認同這個說法。另一位學生說:“感覺也有點像FrontPage中的網頁編寫。”教師對學生的聯想十分滿意,夸獎了兩位學生。教師讓學生觀看自己的操作示范,并模仿操作。教師每操作完一步,都停下來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學生在修改程序時有困難,不斷提出操作問題,例如,控件連接不起來、機器人不按程序走、電機的速度能不能比20更快等。逐個指導太慢,教師收集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檢查程序有沒有錯誤,讓他們嘗試獨立解決問題。至于學生提出的一些奇特問題,教師用幽默的話語給出答案:“電機轉速最高只有20,除非你的機器人是阿童木。”學生仔細檢查錯誤,修改操作,學習狀態良好。 教師先講理論再實操,隨后按照步驟順序,減緩教學速度,逐步指導學生。而對于學生提出的新奇發現和疑難問題,教師將其作為生成性資源,又考慮到調節教學進度,采取集中講解、夸獎或鼓勵學生的方法,以負責又不失幽默的教學態度,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優化。
三、創新形式,活躍課堂氛圍
隨著教學形式的不斷創新,生成性資源也不斷轉換,教師可以根據生成性資源適時調整教學形式,提升生成性資源的轉換效率。再者,要應用能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形式,在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中,才能促使生成性資源發展,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率。
教學《初識物聯網》一課時,教師先講解了有關物聯網的基礎知識,隨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想想物聯網在現實有什么應用。學生根據互聯網的特征,對物聯網展開想象,認為有手機、聊天、地圖等應用。教師指出物聯網并不同于互聯網,兩者在生活中的應用也不相同。教師播放了多媒體視頻,其中講述了物聯網的各種應用,還拓展了一些物聯網衍生的智能類應用。學生看完視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學生興致勃勃地講述自己家里的智能家居用品。教師指定該學生上臺詳細講講,該學生講述了家里的晾衣架用手機操控可以調整高度;家里的監控可以實時用手機觀看;臥室窗簾自動調整,音樂適時播放等。學生都非常有積極性,讓教師給他們展示更多物聯網應用。教師組織學生親身實踐,讓學生課后進行調查,可以通過實地走訪、互聯網搜索、查閱雜志報紙等方法,去滿足自身好奇心,再回到課堂,舉辦成果展示大會。教學順利結束,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教師提供給學生多次交流互動的機會,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并且創新教學形式,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上臺講解物聯網相關的智能家居用品應用,催生了生成性資源。為滿足學生強烈好奇心,教師布置課后實踐作業,并要求驗收成果。學生積極性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四、引導反思,升華學習效果
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不僅對學生有莫大好處,也有助于提升教師對生成性資源的敏感度,幫助教師更好地挖掘生成性資源,不斷完善優化教學方法,升華整體學習效果。
教學《機器人傳感器》一課時,教師先對理論知識進行細致講解后,播放了機器小貓的視頻,讓學生觀察機器小貓身上的“表情”部件和“感覺”部件。學生很驚訝:“機器人原來也能認識外部的環境,就和人類的五官一樣。”教師提出傳感器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隨后,教師教授學生如何用傳感器測光值。最后,教師進行本節課的反思和總結,先讓學生談談用傳感器測光值的感受和收獲,有學生對于啟動機器人很受觸動,發表了開心又感動的感想。教師讓學生畫出機器人運動的流程圖,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總結講解,學生認真配合教材畫圖。教師指定學生上臺展示流程圖,并且進行說明,學生按照順序講解,有臺下學生指出了錯誤,錯誤得到及時修正。上一環節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給機器人設計傳感器。學生大膽展開想象,開始設計傳感器,并在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展示,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
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后,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總結活動。先讓學生自由發表感想,升華學生的情感;再通過畫圖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對本節課生成的知識系統化,并進一步生成,讓學生更加印象深刻;最后,進行拓展實踐,讓學生設計傳感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通過三個階段的總結反思,升華了學習效果,強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生成性資源改變了學生的刻板學習方式,也強化了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是理想的創新型資源。教師要不斷進行信息技術的教法探索,追求生成性資源的高效率利用,使信息技術成功融人生成性資源。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