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昕
摘要:20世紀誕生的福柯。知識考古”理論,為學者們在歷史、哲學、藝術方面上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與許多有意義的見解。服裝,是人類文化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從服裝的差異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本文便從知識考古角度出發,研究“服裝”,同時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中西方服裝發展內核,這對于引領本土文化自覺,重建我國在世界文化圈中的話語權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知識考古學;服裝;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60-03
一、前言
“知識考古”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打破歷史學那種傳統的、有連貫的、有頭有尾的時間線性論述,引入考古學的視角,以考古學的方法梳理人類知識的歷史,將時間性的歷史學變成空間化的。就我自己米說,就是去挖掘那些不熟悉的事物米解讀看起米生活里理所當然的事物,去補充自己的知識,更好的理解這個我們熟悉的事物。
服裝,在我們的生活中再常見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熟悉,它能很好的反應出入類文化卻時常容易被人忘記。我們或許很難對于服裝給出一個完整的、官方的定義,我們如何去認識中西方服裝呢?在提到中國的服裝時,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旗袍、漢服等傳統代表,而聯想到西方的服裝卻是沒有固定的,不僅包括了古希臘時期的傳統衣袍“疊裳”(Chiton),16世紀后流行的拜占庭風衣衫,還有當前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服裝等,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服裝代表,米體現每個時代的文化與追求。造成其中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中國人對于服裝的認識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且中國人非常喜歡稱自己為“華夏兒女”,其中“華夏”二字也與服裝關系匪淺。唐朝知名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一書中寫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包含高雅的意思;而中國人的服裝、飾品很美,因此將其稱之為“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華山夏水意思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意為“服飾之美、禮儀之大”。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還尚未形成的時候,中國服裝文化就已經誕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一語表明,黃帝創制衣裳,并且這衣裳并不是任意隨性就制造出來的的物品,它取自卦象,背后意義十分豐富。當時的人們在經歷生活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經驗、看法,比如自已的審美觀、價值觀,都在這誕生的服裝之中可以看出。同時這衣裳還包含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蘊含著華夏先民對自然、對社會秩序的理解,①這也為后來中國代表性服裝:漢服的形成,而奠定了一些基礎。
我國傳統的服裝——漢服,自古便己產生,并一直傳承發展至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一元性,源遠流長并頗受人們喜愛。漢服又稱華服、漢衣冠、漢裝,其定型、完整形成于周朝。漢服的整體版型都十分寬大松弛,其實并不只是漢服,在古代,除非是那些有特別需要而制的衣服,否則其他的服裝是絕不會讓衣物束縛、緊繃在身體上的,追求的是自然地遮蓋人體。盡管這種含蓄的、不裸露的形制,無法展現人的形體曲線美,但是漢服的美是在精神層面上的,不通過服裝外部造型直接表現,把對這種深層次之美的追求精妙的表現在服裝圖案或佩飾等方面。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占據了思想統治地位,而在儒家思想中,“禮”學又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服裝作為文化形式、社會風尚的重要表現,自然會與禮制文化離不開干系。儒家利用“德”、“禮”的要求米規范服裝文化,根據禮制的規定,制定了清晰明確的服裝禮儀規章,人們必須穿與其級別、地位相符的服裝,使用與其等級相配的飾品。服裝在這時被賦予了一種階級差異思想,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同時引導人們將自我的個性融入到一個整齊的社會規范里,服裝的穩定、統一形制也符合當時封建統治者“大一統”的統治需求。
