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霞
摘要:京劇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重任。作為京劇當中旦行之首,青衣的藝術成就巨大,因此有“大青衣”的美名。青衣的唱腔優美動人,表演風格端莊穩重,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現京劇當中女性人物之美,因此受到了國民的喜愛。本文主要從京劇青衣的藝術成就入手,分析青衣的表演方法和演唱技巧,以期為京劇青衣青年一代學習者學習提供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京劇;青衣;表演方法;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821.2;J61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18-02
一、前言
相比于其他曲藝表演形式,京劇的綜合型相對較強,對于唱功、音樂、身段、化妝以及表演等方面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而京劇演員一般通過唱念做打這四種方式來演繹戲曲當中的人物,表現其故事情節。京劇是由生、旦、凈、丑四個行當,青衣屬于旦角,演繹的角色基本上是正面的女性角色,因此要求演員有著深厚的唱功和穩健的舞臺表現力,在旦行甚至是整個京劇里面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京劇青衣的概述
(一)京劇青衣的由來
青衣又稱‘正旦”在我國傳統戲曲表演當中,青衣多為戲曲角色中的正面的中青年女性。在京劇當中,正旦的別名就叫做青衣。青衣名稱的由來是根據青衣演員所穿衣服顏色而命名的,由于青衣演繹的角色多為端莊賢淑的傳統女性,因此少有色彩艷麗的褶子,角色多穿青色摺子,因此稱之為青衣②。青衣由于其表演的特殊性,因此對演員的唱功要求非常高,而青衣在京劇當中也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京劇青衣的藝術成就
就京劇藝術成就而言,在京劇發展過程中,融合時代需求以及名家創新,我國京劇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青衣作為京劇旦行之首,同樣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就近現代我國京劇經典劇目而言,青衣一般都占據著主角的位置。例如《貴妃醉酒》這出經典劇目,楊貴妃是絕對主角,又比如京劇《穆桂英掛帥》這出戲,主角是穆桂英。我國很多京劇表演名家都出身于旦行,且大多數是青衣出身,為我國京劇青衣表演藝術的快速發展做出過巨大的創新與貢獻。例如表演《六月雪》的時小福,中國“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合力為京劇表演創造新的高潮。每一個京劇流派都為我國民族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梅蘭芳創造出“梅派”表演藝術,并使其成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不但在我國,在世界上也有著非常高的表演藝術成就,而其代表作《貴妃醉酒》等經典曲目更是流傳至今,名震海內外。
三、京劇青衣的表演方法論述
如上所述,青衣在京劇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其演繹對象特殊,因此青衣在表演時多要求演員穩重大方、端莊秀美。而表演的原則一般是以唱為主,將唱、念、做、表這幾點融合在一起。具體而言,青衣演員在實際演出當中,一般都以演唱為主,動作較為輕柔優雅,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由于青衣比較重視唱功,因此在傳統觀念當中有“一響遮百丑”的說法,但這越來越不適用于當下京劇青衣的表演,因此必須改變這種觀念,不但要重唱腔,同時也要重視青衣演員的舞臺表現力,讓演員能夠靈活的運用京劇的各類表演技巧⑧。
其次,青衣演員在進行表演時,不必拘泥于某種表演方式或某一派系,而是應當兼容并蓄、融會貫通,以更為豐富多遠的表演藝術風格和形式來表現人物,突出人物身上的特點,從而提高舞臺表現力。
第三,京劇得以流傳和發展,尤其是青衣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位大師的創新和對表演人物的精準把握,所以青衣演員更需要更為專注的追求藝術創作,提高自身對于角色的理解,從而創造一個全新的角色,使之藝術化。
