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美學理論研究對象及其方法的闡述,引發對美學核心“美”的思考,美是人類的本質力量。形而上的美學為設計美學提供基礎平臺,設計美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為設計提供了方法和途徑,設計對其理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設計之美的物象化表現和不同時代下的設計關學均是研究設計美學的一部分。
關鍵詞:美學;美學核心;設計;設計美學
中圖分類號:J5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168-02
一、美學
(一)“形而上”的關學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登的著作《美學》的發表使得美學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美學是西方人文學科其中分支之一,涉及藝術、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對丁討論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時,需要的是詩歌和文學理論。然而當談論關于美和丑的文化和價值的時候,其理論支撐來自美學,美學的意義對于整個社會及個體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
1.美學的研究對象
對一門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是需要建立在其理論基礎上,對美學的學習研究也亦然如此,以認識論為基礎,從判斷力出發,探討“形而上”的美學。審美研究的對象是多元的,其對象是將美作為基礎,米研究美、美感與審美教育之間的關系及規律,隨著美學的不斷充盈,審美的研究對象也會隨之變化。
美是被人感知存在而下的定義,美的事物能引起人獨特的情感反應,美感從本質上是人的精神享受之一,審美主體通過審美經驗獲取美感,分析出審美的性質,歷程及其規律,將審美意識與社會學相結合米研究審美的個性。席勒于的《美育書籍》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審美教育是實現人自由的手段,可將人性更加完美化。將歷史文化長期影響所積累的審美心理運用到人的靈魂塑造中,對人們能認識、感受、欣賞和創造美的意義重大,從而培養人的審美力和創造力,全面提高人的素養。
2.美學的研究方法
當代美學的發展趨向丁多元化,研究美學的方法也是多元的。研究角度的多樣化豐富了美學研究成果,無論是從心理學角度、還是從邏輯學角度研究,最根本研究的方法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實踐出真知,對丁美學的研究要從實踐中出發,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是認知的起點、動力和條件。審美研究要立足丁社會實踐,審美主體要觀察、分析并總結關丁美的經驗從而形成關于美的概念理論,社會實踐可以用來檢驗和完善形成的美學理論,反之美學理論也可米指導社會實踐。
(2)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研究美學不僅要注重審美經驗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還要注重討論審美范疇和理論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以及藝術的發展,審美的范疇及規律歷史性的產生和發展,即使相同的審美范疇和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肯定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在美學研究中將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統一起米,而不是僅僅只從邏輯上研究,就可以避免只談空泛抽象的概念,美學研究的發展道路上離不開邏輯與歷史方法的相統一。
(二)關于關學核心“關”的思考
美是美學的基礎,也是其核心。美既不屬丁物質的自然屬性也不是人主觀意識產物,而是作為一種人本質力量的社會客觀存在,美的客觀性是美的社會性,它與人的物質功利主義和精神功利主義有關。
美是形象的直觀體現,也是人本質力量的存在,物質形態的缺失會導致分不清美與丑的差別。美是目的與規律在感性形式上的對立統一,一般來說,美是附著在具體可感形式上的,因此,有必要以某種物質作為載體,通過認識和改變客觀世界的各種感性形式米展現出入的本質力量,從而作用于主體的審美感官,產生審美情感。審美感受是抽象的,在審美的過程中,審美主體的注意力自始至終集中在審美對象具體可感的形式上,將審美主體的感情、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滲入其中以感受對象之美。關于美的體驗是和審美主體的感知和表象運動相聯系,對于美的認知感受,都是審美主體對客體對象的體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體和客體的“碰撞”都能產生美,這要取決于客體對象是否具有美的價值屬性,以及審美主體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興趣。
二、設計美學
(一)設計與設計關學
在這個經濟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物質需求的滿足促使人們向著更高的精神需求進行探索,創造出新形勢下的審美趨勢,具體表現在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重視,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核心可以說是追求審美,為了實現人們的需求,就必須要通過設計的手段,設計是一門以技術和藝術為基礎的造物活動,各種設計思想技術的應用改變世界物質的舊外觀,為新的視覺形式注入審美性等重要要素。