同時服裝也影響了人們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精神層面的內容,而且這種影響十分深遠,延續至今。儒家的審美追求是“文”與“質相統一,所謂“文”指服飾的美,而“質”指的是一個人的資質美。儒家思想認為,人們服裝的外在表現美和一個人的內在品質的氣韻美要相一致。②強調人們要做到內外兼顧,重視對于道德修養品質的培養。而服裝的寬松,也被看作是能夠讓人們精神上放松,從衣裝而起,人們能夠身心自由、無拘無束,一種休閑愜意、輕松自在的灑脫感油然而生,這樣的服裝形制正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影響了后來的中華服裝審美:以和諧、大氣為主,追求穩重之感。
漢服形制形成后,這以后的歷朝歷代服裝制度都是在這種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盡管后來在服裝的一些裝飾、使用材料上有所改變,紡織、蠟染等制作技術上也在進步,但基本型制與內核是沒有變化的。
三、西方人對于服裝的認識及發展
西方的服裝文化是以地中海文明為基礎,在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基礎上,以基督教思想為核心,因此服裝形制、風格、內涵等多方面部與中國有著巨大的差異。其中,與中國服裝形制的最大不同是,大多時候西方的服裝強調突出人的形體美,認為能夠體現人體的線條、性感的特點的服裝才是最美的。
早在遠古舊石器時期,從“威倫多夫的維納斯”就可以看出,西方遠古先民心里的女神形象的顯著特點是碩大的胸部與臀部,夸張突出的人體曲線,十分性感,并且從此形成了崇拜人體的傳統觀念。
到了后來,發展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人們對于服裝的要求也都是能突出自己的人體美,線條感。古希臘時期,人們就能很好的掌握人體形態了,那時候制作的人體雕塑造型都是比較理想化,線條十分優美,也體現了先前提到的西方人對于人體的崇拜、喜愛觀念的傳承。
那時主要是披裹式的非成型類服裝,被人稱之為“一塊布的藝術”。通過披掛或是纏繞一塊布在人身上,自然和諧地與人體相結合,形成一些自然的褶皺,走起路來迎風擺動,自由而不受拘束的同時還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我們通過這種優美自然的服裝風格不難看出,古希臘人遵從自己的本心,在服裝上保留著最質樸的審美,閃爍著一種人文主義精神。
同樣是舒適自由、不受拘束的服裝,那么其與古代中國的服裝有何不同呢?古希臘時期,人們有著一種不羈的自我意識,說到底就是理性思想,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將人們這份理性喚醒,而畢達哥拉斯學派又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學派里有許多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們用數字去探索世界,尋找到了一個美的比例,將這種“黃金比例”推廣到各個方面,成為一種審美準則。對于古希臘服裝而言,利用“黃金比例”理論就體現在其高腰設計上:對人體進行合理劃分,突出人體美感。在公元前450年的時候,古希臘服裝還是比較低的,但是在經過300年左右的發展,黃金分割法的推廣,人們服裝的腰線由腰臀處上移至乳房下,視覺上有極大的拉長了人體的效果。③
從古希臘服裝中我們不僅可以看見其中突出的人文精神,還能從這些高度的和諧之美中看出古希臘人的理性精神。這些精神對于后世西方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對文藝復興等一系列思想運動都有著精神指導作用。
到了16世紀,西方人對于服裝的要求已不僅僅是突出人體形體的原本之美了,又開始出現了夸張變形的服裝,比如,一些宮廷貴婦穿著的上緊下括的分體衣物:“緊身胸衣”和“撐箍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服裝。這些服裝通過人為的夸張,能夠著重表現出人體的線條,表現出女性身體的曼妙,突出著裝者的個人風格、自己的特點。同時這種夸張的裙式為了使穿著者服裝不會變形,因此造型體積都會較大,體現了西方人對于空間探求、擴張的理念,包含著一種“自我風格”。其實說到底,這種夸張的服裝風格的產生就是和這種自我核心觀念是分不開的,西方人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萬物的中心。這樣就影響了穿服裝的目的就是表現自己,具有一定功利性,也就決定了西方的服裝風格是外露型的。
從西方的服裝發展史中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無論是過去宮廷服裝還是我們現代所看到的服裝,都以充分表現人體美為最高目的,如何更好的表現人體的線條、形體美,是西方服裝發展的大方向與永遠的追求目標。
四、中西方服裝差異的原因分析
服裝的發展不僅與紡織技術和縫紉裁剪等工藝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聯系,同時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時代、空間背景,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思想觀、價值觀、審美觀等。以上種種方面影響了中西方服裝的變化與發展,包括其中服裝細節裝飾、基礎造型、使用功能或是深層寓意等。舉例來講,文化就像土壤或者說是樹根,服裝是在其基礎上生長的結果,是其分支。中西方服裝風格、形式等多方面差異顯著,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產生又與地理環境等因素有關。中華文化屬于種農耕文明,在這片土壤肥沃的大陸上進行田園生活,刀耕火種,這樣的生活方式充滿著溫情與和諧,教會了人們懂得去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所以在中國人心中,美是一種和諧的、中和的、舒適的感受,對服裝的美的感受亦是如此。而且由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并沒有什么較大的沖突矛盾、國家發生巨大的改變,而是按照一種線性的時間順序發展下米,服裝的形制因此也沒有發生什么巨大的改變,都是與前朝的服裝一脈相承,不斷改善、細微調整。