第四,傳統青衣表演形式與現代青衣表演形式并不對立,二者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但也存在很大差別,青年演員必須要對二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找到其區別和共通之處,拓寬京劇青衣表演的深度與廣度,為演員提高表演水平奠定基礎④。
四、京劇青衣的演唱技巧論述
京劇青衣的表演過程中,不但需要溫潤、嬌柔的聲音,同時也需要明亮、寬厚的聲音,對于唱腔的要求很高,同時演唱技巧也十分講究。所以作為京劇青衣演員而言,其日常訓練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其演唱技巧的訓練,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注重吊嗓訓練
對于京劇演員而言,吊嗓是最為基本和最為重要的訓練之一。吊嗓并非簡單的調門與嗓音練習,吊嗓在練習時,不但能夠擴大演員的音量,提高演員演唱的音質,同時對其吐字清晰與否、圓潤與否甚至是歸韻和噴口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另外,對于專業青衣演員而言,日常吊嗓時,對于字音四聲陰陽、五音四呼等方面亦有非常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演出當中,青衣一般采用假嗓的演唱技巧,發音相比于正常嗓音而言要更高也更細,因此需要每日配合胡琴伴奏來進行反復訓練⑤。
對于青衣演員來說,吊嗓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首先,不間斷的大聲聯唱能夠幫助演員嗓音更加洪亮和圓潤,丹田之氣更加充盈,最主要的是口齒發音更加準確而有力,從而達到符合舞臺需求的目標;其次,吊嗓在不斷練習過程中能夠幫助演唱者熟悉音樂或伴奏,從而理清伴奏和唱腔之間的關系,理解戲曲唱詞中要傳達的情感,最終融入到整個表演當中,形成獨特的風格。
(二)加強四五功法訓練
一名出色的青衣演員日常必需做好“四功五法”的訓練,所謂“四功五法”說白了就是“唱、念、做、打”以及“口、手、眼、身、步”的訓練,只有將四五功法基本功夯實,才能夠為觀眾奉獻出精彩的表演,所以對于青衣而言,例如水袖和云手必須做到精準而熟練,只有精準掌握了四五功法才能夠在實際的表演當中轉換自如,為曲目和劇情的表現增色。
另外,青衣需要掌握不同的口型在發音時候有哪些變落七與不同,然后選擇最合適的口型與發音位置,將字清晰的送入觀眾耳中,做到“字正腔圓”的要求、京劇青衣在實際演唱當中需要把握腔隨字走的法則,將每一個字的音唱準、唱正。而青衣演員在舞臺表演時,念白需要有聲調和節奏,同時還要配合旋律與語氣,突出其音樂性,唱念結合。
最后,對于青衣演員而言,演唱哪一個流派并不是靠自身喜好決定的,而是需要結合自身嗓音條件來進行選擇和匹配的,只有選擇與自身嗓音條件匹配度高的流派,才能夠更好的演繹和表達曲目,例如某青衣演員的嗓音特質適合梅派,《貴妃醉酒》演繹的行云流水,半箱、個頭以及各方面條件都符合,如果強行改唱《六月雪》、《杜十娘》等其他流派的經典曲目,那么不但演員自身表演受限,同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差強人意,這一點是需要青衣演員特別注意的⑥。
五、結語
綜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京劇絕對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戲曲界前輩的智慧與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因此京劇既復雜又精致,涵蓋面廣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而青衣作為正旦,在京劇藝術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青衣表演不但要求演員具備深厚的演唱功底,同時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舞臺表現力。
那么,作為京劇青衣的學習者和繼承者,需要充分了解其表演方法的基礎之上,對青衣的演唱技巧進行透徹的研究,提高青衣的舞臺表現力和感染力,向觀眾展現國粹的魅力。
注釋:
①祝婕.關于京劇行當中青衣角色的探析[J].戲劇之家,2018(12):27-28.
②楊婧.淺談京劇表演中青衣角色的塑造[J].藝術評鑒,2018(04):137-138.
③王艷玲.青衣表演形式與演唱技巧[J].戲劇之家,2017(09):44.
④邢秀廷.分析青衣表演藝術及其演唱技巧[J].戲劇之家,2015(23):46.
⑤張偉欣.京劇青衣表演方法與演唱技巧[J].大眾文藝,2014(21):190.
⑥劉孟琳.論京劇青衣表演形式與演唱技巧[J].戲劇之家,20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