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仁
摘要:戲曲音樂本身便是一種含有特殊性的音樂類型,而在實際展開戲曲表演活動時也有著更為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夠進一步烘托戲曲表演的氛圍,并且將戲曲表演中各人物之間的情感、行為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本文針對戲曲音樂的構成展開分析,并且深入探究戲曲音樂在戲曲表現方面的功能,以期能夠通過戲曲音樂為戲曲的發展帶來更多有效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戲曲音樂;戲曲表現;功能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153-01
一、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三種戲劇藝術之一,中國的戲曲有著非常寶貴的價值和流傳意義,其中所蘊含著的深厚寓意也吸引到了更多的戲劇文化愛好者,而在戲曲研究當中,戲曲音樂也成了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對丁戲曲的整體表現效果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更是其他表現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對于戲曲音樂在戲曲表現方面的功能一定要保持清晰的了解。
二、戲曲音樂的構成
1.聲樂。在以往人們的美學認知當中,相比丁器樂人們更加傾向于人聲,人聲仿佛也更具渲染力,能夠更加輕松的促使戲曲觀眾產生共鳴。在聲樂部分當中演員將自己對角色的解讀深入的滲透到唱腔當中,從而將飽滿的情感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對此產生極強的共鳴。聲樂總體分為念白和唱腔兩個部分,其中以唱腔為主。唱腔是指人聲演唱的環節,具體又分為抒情、敘事和戲劇等三個類型,通過巧妙的融匯到一起便構成了我國戲曲變化多端的戲劇性。而在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求唱腔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也逐步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演唱技巧,能夠促使戲曲表演者在演唱時更加清晰的表達出戲曲人物的情感,并且以情感打動觀眾。
2.器樂。器樂從根本上可以拆分為打擊樂和弦樂兩個類型,這也便是戲曲中常常稱為的“武場”和“文場”,在戲曲表現當中器樂多運用與開場、過長和伴奏,結合丁戲劇演員的表演米做出烘托、導入的效果,從而促使舞臺效果能夠更加優質。在此過程中,文場則主要便是演唱伴奏和演奏曲牌;武場則是打出鑼鼓點,從而引導戲劇演員的各類表演手段能夠做到精準、有序,以便丁更加合理地控制好整場戲劇的表演節奏。主要用丁器樂的演奏器極具多樣化,其中歌仔戲的大廣弦、高甲戲的南噯以及南音的南琵琶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而也由丁這類器具的音樂和演奏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在演奏的過程中也便形成了各地區、各劇種的不同風格,也可以此米辨別劇種和聲腔。
三、戲曲音樂在戲曲表現中的功能
1.敘事功能。在戲曲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戲曲音樂都作為輔助戲曲的有效工具所存在,能夠通過運用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段更加清晰的展現出戲曲人物的形象,將人物之間的聯系清晰的呈現出來,并且推動整個戲曲表演的發展。而在此過程中,便著重突出了戲曲音樂的敘事功能,通過運用極具敘事性的唱腔音調和聲樂唱腔緊密的結合到一起,從而獲得更為理想的表演效果。從唱腔的角度上來講,經常會采用一些類似T半說半唱的方式來刻畫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用陳述性的戲曲音樂演唱方式米代入戲曲的故事情節。例如:在歌仔戲《邵江海》中筆者擔任主胡兼大廣弦在該劇中所有獨奏部分。在第六場邵江海(劇中一號人物)心愛的歌仔不能唱生計無著落時又逢愛徒春花被日本兵強暴時用大廣弦獨奏(無伴奏)用大廣弦特有的演奏法大廣弦打指米模仿人的哭泣聲還有傳統技法壓揉來體現邵江海心中憤怒,悲痛,萬般無奈的心情。帶給觀眾更加切實的感受。而運用器樂曲牌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則能有效的描述出場景、情節的細節之處,并且運用不同種類的器具能夠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場景。在運用戲曲音樂的過程中也要將演唱和動作巧妙的結合到一起,并且通過調節好力度米充分的烘托出故事的情節,以便能夠將故事清晰的呈現到觀眾的眼前,從而達到更加理想的戲曲表演效果。
2.戲劇功能。無論是中國的戲劇還是西方的戲劇都有著極強的戲劇性,而多類戲劇也都能呈現出展示劇情的任務,這便是戲曲音樂當中所承載著的戲劇性。但是和西方戲曲存在著差異的是中國的戲曲當中對丁戲曲音樂的運用并不是全程參與的,而是留有一定的留白處米引導演員進行念白,從而能夠將戲曲音樂和語言更加合理地聯系到一起,帶米更加理想的戲曲表現效果。在戲劇音樂展現出其強大的戲劇功能時能夠展現出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從而能夠運用這些節奏展現給觀眾更深層次的情感元素,將戲曲當中的矛盾沖突充分的體現出米,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傳遞給觀眾,一般類型則包括一些搖板、散板等曲調。
四、結語
總之,在戲曲當中融匯了極強的民族特色,更加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情趣,戲曲音樂更是有著推動戲曲走向、塑造戲曲人物形象的重要輔助作用,戲曲音樂以其諸多種類唱腔能夠使戲曲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充分的凸顯出米,從而使得觀眾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表演者所要呈現出的故事情節。因此,在對中國戲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更要將戲曲音樂作為首要任務展開研究,通過切實的了解其對戲曲表現的功能米促使戲曲表現得到更高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正維.從宋詞傳承看元雜劇音樂——兼述民族音樂發展的“三起三伏”與明代文藝復興[J].中國音樂,2011(01).
[2]樊鳳龍.晉中方言與晉劇韻白及唱腔旋律的關系[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