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琨 趙曉峰 聶 蕊 張 慧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天津 300130)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要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態,廣泛開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教學,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混合式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作為建筑學專業的重要理論課程,“中國建筑史”應圍繞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
Outcomes-Based Education(簡稱OBE)被稱為成果導向教育、結果導向教育、需求導向教育等,它的提出源于對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后應獲得怎樣的能力的討論。
OBE 理念由美國教育家Spady 于1981 年率先提出后,迅速得到廣泛的認同。OBE 理念強調以下4 個問題:(1)想讓學生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目的)?(2)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原因)?(3)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途徑)?(4)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效果驗證)?該教育理念注重對預期學習效果的把控,以教學設計為導向,從結果入手進行反向教學過程設計,打破了傳統教育設計的思路,形成了新時期新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清晰脈絡。
目前很多院校開設的建筑史課程已經形成一個課程群,各院校的課程設置有所差異,總體來說都包括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以及相關延伸課程(如古建筑測繪、文物保護、建筑遺產保護設計等)。理論部分的內容以中、外建筑史為主,教學形式包括常規授課及專題講座;實踐部分的內容包括測繪和設計兩類。課程設置由淺入深,先理論后實踐,并且越來越注重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的培養。
中國建筑史作為建筑史課程群的理論課程,是建筑學專業重要的學科基礎課,一般開設在中低年級。我校建筑學專業的中國建筑史課程安排在二年級下學期,以《中國建筑史》(潘谷西主編)為主要參考教材,共48 學時,講授八個教學模塊。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課下拓展學習為輔(拓展資源包括慕課、文獻、視頻等)。由于“中國建筑史”課程教學以理論授課為主,課程信息量大,案例多,很難將所有知識點展開并深入講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傳統建筑發展演變的特點及成就、把握課程知識框架,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
將OBE 理念引入到“中國建筑史”課程中,在實例講解部分加入以學生為主的情景化教學環節,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習過程從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獲取,讓學習效果從表面了解轉變為內化吸收。
3.1.1 對OBE 理念強調的四個問題的思考
(1)想讓學生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目的)?
掌握中國傳統建筑發展演變的特點及成就;掌握各教學模塊的典型實例,了解建筑的發生、發展與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因素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2)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原因)?
吸取中國傳統建筑中所蘊藏的各族勞動人民及建筑匠師們的智慧經驗,提高學生的建筑修養和建筑設計思維能力,為學習專業課和進行建筑設計創作活動奠定基礎。
(3)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途徑)?
“作業環節”和“教學環節”緊密結合,由學生成為該教學環節的主體,在課下由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把握作業的選題、進度、深度。
通過作業環節推動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查閱資料)、梳理(理清知識脈絡)、內化(知識的消化吸收),以及知識的傳遞(由完成作業的小組用年輕一代的語言及表達形式將知識分享給其他同學,有利于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并加深理解)。
(4)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效果驗證)?
在作業完成過程中,了解同學們從哪些方面進行了知識的補充、梳理、架構;
在情景化教學環節(即作業展現)中,通過同學們對古建筑的情景創設及呈現,能夠反映出同學們對知識的梳理情況,以及理解掌握的程度。
3.1.2 情景化教學環節設計
(1)作業安排。根據“中國建筑史”各個教學模塊所對應的學時,安排各模塊進行情景呈現的小組數量,由同學們自由結組,并在給定的范圍內選擇比較感興趣的古建筑實例,完成情景呈現作業。
(2)作業要求。基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及歷史背景,圍繞所選實例,查閱資料,確定題目,進行情景創設并呈現(建議以具體事件為依托,沿時間軸展開)。
表現形式不限,可以借助圖片、模型、道具、視頻……在課堂上進行呈現。
(3)作業的完成。同學們課下查閱資料、編寫劇本、設定角色、準備道具、編輯視頻、排練討論……課上進行情景呈現(形式有情景劇、相聲等等)。
(4)作業評價。在小組作業完成后,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簡要點評,同學們在課下利用學習平臺對小組進行評分(綜合考慮資料收集、情景創設及呈現表達)。
(1)資料查閱及梳理能力。雖然課堂上的情景呈現只有幾分鐘,但涉及的知識量很多,有教材上的,也有延伸的,這么多知識濃縮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光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歷史背景、歷史事件、民俗文化、古建筑知識……),還需要進行知識的梳理,才能形成情景呈現的劇本。
(2)團隊協作能力。由于任務量大,小組同學需要分工協作,有的負責查閱資料、編寫劇本,有的負責服裝道具、模型制作,有的負責視頻剪輯、情景演出等等。同學們在準備的過程中,積極討論,互助協作,有了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才會有課堂上5-8 分鐘的精彩呈現。
從調查問卷中統計得出,有約79%的同學認為情景呈現作業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自己的學習主動性,約21%的同學認為作業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自己的學習主動性(見圖1)。有約58%的同學對這項作業很感興趣,約42%的同學興趣一般(見圖2)。

圖1 調查問卷統計:情景呈現作業是否調動了你的學習主動性?

圖2 調查問卷統計:你對這項作業是否有興趣?
綜合來看,這項作業的設置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學生們的反饋來看,大家通過該教學模式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拓展了知識面,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自己知識體系的梳理(見圖3)。

圖3 調查問卷統計:通過這項作業,你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多選題)
學生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挺有意思的,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作業有點多。(2)希望作業能夠保留下來,作業形式能更豐富些。(3)可以有更充分的準備時間,借用更大的場地表演給更多的人看。(3)希望表演的同學把涉及的知識點說明一下。(4)完成的很開心,也真的挺累的。(5)希望老師多一些點評,指出不足。
基于OBE理念下的情景化教學模式可以為建筑史課程營造更為活躍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今后的情景呈現環節中,還有以下幾方面需要繼續改進、完善:(1)選題范圍進一步縮小。選題較大容易導致“面面俱到”,夠生動,但不夠深入。(2)情景呈現的形式可以進一步多樣化。可以結合古建模型制作、手繪分鏡等進行情景創設。(3)作業點評。在小組作業完成后,及時給予較為全面的點評及討論,讓同學們在課堂上有更多思維碰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