西方文化的起源屬于海洋文化,那里的地理條件不比大陸,沒有得天獨厚的土壤用于農耕勞作,只能依靠海洋,海洋既是人們生存下去的依賴,又會給人們帶來一些災難。所以人們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人們心中認為需要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這影響了西方人對于空間探索、自我擴張意識的形成,成就了西方人的“自我風格”,也就慢慢發展出了相應風格的服裝。
也是由于海洋這樣的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西方人對于征服感情有獨鐘,崇尚一種沖突之美。沖突是一種崇高的美感,具有磅礴的力量,和中國崇尚的優美不同,這種崇高的沖突感會帶來壓迫感,其誕生可因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在中世紀時期,拜占庭風格的服裝極力隱藏起人們的形體,隱匿人體美。而到了后來的文藝復興時期,在服裝上又流行起來用緊繃的上衣勾勒人體曲線,用人為的、夸張的裙撐夸張的表現、突出人體美。這是對中世紀進行的一場強烈批判與反駁,也是西方服裝文化上的沖突。④
五、現代中西方服裝文化的融合
西方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常積極吸收中國風元素加入在自己的服裝里。在歐洲十八世紀興起的一種洛可可風格,其中就十分崇尚中國文明,模仿中國藝術風格。在服裝領域,中國風主要表現于紡織品紋樣、服裝款式和色彩。⑤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大量入侵,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劇烈的沖擊,影響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服裝方面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女子穿起了褲裝,而且旗袍這種能勾勒出人體曲線形制的服裝開始流行起來。
從歷史宏觀上來看,旗袍是民國20年代后當時女子最流行、最普遍的服裝,雖然認為其形成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旗袍是在受到西方文明沖擊后所改變、大規模流行起來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剛結束了兩干多年的封建社會形制,開始廣泛接受較先進的西方文化,這是一個新舊文化交融、東西文化碰撞的關鍵時刻,后米旗袍在1929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其政治地位也可見一斑。流行旗袍的形式雖然出現的時間不久,但是快速發展,至今也才不過短短的百年時間就能廣泛為時人所接受,這短暫卻輝煌的發展歷程,令人驚嘆,同時我們可從旗袍的發展看出中西方服裝文化的交匯成果。
近代旗袍的改進與流行是有很多種因素影響的,在上世紀20年代后,一些先進的的知識分子為了探求中國自強之路而去海外求學,受到了很大的西方思維的影響,但是由于骨子里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因此形成了一些人中西思維交融、以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中國文化的現象。在服裝上的體現就是,男人的中山裝,女人的獨特的旗袍。
其實旗袍的流行與發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女性主義設計的發展。自古以米,中國封建社會中都存在一種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社會地位比較低,大概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種傳統的觀念在西方社會逐漸被打破,女性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近代一部分先進的中國女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女權主義思想的影響,她們在服裝上一改傳統的封建保守的形態,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部分因素,重在突出個性,表現自我。她們妝容精致,發型時髦,身穿著西方所推崇的、能體現人體美的民國旗袍,又散發著本身的東方溫婉、知性閨秀的氣質,有一種端莊、優雅的東方情調,兼具中西方韻味,將古典與時代相結合。這對中西方女性服裝的交融、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很好的體現了中西方服裝文化結合的結果。⑥
