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煒 劉奇



摘要:文章通過對作品《NoaNoa》的深入剖析,梳理與研究傳統音樂融合電子音樂。這部《NoaNoa》從創作層面來說,作曲家凱佳·薩麗亞霍對傳統作曲的嚴謹及其大膽的嘗試用新手段進行創作讓其具有較高研究的價值。薩利亞霍的電子音樂給人以奇幻、縹緲之感,她用自己的個性寫作手法精確的傳達著對音樂的追尋。從對《NoaNoa》這首作品的分析中,讓學者創作混合型電子音樂有了很好的借鑒,同時整理分析完也可以更好吸取其創作技巧、思路的精髓。
關鍵詞:NoaNoa;混合類電子音樂;凱佳·薩利亞霍(Kaija Saariaho)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80-02
一、前言
凱佳·薩利亞霍1952年出生在芬蘭,她從小接受芬蘭文化的熏陶,使得她有著豐厚的成長土壤。芬蘭專業音樂開始丁19世紀后半葉,在沙俄統治后期和獨立后陸續成立了幾所音樂學院,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1882年成立的西貝柳斯音樂學院。薩利亞霍在少年時期進入西貝柳斯音樂學院①學習作曲,后又進入德國繼續學習作曲技術理論。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剛好是電子音樂的興起階段,電子音樂在法國流行起來,薩利亞霍便前往法國學習計算機作曲,她首先將磁帶音樂融入她的作品中,接著她致力丁研究現場音樂技術。她擅長于運用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手法相融合,使得作曲家的音樂語言擁有獨特個性,成為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有機結合的典范。
《NoaNoa》創作丁1992年,是為長笛而作的混合型電子音樂作品。作曲家的初次靈感來自丁自己的芭蕾音樂Maa,她想對長笛進行創作,用夸張的手法進行素材開發,并且疊加使用。長笛是薩利亞霍所喜愛創作的樂器之一,她認為長笛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可塑性,包括其音響效果、吹奏技法等充滿著神秘感,《NoaNoa》這部作品也是她使用突破性的方式米對長笛進行創作,且與真實人聲的融合。這首作品的題材靈感米源來自保羅·高更②的一幅木刻作品,同時它也指的是保羅·高更同名的旅行日記,其中作品里的人聲選段,是米自這本書。作曲家與高更產生了不謀而合的情感,她對丁“自然”有獨到的見解,她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與人生的真諦化融匯在了音樂色彩中,將具體的作品幻化成抽象的自然。
二、《NoaNoa》的音樂結構
(一)曲式結構、節奏、音色
《NoaNoa》是為長笛獨奏而作的一首電子音樂作品,其段落由A、B、C、D、E、F、G共7段構成。整首曲子拍號多變,節奏靈活轉變,不同節奏型與吹奏技法巧妙融合,突破常規作曲方式,多用長音及其倚音米突出悠遠的風格。
A段開頭,采用三十二分音符的短促感與長時值音延綿感營造開頭神秘氛圍(譜例1),第2小節滑音由強到弱,張弛有度,為第3小節瞬間低八度的弱奏做了較好鋪墊,好似刻畫聲音由近到遠,又由遠方沉落大地。
B段(譜例2)中運用A段動機進行發展,節奏更加急促,顫音運用更加密集,甚至采用更復雜節奏型,自由中又不缺章法。大量十六分音符組成的3連音,是由半音分解和弦進行,與震音的渾厚感相互對比,大膽的節奏型與音符進行突出作曲家鮮明個人主義風格。在力度標記中,運用強弱密集的處理方法,使得情緒的表達精確到分秒。本段中音響效果極具特色處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后采用大跳進進行長笛高音的顫音,給人以聽覺上的沖擊,給人以打破白由,沖破枷鎖之感。
C段素材來源丁A、B段。D段的進入使片狀與塊狀織體形成了更加強烈而又清晰的對比,(譜例3)連續的6連音與7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不斷推進,使得長笛音響達到最高音的撕扯感,后隨即進入到5個小節的連續震音,使得音樂達到高潮,令人振奮。
