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皮影戲作為信陽羅山縣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羅山皮影的歷史非常久遠,自明代發展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沉淀,羅山皮影也越來越成熟,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羅山皮影文化也急需用一種新的創新形式呈現,以達到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關鍵詞:皮影戲;造型;視覺識別系統;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01-03
一、前言
皮影藝術在我國的歷史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明代就已經開始出現,而皮影戲是我國走出國門最早的戲劇藝術,由于皮影戲演繹方式的特殊性,甚至許多國外學者都公認,中國皮影戲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者。各個地區的皮影藝術都承載著當地的地方傳統和民俗文化,皮影戲與當地的民間信仰、故事傳說等都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區域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藝術形態,皮影戲直接反映了民眾的精神和思想追求,更寄托了當地民眾對平安福社的祈盼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信陽羅山皮影的相關概述
信陽羅山皮影在200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皮影戲作為信陽羅山縣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羅山皮影的歷史非常久遠,自明代發展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沉淀,羅山皮影也越來越成熟,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羅山皮影文化也急需用一種新的創新形式呈現,以達到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一)羅山皮影的制作
信陽羅山皮影的制作非常繁瑣,共需要七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傳承的手工匠人們一絲不茍的潛心制作才能完成。制作羅山皮影的材料是牛皮或驢皮,選用皮子厚薄均勻的材料。
第一道工序是制皮,把選好的皮子放在純堿溶液里進行浸泡,使皮子充分接觸純堿溶液,浸泡兩、三天時間,期間進行翻動,皮子泡好之后撈出控干水分,用刮刀刮凈,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皮子刮薄,泡亮為止。刮好的皮子放在木架撐子上陰干,皮料陰干后,按照皮影所繪制的人物大小進行裁切。然后再次精心選擇皮料,用錘面光滑的鐵錘,在十分平光的鐵砧上精心錘鍛,錘到皮料光平透明為止。
第二道工序是畫稿,皮影制作過程中的畫稿也被稱為“樣譜”,羅山皮影傳承的老藝人都珍藏有師傅或師祖傳承的影人黑白稿,先將裁切好的皮料放在黑白稿上,后用毛筆描下來。描稿時需一絲不茍、分毫不差。
第三道工序是過稿,用鋼針把畫好的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描繪在皮面上的過程被稱為過稿,這個過程需要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對手工藝人來說也是極其考驗功力的一個步驟。接著需要用溫水打濕毛巾,把裁好的皮料浸潤,使皮料變柔軟又有韌性,為接下來的鏤刻做準備。
第四道工序為鏤刻,需要根據皮影人物臉譜、發式、服飾下刀運力,或棱角分明,或圓潤飄逸,粗重纖細得當。鏤刻成功后,將半成品碼好放平,上壓重物使其成型待用。
第五道工序是上色,皮影鏤刻成功后,一般皮影手工藝人會在皮板質地還疏松時進行上色。羅山皮影通常用五種顏色,即稀綠、丙紅、膚青、藤黃和焦黑。上色時,會按祖傳技法依次著色并富,但是受皮影戲屏幕的影響,襯景造型只能是平面的二維空間。
道具種類龐雜,有各種室內陳設、車馬船轎、生活用品、各式兵器等,造型更為講究,雕刻細膩真實。
三、皮影造型與視覺識別系統的相關研究
目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繼續傳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把皮影藝術運用于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中,能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
視覺識別是運用一系列平面化視覺語言,把企業的一切可視事物,進行統一的視覺識別表現,并進行標準化、專有化設計,主要包括:企業名稱、企業標志、企業標準字體、企業標準色彩、企業輔助(核心)圖形、標語和口號、吉祥物、組合應用等。
應用系統包括:企業內部的包裝設計,例如各種包裝紙、包裝標簽、包裝紙盒、包裝塑料袋等;辦公室用品設計,例如名片、信封、信紙、文件夾、資料袋、徽章、便簽、企業證件、筆記本、辦公用筆等。
視覺識別系統中涉及到造型的最主要的就是標志設計,在標志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造型加以運用,并不是直接地生搬硬套,應該根據不同的設計思路和理念對皮影造型加以解構重組,并進行藝術提煉,把現代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的皮影造型相結合,不僅能起到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還能使現代設計注入新鮮血液。
設計嫁接就是設計師根據皮影造型的原始形態,加入設計師的獨特創意和自己的設計思路與設計理念,同時進行大膽想象,對原始紋樣進行解構、重組,使最后的設計作品具有感官上的可視性,這樣既具有中國古老文化韻味又充滿時代感和現代氣息。
把皮影造型運用于視覺識別系統,可以有以下幾種創新方式:
(一)圖案的創新運用
羅山皮影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個種類,它的造型有著獨特的內涵與形式,造型的夸張狀態也并非隨心所欲,來源于中國上千年古老的文化沉淀而形成的獨特審美概念。皮影造型上把各種裝飾紋樣重新排列組合,形成皮影圖案的獨特美感,可以把這些圖案原型作為創作視覺識別系統的載體加以運用,形成新的設計語言。或者把皮影圖案紋樣變形簡化,形成抽象的幾何體形式,把復雜紋樣簡化的概念也符合現代快節奏的審美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皮影造型中的某一個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表現出一種符合現代審美的具有時代特征的設計。
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福娃設計,就運用了皮影元素,設計出一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皮影形象福娃。
(二)色彩的創新運用
顏色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們對視覺最直觀的影響和感受,其視覺識別度超過了造型。色的賦予是指顏色被認為代表了一定民族性的含義。
羅山皮影藝術常用的顏色有五種:黑、紅、黃、藍、綠。搭配不同的顏色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常見的羅山皮影用色較為純正,色彩對比鮮明,色調也趨于濃厚,把這種用色方式運用于視覺識別系統,再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把皮影傳統的配色加以調整,做出相應的改善,走出既定的五彩模式,也能帶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也可以使作品凸顯現代氣息又不缺乏中國傳統的審美趣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在現代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中借鑒中國傳統皮影紋樣的色彩構成,這種借鑒不僅僅是指構成原理和方法的借鑒,更是中國傳統皮影藝術理念的借鑒。通過對中國傳統皮影藝術理念的借鑒,可以用顏色喚起人們的色彩感知和色彩心情,引出人們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了解,從而起到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做設計時,可以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造型、色彩都可以古為今用,形成我國獨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陳彥卿.多元形式與創新——民間傳統手工藝中的平面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2]朱和平.中國工藝美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黃燕.中國皮影制作技法集錦[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13.
[4]于丹.皮影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5]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賈楠.皮影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06(01).
作者簡介:郝倩倩(1987-),女,河南信陽人,信陽學院,助教,碩士,藝術與設計專業,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