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經歷過高考“戰役”,如釋重負的彭健(化名)把自己多年來的課本整理了一遍。沒有要做的作業,沒有該復習的功課,他坐在書桌前頭腦一片空白。班上的同學都打算聚餐放松,還有人計劃去旅游,但他一時還轉不過彎來,他感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些什么。這幾年緊張且有規律的學習生活成了一種慣性,考完反而失去了方向。
高考后.到底什么樣的心態是積極而健康的?什么樣的“方向”更有意義?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彭健是很多高三畢業生的縮影。高考結束,讓學生們瞬間脫離原有的“心流”體驗,同時缺乏長遠的生涯規劃,因此大量學生會陷入這種無所適從、惶惶度日的狀態。
那么,什么是心流體驗呢?對某件事情達到“忘我”的狀態時,就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心流”狀態。大部分學子在高三的最后一段時間都是在類似心流的狀態下不斷前進。處于這種狀態中的學生,有相對清晰的目標,投入到當下的學習生活中,并能不斷體驗到成長和進步,這種成長和進步又進一步推動學生加投入到學習中去,以此產生良性的循環。這種良性循環有以下幾個特征:內在驅動、目標清晰或相對清晰、投入、行動以及積極反饋。而高考結束后,部分學生直接喪失目標,更別說內在驅力和投入、行動了。這就會陷入停滯。停滯本身并不是壞事,停滯讓我們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身的發展,未來以及人生意義。但陷入停滯情況嚴重的,會因為體驗不到價值感和意義感,影響到大學的學習生活。
支招
采取以下三步可以幫助我們脫離已有的停滯,重新進入新的“心流”狀態中。
第一,一個能激發自我興趣的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發展的內在動力。結合自身的體驗和經驗,進行一定的自我探索,確定一件或幾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廚藝、收納等.也可以是今后的學業規劃,比如大學的某個課程。
第二,設置一個專注時間,并給自己提出適當挑戰。在確定事情后,給自己設定和營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和時間段,并保證每次投入都帶著小目標。
第三,及時給予自己階段獎勵。在自己達到小目標時需要及時給予自己階段性的獎勵,可以是外在的物質,也可以是內在成長和自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