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佳偉
美國的理查德.賽勒曾經對人的選擇和快感的關系做過一系列研究。結論是,如果一個人可自由選擇的選項在一定范圍內,人們的幸福感會隨著選項的增加而增加,而當選項達到一定數量時,人們的快感會出現下降,而且速度很快。
人選擇的目的是從選項中挑出最優結果。假如選項只有2個,人們的比較次數就是1次;如果選項是3個,比較次數就上升到3次;如果選項是4個,人們就要比較6次……面對海量的比較,人們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逃避,另一些入會選擇堅持比下去,他們就是選擇困難癥患者。
選擇困難癥的痛苦除了上邊所說的“選擇疲憊”,還有“機會成本吝惜”。因為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在某一領域所面臨的選擇并不是那么規則。這里所說的“規則”的意思是,選項a好于選項b,選項b又好于選項c,那么比較a和c是非常容易的事。而實際上,選項之間互有長短,人們做選擇時通常會出現a好于b,b好于c,但c又和a難以取舍的情況。在這種必須對選項取舍的情況下,人們腦中會出現一種機會成本疊加的幻覺。機會成本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在諸多選項中選擇了a,那么他的機會成本就是除了a以外的那個次優選項。而選擇困難癥患者在復雜的選項挑選中,由于選項之間互有長短,會把選擇a的機會成本誤認為是其他選項的疊加,也就是b+c+d+e……這樣的機會成本當然要大于a對選擇者的效用。所以,在這種選擇中,挑選任何一項,選擇困難癥患者都會出現非常不滿意的心理。
對此,專家給出了心理層面的建議:1.弄清你最重要的目標是什么,次要的東西可以忽略;2生命長著呢,不要想著一次解決所有的事,想開點;3學會借助前人的經驗和規則;4.即使選錯了又怎么樣?不要給自己的選擇加太多心理壓力;5最重要的是,別忘了,所有選擇是為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