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底蘊是人本精神,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而情感是連接事物關系的主要橋梁,在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形成與流傳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從古代哲學藝術、文論藝術、戲曲文學、社會文學、體驗文學五個方面,闡述了“情”在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的原創意義。
關鍵詞:情;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人文底蘊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22-01
一、“情”是中國古代哲學藝術的源起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陰陽互蕩”,而“情”在我國的陰陽之說中被定義為陰氣,《說文》中提到:“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將情提升到了生命本源的高度上米。古代哲學家非常熱衷于追求社會現象的本真,在追求本真的過程中將情感價值通過文字記錄下來,記錄時以藝術性創作為標準和出發點,從而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文化構建的基礎。
我國古代先哲孔子在推行其主張的立世之道時,也是以“情”為源,堅持從人的本心、本質出發,米限制人的欲望和行為。《論語·憲問》中提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其中的“恥”指的是人在交往或行事中所產生的羞恥感,古人在這里將人的羞恥感作為人的本真表現,表達了對他人美好態度渴望的本真之欲,從而構建起了人們白省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此可見古代哲學的興起源于古人的情感思維,其作為思維的主體,向感性對象灌輸著自己的意識形態,從而逐步構建起了古代哲學框架。
二、“情”是古代文論的中心思想
文論是文學創作行為的理論形態,現代文論中受科學技術進步和文化思潮的開放,具有高度的自由主義精神,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而古代文論是在文化藝術興起的初期形成的,古人沒有史學家的言辭參考,也沒有國家文化文明的積累,完全依照本心記載自己的言論,具有極高的原創價值,在古代文明不斷發展進程中,情”逐漸成為了古代文論的中心思想。
“情”從古人的思維形態、構建文論的形式、角度等方面,米凸顯古代文論的藝術價值。古代文人擅于利用類比思維米進行情感的寄托與描述,在我國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他們總是將一些無法精準描述的情感意識、人物品格等通過具象的事物進行比喻表達,從而直觀的建立起“情”與“物”之間的聯系,當世人研究文論作品時,則會喚起其既定認知和現實體驗的統一性。比如在《竹石》中,鄭板橋對竹子的描寫,正是將人的品格比喻成了竹石精神,達到了借物詠人的作用,從而進一步體現了對自身剛正不阿,錚錚鐵骨的決心傳達給世人,引起世人的共勉①。
三、抒發情意是古代抒情文學藝術形成的來源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君王的權利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國共構現象極深,這使得古代文人大多為政客出身,其在官場上所體驗到的成功、失意、家國情懷等,促使他們所創作出文學作品多為抒發其強烈的情感。這一文化創作的背景,使得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史上的抒情藝術得以優先孕育而成,其中戲曲話本是較早成熟的抒情文學產物,因此“情”也被現代學者稱為“創生藝術的母體”,這也是我國古代藝術與西方藝術存在差別的根本原因。比如《詩經·氓》中每一句中都蘊含著女子在愛情世界中不同時期的情感,青梅竹馬兩情相許到兩兩相忘,把一個棄婦的悲憤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為后世傳唱,此中的“情”是古代抒情文學藝術形成的來源。
四、“情”是古代文學藝術反映人倫政治的工具
我國古代文學中所體現的治國理念,一般與民俗民風的描述記錄密切結合,每一個時期的民風體現,都昭示著當時的政治特點和發展形勢,為后世對古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考究的途徑。每一個時期的文人所表達情感,在文風、體裁、格式等都具有時代發展的共識,這是人文世界中的“情”與文學藝術之間一致性的聯系,是文人對現實生活的藝術表達。《淮南子·繆稱訓》中提到:“情系于中,行形于殊”講述了從漢代石渠閣奏議延續到白虎觀奏議所揭示的應對情意有所約束克制的理念,則體現了當時國家等級制度產生的根本。
五、真實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文學藝術中的人文底蘊
古代先哲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為人與世間事物之間的相處行為提出了約束條件,在意識約束下人們產生的服從、對抗等體驗會加深人們對“天人合一”的不同理解,使得人的情感世界不斷發生改變,形成個體的差異性。古代文人將現實體驗中的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情”與既定的情感思維有較大的區別,從而促使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得到了多元化的發展②。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遵循著“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而此種價值觀是建立于我國古代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人的情感體會與情感變化之上的,“情”是古代文學藝術的本質,也是古代文人開展創作的主要來源。古代文人基于情感體驗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識,并將此種意識通過文學藝術傳達出來,引起當世人的情感共鳴,引領后世價值觀念的發展,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得以流傳的載體。
注釋:
①張丑平,古代文學中“阻隔情感”的類型與審美藝術特征[J].大眾文藝,2020(05):21-22.
②李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價值[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1):30-33.
作者簡介:邵美玲(1977-),女,江蘇通州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