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燕,畢冬琴
(南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廣大教師不得不告別傳統教學課堂,以網絡在線教學為主要的方式。這一方面給師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高等教育開放式教育教學改革潮流按下了加速鍵。本文結合“物理化學”課程以往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以及在疫情時期的相應改革,提供給大家一個“完全線上”的遠程混合式教學實踐案例。打造“互聯網+”思維,拓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重塑課堂教學形態,為信息化背景下的線上教學提供一定參考。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指出要發展"互聯網+教育",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轉段升級[1]。線上教學教師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構建的線上網絡教學平臺[2]。學生可利用線上網絡平臺(慕課,MOOC)中的視頻、微課、動畫、教學PPT、案例、試題等課程資源完成自主學習和參與討論。隨著疫情的爆發,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就很難實施,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線上課程建設。而且《物理化學》作為化學化工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抽象、學時緊張。在缺乏混合式教學的經驗的情況下,把課堂教學完全搬到直播課中,師生硬件條件和網絡擁堵等不確定因素會影響教學效果。這就需要設計和實施更有效的完全線上教學模式,整合課程資源,改革評價體系。
混合式遠程教學不能再像傳統線上教學一樣,教師進行PPT的講授,學生學習視頻,課后布置作業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方式對理論性強的《物理化學》來說,難以實現深入的互動,體現不出課程教學的核心。本課程在校內一直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對本學期開展線上授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和經驗支撐。屏幕錄制加講授的微課視頻是在短時間較容易完且又可視性強的線上資源。其他必備資源也能進行分章節逐步完成,如課件、微課、在線習題。自建的影音、新聞、演示實驗、科技文獻等是有效的補充。收集來自學生的學習筆記、電子化優秀作業、報告和講演就完備了。直播課是教學手段的補充,不應處于主導地位,針對課后互動不能解決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全部課程內容。在選擇資源上,學習素材要貼近專業知識,而且要避免來源不同的視頻資源之間存在內容觀點方面的沖突。例如,在選擇慕課資源時選用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南京大學在中國大學MOOC的《物理化學》[3]。教研小組深入研究,整合繁雜的課程資源,以合理的方式利用到課程中,突出學生地位及課程重點。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移動學習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利用移動學習平臺,提高師生的交流互動,追蹤課堂效果,實現多維度評價等,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本學期《物理化學》課程中開展了如下探索與實踐。
疫情防控期間,教研組成員就積極投入各大平臺的在線培訓學習,嘗試多種教學軟件,最終確定了“一主三輔”在線教學模式,即以愛課程(或超星)平臺的《物理化學》精品 MOOC為核心,通過“慕課堂(或學習通)智慧教學工具+釘釘培訓學習群+騰訊會議直播”三種輔助手段開展線上教學互動。首先,建立課程釘釘群,發布課程平臺如何使用等信息;在先導課時進行班內分組、公布學習任務和進度。其次,線上環節主要是直播課,視頻見面課,小組匯報和教師督學。線下環節包括學生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超星爾雅、智慧樹網等網絡教學平臺,以及我校自建課程平臺自學,完成在線習題,查閱資料準備微論文和小報告。
1)公布必學內容與選學內容,學生觀看課件、慕課及微課視頻,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選擇性學習;教師監督學習進度和知識點把握情況。
2)在騰訊課堂等移動平臺討論區,討論、解答疑問。教師引導性地設定題目,推動學生對重難點的思考及深度學習,保證了線上教學質量。
3)在線習題與單元測試包含合理分布的客觀題與主觀題。平臺批改,即時出結果并設置為提交作業之后可看他人的作答。
4)利用釘釘視頻會議開展報告或分組討論。教師設計不同深度和層次的題目,分時段參加不同小組的討論。報告表達個人見解講述角度多樣,每小組推選代表輪流發言,積累優秀展示報告資源,供學習交流。
慕課教學視頻“碎片化”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專注在知識點的學習,但不利于形成系統的學科思維架構。因此,在學生獨自完成線上學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討論,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層次,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領悟物理化學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線上教學來說非常重要[3]。見面課形式由內容決定,由傳統課堂向分組討論和學術報告逐步轉變。如圖1,隨著內容由易到難,學生支配權向教師主導地位轉移。疫情時期的見面課也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方式,不應是灌輸式教學,用將傳統“見面課”轉化為線上,以更深層次的課堂提升和內容擴展為目的。

圖1 “物理化學”課程遠程混合式教學三種模式
5)課后進行網上輔導和答疑,協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形成有效的網絡學習方法。利用碎片時間一對一或一對多進行溝通,既保證了問題的時效性,又加強對學生自覺性和有效性的實時監督。我們嘗試采用的“平臺導學 → MOOC自學 → 在線評測 → 及時反饋 → 小組討論”的遠程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針對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學習《物理化學》課程的“分子運動論”章節時,讓學生思考:什么是氣溶膠?基于氣溶膠特性,結合氣體分子動力學理論,如何分析病毒形成氣溶膠的特性、呼吸傳播的途徑與距離?利用所學知識理解為什么防護新型冠狀病毒有效方法是戴口罩,避免近距離接觸?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依據分子運動論來分析速度分布,預測新冠病毒的飛行距離;2)如果有運動初速度數據,如何估算新冠病毒分子的飛行距離?3)溫度對新冠病毒飛行有無影響?強調對于像新型冠狀病毒這些未知的事物,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它的過程必須有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的原理。適時的進行科學觀教育。
課程評價體系是課程建設的教學出口關,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對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引導和反撥作用[4]。以往采用的終結性考核形式,“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70%”。這種標準化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忽視了形成性評價,缺乏動態的交流和反饋。尤其是對于遠程在線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準確地進行檢測。改革為:多元微考核60%+期末考試40%。“微考核”由5個方面構成:課后作業15%+隨堂考勤與練習10%+見面課15%+微論文10%+課堂演說10%。教師結合作業情況,一學期對每位學生一對一地進行面試交流2-3次,準確區分個體差異。見面課上的隨機提問以及解題的機會也計入成績,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同步進行。學生自選題目進行“微論文”寫作和課堂演說,讓學生開展微型講座,主題可以涉及學科前沿或應用,也可以是一個本課程的教學知識點。以見面課為基礎讓學生小組互評,教師帶領大家共同討論、總結重要的化學知識點。注重科研啟蒙,培養創新意識,鍛煉查閱文獻及寫作能力。
疫情防控期間,經實踐探索初步證明“完全線上”的混合式教學是切實可行的。目前,師生們掌握了多平臺和智慧教學工具的使用,熟悉了在線教學的特點和資源的建設,加深了遠程教與學的應用,這些將為傳統課堂教學改革提供良好機遇。以此為契機,運用"信息+"對課堂進行延伸,使用多渠道混合式學習方式有效輔助教與學,將促進高校教學變革。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建立多維度的學習空間,通過共同努力一定可從教育系統層面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