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華
[摘要]自主學習是學生的一種有意義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性信息技術學習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運用任務驅動,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予以評價。自主性信息技術學習,能改變信息技術學習程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現象,實現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從“魚”到“漁”的嬗變,進而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魚漁嬗變
[中圖分類號] 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7-0090-02
信息技術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授之以魚”轉向“授之以漁”。自主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回歸學生主體、回歸實踐本體、回歸人本性的學習方式,能改變信息技術學習程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現象。自主學習,能增強信息技術課堂互動,能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起來,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充溢文化味。
一、創設情境:構筑信息技術學習的“漁場”
“場”是一個物理學術語。所謂“場”就是“同構共生的事物或事件整體”。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構筑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漁場”,讓學生產生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求知欲、探究欲。情境是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脊梁,好的信息技術情境往往能引導學生走向“發現之路”、通向“探究之途”。
比如教學《設置文檔格式》,我們讓學生自主選取、輸入一段對自己有意義的、感動自己的文字。如此,學生對美化的文檔就會更在意、更上心。學生在設置文檔格式中,會產生一種美的追求,比如改變文字的字號、顏色等。正是有了這一鮮活的素材、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由于學生對字體、字號是第一次觸碰,因而沒有太多的感性認識。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在不同字體、字號的嘗試中,學生會逐步形成一種美感。他們會選擇自己合適的字體、字號、顏色,會自主設置文字、段落格式,會自主設定上下左右的頁邊距,變化文檔的寬狹,等等。通過自主性學習,學生對不同倍數、磅數的行距,對文字環繞、對齊方式等形成感性認識,從而增進學生對段落文字、整體文檔文字和諧、悅目的感覺。情境,點燃了學生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的火花,學生對快捷鍵、視圖、格式刷等的操作逐步嫻熟起來,會越來越熟悉開始、插入、頁面布局、視圖等菜單下的子菜單的具體內容,等等。當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下課也不肯離去。
在情境中,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更不是“虛幻”的,而是“感性”的、“可觸摸”的。作為教師,要善于發掘、提煉技術背后的本質、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啟發、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生與信息技術學習內容真實相遇。這里構筑了一個學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場所,學生的信息技術思考、探究潛質獲得深度開掘,其信息技術學習生命呈現出勃勃生機!借助于情境,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視域得以打開、得以敞亮。
二、任務驅動:經歷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經歷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信息技術教學轉變為“問題解決”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通過任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任務驅動的根本特質是“以任務為主線”,將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結合起來。通過任務驅動,可以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精準化地予以落實。比如教學《插入圖片》,筆者首先通過兩篇內容相同的文檔進行比較,其中一篇文檔是純文檔,另一篇文檔插入了相關圖片。學生發現,插入圖片的文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那么,如何在一篇文檔中插入一個圖片呢?學生自然生發出這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就成了本節課的一個具體的任務。為了助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筆者將任務具體化,形成了一個任務驅動鏈:“插入”→“圖片”→“來自”→“圖片修飾”等嘗試操作。學生循著這樣的任務,展開自主性信息技術學習。不同的學生選擇了不同地址中的圖片,對圖片進行了不同的修飾,因而構建了一幅幅作品。有了插入圖片的教學,學生會對插入圖標、插入表格、插入形狀等相關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形成了學生豐富多彩的插入操作。這些操作,不僅開闊了學生的WPS學習認知,更增強了學生操作WPS軟件、運用WPS軟件進行辦公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優秀的作品,筆者借助“投影”,將其展示出來。如此,既給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以積極啟發,同時又讓完成任務的學生不斷地對文檔圖片進行修飾,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插入圖片的美觀性、合理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任務驅動讓學生盡其所能,充分發掘自我的學習潛質,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在任務驅動學習中,學生充分地感受、體會、思考、理解、總結,形成一種主體性彰顯的信息技術學習樣態,這樣的學習樣態是高質量的。
三、激勵評價:蓄積信息技術學習的“動能”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激勵性的評價,能蓄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動能”,能讓學生產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持久需求。德國著名教育家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激勵性信息技術學習評價,能讓學生的表現欲得到關注,能讓學生的差異性得到尊重。以激勵評價為根基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反哺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提升信息技術學習力,生成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一些信息技術學習“大蝦”,由于對信息技術學習發生了興趣,因而“玩”得精通,對信息技術學習內容能駕輕就熟;而另一些“菜鳥”,由于平時不觸摸電腦,導致他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單擊、雙擊等。作為教師,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尤其是評價,不能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比如教學《插入超鏈接》,有學生能熟練進行操作,讓演示文稿自由跳轉,而有些學生不知道超鏈接的對象,不知道超鏈接的地址,不知道如何進行超鏈接,等等。作為教師,要對后進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予以幫助,讓學生了解超鏈接、創建超鏈接、編輯超鏈接、演示超鏈接。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要讓學生積極展示。在展示超鏈接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為深刻、深度地感受、體驗到插入超鏈接的意義、價值、作用。通過信息技術學習,不斷開掘學生的創造性,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解決方案,都要給予積極認可、鼓勵。
積極的信息技術學習評價,能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目的性、參與度,從而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更為有效。當我們以“情境”作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基石,以“任務”作為信息技術學習核心,以“評價”作為信息技術學習動力時,學生的自主性信息技術學習就會煥發生命活力。
信息技術,給人的印象總是理性的、冷冰冰、技術化的。事實上,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性、工具性的學科,更是一門文化性學科。對于文化,我們不能作狹隘的理解,認為“文化”就是“人文文化”。廣義的文化,還應該包括技術文化、工具文化、科學文化等。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讓教師摒除“唯技術化”“唯工具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文化素養。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