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些名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來為百姓代言,王羲之和蘇軾就是突出的代表。
有史料載:一次,王羲之見到一個貧窮的老婆婆在集上叫賣竹扇。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人們的興趣,賣不出去,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幾個字,隨后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籃子竹扇馬上就賣完了,王羲之用自己的書法幫老婆婆度過了難關。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也多次做過類似的事。據南宋莊綽《雞肋編》載:當時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恰遇一個賣馓子的老婦人因為生意不好而發愁。蘇軾同情老婦人的境況,欣然揮筆為老婦人作了一首廣告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暖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首詩以準確的描述和豐富的想象,把撒子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刻畫出來,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老婦人得到這四句詩,就把它貼到門上,這還真成了活廣告,老婦人的馓子店馬上顧客盈門,收入倍增,一家人的溫飽解決了。能夠主動用詩歌為百姓代言廣告,恐怕蘇軾算第一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