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中國傳統翻譯理論與古典文藝美學之間的關系開展深入的探索,加強重視力度,探索傳統翻譯中蘊含的文藝美學理論思想與原則,借鑒其文藝關學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從佛經翻譯理論入手,深入開展分析,探索信雅達理論概念,梳理神似與化境內容,探索傳統翻譯理論與古典文藝關學之間的關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古典文藝關學;佛經;信雅達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23-01
一、引言
現代語言學與翻譯的結合促使其翻譯方法得到創新,改變了傳統的發展理念與思想,將古典文藝美學理論作為現階段翻譯行為的具體工具,實現由合而分,形成獨立的學科,滿足實際的需求。中國傳統翻譯具有較強的特色性,可以歸屬為傳統譯論范疇,促使其呈現出合理的延續性與邏輯性,突破傳統的界限。
二、佛經翻譯理論概述
在我國的古代中,佛經翻譯白始至終呈現出明顯的分裂趨勢,其“質派”與“文派”的爭端始終存在,并在發展與實踐中成為現階段的意譯與直譯的爭斗。實際上,佛經翻譯在發展中的譯文理論主要從文學視角進行,這與我國古代的美學、文學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性,甚至佛經自身在古代中也可以看作為美學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佛經的概念就是從文學與美學的概念中引出,如我國古代的譯文《法句經序》就借助了孔子、老子的文學、美學觀進行全面的闡述,可以明確的表達這一觀點,其中“仆初嫌其辭不雅,維祗日:“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勿失厥義,是則為善。”……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等均體現出該觀點。通過深入的分析發現,其存在的信與美、雅與達、言與意等均為其觀點的體現,促使其形成完整的美學觀與文藝觀。深入分析佛經的中心翻譯問題,主要為文質問題,探索經意與文辭的關系,在圍繞其內容分析時盡可能選擇文辭,保證其雅,同時呈現出良好的文學色彩。例如,東晉的高僧道安主張“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時改倒句,余盡實錄也”觀點,在該觀點中明確提出現階段的譯文的完整性,不能呈現顛倒句子順序情況,并形成“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原則,從該方面可以看出現階段的整體性與翻譯性,從文藝美學的角度開展翻譯①。
三、“信雅達”理論概述
“信雅達”理論實際上是嚴復產生的理論,如其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明確提出信雅達的概念,將其作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凡此經營,皆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從上文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信雅達的概念理論,保證其思想。相對來說,信雅達是現階段我國文論與譯論的遺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分析,其理論明確的借鑒了佛經翻譯,在佛經中可以找到其概念。
魯迅先生也就對其概念進行闡述,其觀點為信雅達實際上為漢唐時期的歷史縮圖,提出信雅達理論可以說是現階段佛經的縮圖,也是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翻譯理論的全面結合,如《天演論·譯例言》中詳細的描述其內容:《易》日:“修辭立誠”。子日:“辭達而已”。針對現階段的概念來說,信雅達可以看作為一種翻譯實踐,在發展中將文論與美學相結合,形成全新的思想,展現出獨特的觀念。由此可以分析信雅達理論可以精準的概括翻譯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標準,呈現出明顯的藝術特征②。
四、神似與化境理論分析
上世紀六十年代,神似理論逐漸在我國傳播,對當時的文學翻譯產生明顯的影響,而實際上神似的理論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時期,在最初始的先秦與兩漢時代的爭論觀點。
如《管子》的“精氣”說可以說是形神論的雛形,并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創新,形成其完整的概念。上世紀的中頁時期,化境理論逐漸發展,成為文學翻譯的高標準.其可以歸屬為道家的范疇中,如金圣嘆在研究過程中將現階段的文學造詣開展詳細的劃分,形成多個境界,其中就包含化境,順其自然,形成全新的觀點。同時該思想與老子的悟道思想相契合,形成相同的境界思想,強調禪學與美學的結合③。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譯論與美學形成融合,對于譯論米說從美學中吸取思想,并積極借鑒先進的方法,探索文藝美學中蘊含的形式與內容,明確的重質感,強調其悟性,因此應加強對傳統美學的重視力度,深入探索與轉化,明確其存在的問題,完善現階段的境界思想,扎根于傳統的文化翻譯,實現全面的發展,積極發展現代翻譯美學論。
注釋:
①楊丹,從中國傳統譯論史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5):361+363.
②黨爭勝,對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16-21.
③楊雯昕.“中庸”對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的影響——以“信達雅”為例[J].西部皮革,2018(24):295-296.
作者簡介:李朦(1987-).女,河南新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