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超
摘要:隋入唐時期(618-907年),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關鍵詞:唐代服飾;設計;藝術
中圖分類號:J509.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172-01
一、唐代服飾文化
唐代是一個有著豐富物質生活而無甚深刻思想、有著嚴密宗教而無系統哲學的時代。儒、道、釋并行,而佛教尤為盛行。因此,唐朝的政治是在用與無用之間,唐人的內心感慨多。唐代服飾受當代人民生活環境所影響,從容大方、華麗典雅、在悠久的中國古服飾中,堪稱登峰造極,璀璨輝煌。
“唐初受命,車、服皆因隋舊。”隋唐服飾出現了法服和常服并存的特點。這是因為融合了許多文化,便有了極具特點的“雙軌制”的出現,所謂的雙軌制,便是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服飾,在大型的祭祀場合時穿著漢人的傳統服飾,在平時穿著則是胡人的服飾。
談及唐代服飾,必然讓人聯想到仕女裝,唐代女裝富有時代性,它的特征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盛唐時期的婦女常著翻領細袖的上衣,戴卷沿胡帽,明顯受西域服飾文化影響,西域文化傳人中原,波斯、印度等地的服飾成為唐朝婦女模仿的對象。造型雍容華貴,裝飾富麗堂皇,服裝大多用大袖,以表現出溫婉,舒展,給人以飄然若仙之感。其中貴族女性除律令格式規定的禮服外,初唐女子的襦裙多余隋唐相似,上穿小袖襦披帛,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綢帶系扎。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丁頭項,或結丁腦后,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制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后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觀的小花梳飾丁發上。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圓袍翻領后其一是幞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唐時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袍衫是唐代男子的常服,圓領緊袖,受北方游牧民族騎射風俗的影響,文官長遮腳面,武官僅過膝下,袍衫成為唐代社會男子服飾的基本特征。除巾子、袍衫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裥,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后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裥,。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二、唐代服飾文化對中國當代服飾的影響
由于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
我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服飾文化歷史和鮮明特點的多民族國家,有著極具特色的、多元化的傳統服飾文化。正是這種多民族的文化融合與沉淀,讓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這顆明珠耀眼動人。對丁中國服裝設計師來說,中國傳統服裝有許多指的探討、研究的內容。其價值體現在如今的現代服飾的豐富多彩。把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主要體現在文化元素、圖案、面料以及色彩等方面。談及服飾,自然是“唐裝”流傳至今。唐裝是馬褂的改良品。它繼承了馬褂的特點,使馬褂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現有“唐裝”已經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丁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后,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己把裙擺做大了,便丁活動:還有像旗袍,清代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各國知名服裝設計師紛紛以我國唐朝服裝為元素,來展示既傳統又現代的精美服飾,如日本的和服就吸取了我國唐朝服裝元素,唐朝時的絲綢被他們廣泛應用在服裝上,特別是禮服上。
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米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再次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國外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典型樣式、線條、色彩等當作一種符號、語匯,通過非傳統的手法,組合傳統部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從而構成一種古為今用、中西結合的手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美。
唐代傳統服飾圖案可以是以完整的或者概括的自然物質以及人造物質米表現,例如圖騰或色彩等純視覺的東西;也可以是花草魚蟲等實物;還可以是通過想象力創造出來的非現實的抽象形象等。這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迷茫和崇拜心理的寄托,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反映。現在的國際時裝名都巴黎、米蘭、倫敦等都是在其本國獨特的文化、歷史等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其服裝文化基礎,我們在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基礎下,為何不用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語言米表現出自身的優勢呢?
服飾在現在已經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文化價值的載體。在服裝設計中表達當代人的不同審美情趣的同時保留民族精神和美學個性,這不僅僅只是對傳承和普及傳統文化、張揚個性,同時也是不斷的推陳出新,尋求創新。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創建屬于我們國家的歷史遺留的產物與現在科學新技術相結合的新形象。可以更好的發揚與發展我們民族服飾文化,達到有效的民族服飾文化繁榮與振興。
隨著現代服裝文化的發展,世界各個民族服飾文化在深入挖掘自身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注意相互之間不斷地吸取彼此的凈化,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體系。中西服裝文化觀念雖然存在差異,但二者并非格格不入,相反進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鑒能夠增強服裝的生命力和時代感在強調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的同時,也將傳統的圖案造型、色彩、面料與現代時尚潮流相互結合,米詮釋“民族性”的服飾。
三、結語
令我們振奮的是,在當代的國際服裝界正在掀起東方文化熱潮,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再一次受到應有的重視,走向世界的大舞臺。如服裝造型、構成形式、表現手法、裝飾手短等均稱為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其中唐代服飾文化又是非常有特色的東方文明的代表,這是中國服飾設計的優勢資源,若能更好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這將創造出屬于我們的世界級服裝服飾品牌,這對丁東西方服裝文化的交融和滲透,加速發展我國的服裝文化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契機。
在如今全球化風潮撲面而來時,創造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服裝,應該是在世界性、時代性這個前提下,立足于中國風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國之本質”。
參考文獻:
[1]趙農.中國藝術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尚婕,土怡蘭,設計與傳統一中國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