C段中(譜例4),出現了模糊效果的音高(Prerecordedfilters)預置的濾波聲音,它與真實樂器長笛的聲音有著較大的區別,片狀的音響效果持續出現,這給本段加入了不一樣的元素,電子音樂聲音采樣的原聲樂器為長笛采樣,通過作曲家技術手段的應用,對音塊進行拉仲、變形米保持具有片狀織體的同時也具有和聲化的音樂特性。此段音響不同于上段中急促,緊張感,而是做了稍緩和處理,表情符號由強變弱,層層遞進,緩緩發展,音區也順勢由高到底。
E段是大量長音吹奏,少了緊張感,多了悠長空靈之感。此片段是節奏較為復雜的人聲運用和真實器樂結合的創作模式,圖中人聲便是第二個聲部,扮演第二個樂器角色的作用和效果,和第一個聲部長笛形成互補的關系。這兩個聲部同時采用急速的節奏型和密集的織體形式。構成了這部分戲劇性的對話效果,緊湊而急促的節奏又深深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如同一件樂器。這部分利用人聲點狀的瞬息變化聲音特色,和富有張弛可塑性強的長笛效果相融合,給人又復雜和簡潔的感受。作曲家在盡可能采用簡單的材料中構建人聲與真實器樂互補式結合,薩利亞霍利用這樣的組合方式形成了此作品的特點之一,是傳統器樂寫作的擴展和變化形式。
《NoaNoa》的創作手法最大特征是利用主題動機的不斷重復進行貫穿。這部電子音樂作品大部分運用電子音樂技術手段對聲音的處理和混響效果的疊加使用,通過混響的效果,使得原聲樂器有一定的空靈感和拓寬聲音長度寬度的效果。在現場演奏中,樂器被加以混響效果器,可以拉伸原始聲音,在下一個樂句演奏的同時,上一句的聲音依舊持續,形成了強烈的復調感旋律線條。
三、《NoaNoa》中效果器與人聲的運用
(一)演奏時設備要求
這部作品是為長笛而作的電子音樂作品,在演奏時,使用了各類效果器來呈現。表演中需要對長笛使用1-2支話筒進行拾音,2個混音器與兩個高質量擴音器的使用。聲音處理效果器為型號Lexicon LXP-15或Lexicon PCM80,Max觸發則是通過MIDI鍵盤的踏板。數字混響設備采用的是Yamaha SPXlOOO、Lexicon PCM80TC或Electronics SOOO. Lexicon LXP-15的效果器變化,采用預先錄制的音頻材料,而控制觸發Max的踏板則在譜中用序號1-63號標記,需要有人在演奏時控制好音樂之間的平衡效果。
(二)人聲的運用
長笛演奏時,采用了與人聲的配合,也有特定的人聲聲部。曲譜中標明了發音的法語對照表,人聲聲部并不是按照旋律演唱,而是只有節奏型的變化和表演者即興的情緒表達。曲譜中歌詞米白丁保羅·高更的同名旅行日記中,高更在1861年至1993年訪問塔希提島所記錄。歌詞大意是感嘆自然的芬芳,玫瑰的芬芳,各種花的芬芳夾雜在空氣中-NOA NOA的意思就是芬芳了,作曲家靈感來自于高更的書,汲取了書中自然的元素,字間流露著作曲家對自由的渴望,希望脫離現實生活的文明,希望追尋原始的生活。
人聲與長笛交替演奏,節奏型也來自于長笛聲部,如7連音結合打舌的唱法與長笛的長音配合,繁簡有章法,長笛聲部與人聲聲部錯落有致,上下呼應,形成極好的音響效果。
四、《NoaNoa》的創作背景
薩麗亞霍熱愛創作長笛作品,她曾在德國時結交了米自于美國的長笛演奏家卡米拉。卡米拉與薩利亞霍一拍即合,都熱愛對新音樂的探尋,他們不斷摸索著各類樂器表達的無限可能,大膽嘗試用夸張手段進行描繪。早年間由一群青年作曲家組成的樂團名為“豎起耳朵樂團”③,其主要目的是可以廣泛的推廣和宣傳當代技術手段創作的新音樂,這個樂團還單獨成立了研究小組,研究小組定期會舉行音樂會和音樂論壇會議等,因而聚焦了非常多的優秀年輕作曲家們。而薩利亞霍在一段時期內為樂團盡心盡力,成員的構成已經不單單吸引著優秀的青年作曲家,逐漸還吸引著許多演奏表演家、音樂家和各個藝術門類的愛好者們。芬蘭的作曲家們還擁有獨特的民族主義主義情懷,他們一次次創造出現代的聲音,但不迷失于民族元素,因此芬蘭音樂的大環境不僅僅創造一批優秀的音樂家,更加能對當今人們創作借鑒。
注釋:
①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建成于1882年,是芬蘭最大的音樂學院,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的音樂學學院之一.
②保羅·高(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③豎起耳朵樂團:豎起耳朵團體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開始開拓性創作。其中現代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有薩麗亞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