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妲妲 梁棟 朱曉紅 張燕 董曉鋒 王全楚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病,其病理基礎為肝細胞變性壞死、結締組織增生[1]。肝硬化發展到晚期常出現繼發性感染。感染病因與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治療不當等因素密切相關[2]。感染菌種包括革蘭陰性、陽性菌及真菌。其中真菌感染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較高,且因無明顯癥狀,真菌菌株易被漏檢,導致病情加重[3]。有研究顯示肝硬化患者真菌感染中白色假絲酵母菌檢出率較高[4]。推測白色假絲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中更易生長繁殖。本研究通過檢測肝硬化患者糞便中病原菌數量,分析白色假絲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中定植水平及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
選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3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年齡20~65歲;②符合《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免疫系統功能障礙疾病;②嚴重心、腎疾病;③近1個月內無抗生素服用史。另選擇同期來院體檢健康者103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3~58歲,平均(41.73±2.16)歲,男54例,女49例。對照組年齡21~53歲,平均(40.35±2.03)歲,男66例,女37例。兩組年齡、性別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內容充分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
觀察組入院后采集患者糞便、痰液標本,由我院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醫師進行直接涂片、接種,再經細菌培養箱(上海一恒,型號:LRH-70)培養18~24 h。對照組健康者于體檢當日采集糞便、痰液標本,細菌培養方法同觀察組。實驗室使用培養基為沙保羅培養基(青海海博生物,貨號:HB6237),接種方法采用4區劃線法。培養出細菌后先進行分離純化,得到單個菌落后使用真菌顯色平板(上海遠慕生物科技公司,貨號:YM-K3035)判斷真菌類型。痰液標本采集時注意無菌操作,取痰量約2 mL,無痰者預先通過霧化吸入氯化鈉溶液再取痰。所有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
以沙保羅培養基顯示白色、干燥、光滑、中等大小菌落或菌落巨大附有絨毛狀菌絲,且涂片革蘭染色后顯微鏡(德國徠卡,型號:DM500)下觀察到真菌孢子為真菌。真菌顯色后呈翠綠色菌落為白色假絲酵母,灰藍色菌落為熱帶念珠菌,紫紅色為光滑念珠菌,粉紅色為克柔假絲酵母菌,其他色或白色菌落為其他真菌[6]。
①兩組糞便中各類型真菌定植水平;②兩組痰液中各類型真菌定植水平;③觀察組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于所有標本檢查完成后,分別統計不同影響因素的觀察組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檢出數量。臨床常見肝硬化危險因素有:性別、血清白蛋白>25 g/L及≤25 g/L、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及B、C級、消化道是否出血、住院天數≥14 d及<14 d、是否有飲酒史[7]等。
通過SPSS 2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41.67%(25/60)明顯高于對照組13.33%(2/15)(P<0.05);觀察組真菌中熱帶念珠菌占比38.33%(23/60)高于對照組13.33%(2/15)(P<0.05);觀察組真菌中光滑念珠菌與克柔假絲酵母菌占比10.00%(6/60)、6.67%(4/60)與對照組20.00%(3/15)、6.67%(1/15)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其他真菌占比3.33%(2/60)低于對照組46.67%(7/15)(P<0.05);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58.25%(60/103)明顯高于本組光滑念珠菌10.00%(6/60)、克柔假絲酵母菌6.67%(4/60)及其他真菌3.33%(2/60)(P<0.05);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58.25%(60/103)與本組熱帶念珠菌38.33%(23/60)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糞便中各類型真菌定植水平比較(株)
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39.24%(31/79)高于對照組31.03%(9/29)(P<0.05);觀察組真菌中光滑念珠菌占比15.19%(12/79)、熱帶念珠菌占比29.11%(23/79)、克柔假絲酵母菌占比10.13%(8/79)、其他真菌占比6.33%(5/79)分別與對照組10.35%(3/29)、20.69%(6/29)、17.24%(5/29)、20.69%(6/29)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39.24%(31/79)高于本組光滑念珠菌15.19%(12/79)、克柔假絲酵母菌10.13%(8/79)及其他真菌6.33%(5/79)(P<0.05);觀察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39.24%(31/79)與本組熱帶念珠菌占比29.11%(23/79)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液中各類型真菌定植水平比較(株)
對可能影響真菌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血清白蛋白≤25 g/L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率52.27%(23/44),高于血清白蛋白>25 g/L患者感染率10.17%(6/59);肝功能分級B、C級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率52.24%(35/67),肝功能A級患者感染率19.44%(7/36);住院天數≥14 d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率41.89%(31/74),<14 d感染率患者20.69%(6/29)。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住院天數≥14 d、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或C級及血清白蛋白≤25 g/L是觀察組患者感染白色假絲酵母菌的高度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患者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病理狀態下真菌微生態平衡發生紊亂,表現為局部菌群快速生長繁殖,引起全身性真菌感染疾病[8]。真菌感染屬肝硬化患者并發癥之一[9]。由于消化道與肝臟在功能與解剖位置上相關,當肝臟病變時,肝臟清除真菌毒素作用減弱,導致胃腸道內真菌菌群微生態失衡[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糞便中白色假絲酵母菌與熱帶念珠菌分布較多,分別占41.67%、38.33%,且觀察組糞便中白色假絲酵母菌41.67%明顯高于本組其他菌。對照組白色假絲酵母菌分布比例為13.33%,明顯較低。表明肝硬化患者糞便中白色假絲酵母菌較其他真菌而言定植水平較高,健康者糞便中確實可存在白色假絲酵母菌,但定植水平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硬化患者肝臟功能受損,腸道真菌菌群失調,導致白色假絲酵母菌大量生長繁殖,表現為糞便微生物檢查白色假絲酵母菌陽性檢出率增加[11]。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痰液檢出的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與熱帶念珠菌分布較多,分別占39.24%、29.11%,且白色假絲酵母菌分布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真菌,同時對照組痰液中白色假絲酵母菌31.03%分布較少。表明肝硬化患者呼吸道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定植水平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肝硬化患者機體內環境更適合白色假絲酵母菌生長繁殖,在相同營養條件下,白色假絲酵母菌競爭能力更強。本研究發現,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住院天數≥14 d、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或C級及血清白蛋白≤25 g/L均是觀察組肝硬化患者感染白色假絲酵母菌的高危因素。可能是由于住院時間越長,患者受院內感染因素影響越嚴重,且嚴重肝功能受損及低白蛋白血癥患者免疫功能持續低下[12]。
綜上所述,機體正常狀態下消化道及呼吸道內均可存在白色假絲酵母菌定植。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白色假絲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及呼吸道內均有感染現象,且在消化道、呼吸道中定植水平較高,是真菌感染發生時的主要病原菌。肝硬化患者感染白色假絲酵母菌的高危因素為住院天數≥14 d、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或C級及血清白蛋白≤25 g/L。臨床治療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肝硬化患者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給予針對性抗菌藥物。對治療過程中已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應及時給予預防性措施,防止感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