設計美學是在現代設計理論和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的傳統理論而發展起米的一門新興學科。①設計美學的產生和發展和現代設計發展的步伐趨于同步。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機械化生產方式代替了原先傳統的生產方式,但由丁機械化程度的落后,使得批量生產的產品無法與手工藝產品相媲美,人們對審美的流失感到痛心,在這個背景下,對傳統手工業的追憶與復興愈演愈烈,出現了以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為主倡導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但潮流不可逆轉,快速大量的生產與消費方式以成為主流,同時出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將傳統手工藝中的審美核心與機械化工業生產相結合,創造出符合審美的產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代工業生產的形態不得不融入審美和藝術的需求,發達的工業文明促使了現代設計的產生,現代設計對設計美學理論的形成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設計美學為現代設計審美與技術結合提出了方法和途徑。設計美學非同一般美學的顯著特征,它是把與物質相對應的精神現象設法回到物質上加以審美化表現。②美學的研究是超越物質層面對精神層面合乎審美性的探討,而設計美學不僅涉及到對美的思考還要對設計對象進行合理的解釋,為設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提供理論基礎。
(二)設計之美
說到設計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直觀的就是認同感和贊美感,設計美是人們根據現實需要創造出米的,能讓人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和愉悅。前面說到美是被感知的存在,設計美也是如此。設計美學的核心是設計之美,設計之美對物質形態的變化及其內涵精神的追求,其審美有著游戲的特殊性質,因單純的物質已經不能滿足人精神上美的自由感和終極目標的價值觀,所以將其作為人精神向往的承載體,這樣設計隸屬丁精神范疇的游戲成分便可轉化為某種存在價值在設計中得到滿足。
設計美的構成要素有材料、結構、形式、功能,材料美是設計美的第一要素。⑧質本身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美感,不同的材料會給人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例如木材具有溫暖、自然、感性等特征,金屬則具有冷漠、現代、理性等特征。設計過程中對材料顏色美、肌理美、光澤美、質地美的把握和理解,可以形成不同的設計風格和不同的美感體驗。產品結構是與材料密切相關的,任何結構都是為了支撐產品設計的存在而存在,結構美是具體的、有規律的,對現代設計產品而言,結構就是組成產品的各種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總和。④形式美是指產品外形材料屬性以及其組合規律。⑤不同的物質材料來表示相同的形式會有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形態本身所具備的美與物質相結合形成形式美。功能美是物的結構、材料、技術所表現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功能的統一。⑥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功能性往往是在設計過程中被著重考慮的一點,人們常會用實用性米定義一個產品的好壞,也就是在潛意識中對產品的功能美有所感知。
(三)不同時代下的設計美學
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下其美學思想對美學有著很大的時代性影響,使得各時期的設計作品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
例如,在西方手工藝設計時期,古希臘出現了大量的美學和哲學家。他們關注美的客觀基礎,試圖找到解釋美是什么的規則,西方設計美學的發展及設計理念的提出皆受到了美學理論的影響,古羅馬則在繼承古希臘設計美學之上進一步發展,設計和生產逐漸分離開來,為設計美學的誕生埋下伏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美學思想產生,關于設計的美學理論開始出現;17、18世紀出現了以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為代表的浪漫時期設計風格,由丁過度的裝飾逐漸形成了虛飾主義,并且設計風格開始止步不前;在這之后出現了新古典主義設計美學,以古典美為典范,以自然為原則,表現出對古典文明的追求和向往;當代設計美學維護人類精神生態平衡,作為設計的準則,綠色設計是最基本要求,整個自然生態鏈中融入設計是綠色設計所最求的目標,力圖讓設計在生態環境能夠合理的循環發展,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美學和設計美學既有所相通又有所分別,二者均是歷史的必然產物,都存在關丁對“美”的思考和追求,美學作為對物質及其精神美感探尋的判斷依據,設計美學致力丁對物質造型設計中尋得美感。無論是美學還是設計美學,美作為核心一直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認知和感受事物的基本要求之一。關丁對二者的思考研究僅僅靠一篇論文是沒有辦法面面俱到的,往后還需要更進一步深入的深究。
注釋:
①姚君喜,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特點[J].裝飾,2005(01):57-58.
②邢慶華,設計美學與哲學美學的時空疊置[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5):113-116.
③④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⑤⑥曹陽,藝術美與設計美[J].美與時代,2003(03):40-42.
作者簡介:方麗娟(1995-).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