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設計師關注起了中國的傳統服裝,并在作品中加入“中國風”,但是究竟何為中國風服裝呢?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要是真的去講這個中國風的概念,怕是要講上半天。也正是因為中國文化這樣的深厚,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那些充滿了水墨、龍風等元素的服裝就是中國風了。但是這些元素不過是中國風、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就像是一個人的皮囊,是肉眼直觀呈現的東西。雖說中國風服裝的完成也離不開這些元素的作用,但是更應該注意到的是其深層的骨脈、靈魂,服裝中也要能體現出和諧穩重的中國氣質、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精神等。
如國際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在其服裝設計作品中借鑒了中國傳服裝統形制的絲綢長褲,并以傳統馬褂為原型,制成新型的白色馬甲。作品將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設計時采用的整體的形制、面料以及精良的剪裁制作手法源于西方,而一些突出的元素、蘇繡與琺瑯彩等設計亮點、服裝氣質都是中國的味道。服裝的設計也并沒有盲目放大中國文化因素,更多的是體現了中國道家傳統“陰陽”精神,在此基礎上,創造性的打破了男裝與女裝之間陽剛與陰柔的界限,清風峭骨,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的一些西方服裝設計師非常喜歡“炒”中國文化,從中國限定款到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設計作品中的廣泛應用,都能看出中國文化是越來越世界化的趨勢,這也引起不少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有些不良的品牌設計者,正是瞄準了中國人這份自豪感,其推出的一些設計作品看似是對中國文化的尊敬與喜愛,但是實際上只是把其當作一個噱頭,這些品牌根本上還是為了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導致了一些中國風設計作品內涵、底蘊十分膚淺。因此,如果要吸取中國文化元素米做出優秀的設計作品,絕不是對傳統中國服裝中的元素簡單復制、粘貼,或是粗糙的文化元素堆砌,而是要了解到其中精髓,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中國風”,而不應該照貓畫虎。就像某品牌秀場上,設計者把龍紋、肚兜生搬硬套在男模特身上,這也既不符合中國文化內蘊,也不符合大眾審美,為了中國風而中國風,甚是滑稽。同時,如果外國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個淺層的階段,而中國消費者卻愿意為其設計作品買單,那么這也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心、市場上缺乏好的民族產品的側面體現,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要講民族自信,還需要中國設計師的努力,但是對于現在中國服裝設計師而言,情況更是嚴峻。中國的服裝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巨大,現在大眾穿的基本都是西化服裝,如牛仔褲、衛衣等,都屬于西現代化服裝形制,穿傳統漢服、旗袍等服裝的人很少。這樣就容易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本來就己處于被動地位,若是國內的服裝設計還是跟在國外的流行后面,亦步亦趨,那么就永遠都是被動的。我們應有這樣的觀念,當下設計師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部分優秀文化的同時,也應重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要將其放在那里等待西方設計師們來挖掘,開創一條既“與國際接軌”又獨具中國特色的新的中國服裝發展道路。⑦
六、結語
縱觀中西服裝的一路發展,二者雖然因為經濟、地理位置等條件而產生了不同文化,存在種種差異,但是在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不斷交流碰撞,服裝方面也會因此而相互融進,從而得以興盛不衰、延續不止的發展,中西服裝文化互相吸取優秀的精華、共同進步,這是必然的趨勢。
注釋:
①劉靜軒,論黃帝垂衣裳是中國服裝設計之濫觴[J].美與時代(上),2016(03):85-87.
②駱順華,服裝造型風格與中西方文化根源的關系[J].服飾導刊,2012,1(02):45-47.
③高靜,淺談古希臘文明與古希臘服飾[J].大眾文藝,2017 (01):134-135.
④蹇宜珊,淺談中西服裝文化的審美差異[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1):312-314.
⑤伍曦,中國風在現代西方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與啟示[J].山東紡織經濟,2010(11):74-75+78.
⑥許曉萌,中西時尚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
⑦石海清,中西近現代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