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步入宜章縣第七中學的校園,不但為這里優美的育人環境所折服,更會為校委會一班人為打造山區名校的創新管理模式而感到由衷的贊嘆。宜章縣第七中學,發軔于同治九年重修的宜章城東書院,歷經漁溪小學堂、赤石小學、宜章縣第七中學等階段,至今已有150年歷史。
作為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學校以“注重人文、發展特色、提升素質、培養俊才”為辦學理念,以“讓校園書聲瑯瑯、歌聲瑯瑯、笑聲瑯瑯,讓學生有一個好身體、好心態、好習慣”為育人目標,以建設“和美七中、質量七中、書香七中、魅力七中、平安七中”為辦學目標,一代又一代的七中人勵精圖治,開拓創新.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
立德樹人關注留守學生的身心發展
宜章第匕中學在校生中雙親或單親在外務工的約占80%,留守學生比例大,家長對學生監護不到位,家庭教育缺位、親情缺失的情況較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為探索新形勢下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將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關注留守學生成長,該校在工作中深耕紅色資源、厚植紅色底蘊、講好紅色故事,努力創建“青色入文、綠色成長、紅色勵志”為主題的“二色教育”。學校開設愛心視頻屋,讓留守兒童與千里之外的父母視頻聊天,把父母的關愛送到留守學生眼前,讓學生能體會到家的溫暖。
融合創新將傳統文化與智慧教育有機結合
教育是什么?有人說“走出校門后,把學校里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種溫暖的力量,也許并不能讓每個孩了,獲得所謂的成功和優秀的成績,但它會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心里,等待溫度、濕度、養分等條件成熟時,順其自然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學校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彌臺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中的作用.近三年來,該校借助全只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發展向優質均衡發屣的政策優勢,率先在全縣農村中學中實行信息化智慧教學與課改深度融合探索,成為全縣3所與北京101中學智慧課堂信息化課改試點合作學校.通過智慧課堂信息化教改,使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溫馨的管理格局
這所地處湘南粵北、省際交界的農村學校,白2011年以來吸引了16名特崗教師來校任教,呈現來源地域廣、留任率100%的特點,他們當中近了70%的教師來自東北、西北、廣東等外省市區,而這與該校精心建設溫馨校園的理念密不可分.學校規定,領導班了當好“三個表率”,為學校發展帶頭領路.學習表率,學校領導主動與教師多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學校的決策、意圖,更好地貫徹學校的下作思路;團結表率,凝聚全校老師,同心同德,共謀學校發展大計;進取表率,要銳意進取,各項工作要有創一流的意識.通過這些措施提高領導成員的誠信度、親和力以及感召力。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育人,依法治校,科研興校”,做到尊重每一個教師、關愛每一個教師、理解每一個教師、依靠每一個教師、信任每一個教師。
幾多耕耘,幾多收獲.近年來學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校連續6年榮獲“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先后5次被省教育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評為先進單位,被湖南省科協評為“湖南省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特色學校”,被郴州市教育局評為“郴州市文明校園”“校園文化建設樣板學校”“教學常規管理百佳學校”,還被宜章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單位”“學校內部體制改革先進單位”“平安學校”等。
150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150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面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該校黨支部書記陳勇國深有感觸地說:“雖然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績,但這只能代表過去,我們只有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以干克難,才能辦好人民群眾更滿意的教育,才能無愧于心,無愧于職業,無愧于人民”.
春風化雨潤萬物,桃李芬芳香滿園.站在新起點,開拓進取的七中人走內涵、特色發展之路.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斗志,務實的態度,創新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戰,創造新的輝煌。這所百年老校也必將乘勢而起,煥發生機,于奮進中爭先,于發展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