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徐花 朱碧玉


【內容摘要】 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武漢“解封”的背景下,CGTN《視點》欄目團隊前往武漢,通過專訪、探訪、微視頻、Vlog等多種形式,制作了“武漢‘欣聲”系列節目,有針對性地回應熱點,建構關于抗疫的中國話語,對外媒針對武漢的片面或抹黑報道形成了制衡,主動引導輿論。
【關 鍵 詞】武漢;CGTN;《視點》;引導輿論
2020年4月初,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步呈現形勢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4月8日零時起,“封城”76天的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在武漢“解封”之后,CGTN《視點》欄目團隊前往武漢進行為期近兩周的采訪報道。在信息海量、話題疲勞以及國際輿論環境復雜的背景下,主動設置議題,通過新話題、新角度、新表現形式,制作了“武漢‘欣聲”系列節目。講述武漢抗疫“新故事”,有針對性地回應熱點,建構中國抗疫話語,對外媒針對武漢的片面或抹黑報道形成了制衡,主動引導輿論。
一、報道策劃:主動設置議題為國際輿論提供平衡性聲音
新冠肺炎疫情平穩之后,大批外媒記者進入武漢采訪。4月13日,CGTN決定派出《視點》欄目團隊前往武漢,制作有分量、有針對性的對外報道——“武漢‘欣聲”系列報道,為國際輿論提供客觀的平衡性的聲音。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制作專訪和探訪,并在現場拍攝微視頻評論產品,所有內容均為融媒體產品,網絡先行。
(一)挖掘報道題材
節目團隊在制定報道框架后,基于以下幾點著手挖掘報道題材以創新報道思路:第一,“抗疫”相關話題已持續報道了近三個月,中國的中央媒體、地方媒體以及各國媒體人員云集武漢,要挖掘出“新故事”才能產生反響。第二,《視點》欄目團隊一直在后方關注和討論疫情,對前方的情況并不熟悉,資源有限,而地方政府對采訪也采取比較審慎的態度。第三,國際受眾對于中國在疫情初期的表現存在成見和誤解,且思維慣性很大,做到有效平衡報道需要技巧。
結合對形勢的調研和與CGTN前方記者的溝通摸底,《視點》欄目團隊完善了設備需求,調整了計劃和預期。此外,與武漢當地媒體同行的交流也為題材細化提供了參考,包括武漢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高,當地小龍蝦、茶葉等農產品滯銷等。
(二)擬訂報道計劃
在調研和討論中,報道的主線逐漸清晰:第一,武漢抗疫成果來之不易,恢復之路面臨諸多挑戰,英雄城市仍需堅守。第二,有力回應外界質疑,例如“疫情上報第一人”到底是誰、疫情數據是否存在隱瞞、善后處理方式如何等。第三,人權、民生和抗疫之間的平衡如何實現。第四,疫情中民眾展現了怎樣的隱忍與力量。根據上述報道主線,形成了“武漢‘欣聲”系列節目初步報道計劃(如表1所示)。
(三)細化報道方案
在報道方案初步擬訂后,頻道負責人和節目團隊對其進行了討論,欄目主持人劉欣建議對方案進一步細化:對海外媒體高度關注的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專訪或探訪;報道疫苗研發過程中的外籍志愿者等;追蹤下沉社區黨員干部、志愿者的一天;講述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的故事;聚焦身在武漢的外媒記者,觀察他們怎樣報道“解封”之后的武漢。專訪的重點是張繼先,因為她最早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苗頭,并和院方一起堅持上報,是湖北“疫情上報第一人”。
另外,劉欣建議,改變過去報道現場寫完稿件對著提詞器念的做法,采取邊走邊議的形式,就外媒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點評,在后期編輯過程中適當跳躍,使報道的呈現更加靈動、更有說服力。
總之,這一系列報道的主旨就是通過專訪、探訪的形式,建構關于抗疫的中國話語,有針對性地回應熱點問題。
二、報道實施:遵循主線和靈活機動相結合
“武漢‘欣聲”系列報道的制作時間跨度為2020年4月16日~5月12日(從報道團隊抵達武漢開始至回到北京隔離14天結束)。報道形態包括深度專訪、實地探訪、微視頻、新媒體直播和中英文新媒體碎片化傳播。
(一)圍繞熱點,及時有力回應外界質疑
對比最初的策劃和最終呈現的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一些重要設想均得以實現,比如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醫務人員張繼先的采訪,鮮活呈現留學生、下沉社區黨員干部、當地居民和志愿者的故事等。雖然沒有實現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的專訪,但是增加了對武漢生鮮市場的探訪和討論,這是節目團隊到前方后,根據外媒關注熱點以及當地最新動態臨時調整決定的。事實證明,這一選題相當及時且有針對性。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質疑中國新冠肺炎死亡數字的回應,專訪中美病毒學家談美國某市長自曝2019年11月或已感染新冠肺炎,以及回應美國在無證據前提下指控病毒起源于武漢病毒研究所等選題,也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臨時調整的結果。此外,到武漢之后,節目團隊發現,當地民眾的聲音并沒有對外得到集中體現,而他們的聲音對海外受眾來說是最有說服力的,因此增加了街采,讓老百姓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武漢的抗疫故事,并發布在海外社交媒體推特平臺上,效果良好。總體來說,節目團隊在前期策劃和靈活機動中找到了平衡點,既不偏離主線,又不僵化,把初衷和動態靈活結合起來。
(二)“眼見為實”,打造“熱搜第一”
張繼先醫生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作為“疫情上報第一人”,她是節目團隊自策劃起就主攻的專訪對象。2019年12月27日,張繼先向醫院有關負責人匯報了“一家三口病人感染病毒性肺炎但是流感相關檢查均呈陰性”的情況,這提示病人感染的可能是一種新型病毒,醫院立即向武漢市江漢區疾控中心上報。在收治更多病人之后,張繼先又在12月29日進一步上報。根據她的發現,有關部門通過病原檢測判定引起這一肺炎的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不少媒體都對張繼先進行過報道,但是她在國內特別是國外受眾中的認知度還遠遠不夠。要讓專訪獨具一格、一炮打響,就不能止步于主持人與嘉賓坐下來一對一專訪這種司空見慣的形式,因為光靠語言很難樹立張繼先作為“疫情上報第一人”這一形象,遑論扭轉外界的認知誤區。要讓專訪更有說服力,要讓張繼先拿出實據并展示給觀眾。為了不給醫院過多的心理壓力,節目主持人劉欣在見到醫院負責人和張繼先醫生之后才提出了這個要求,這樣的“突然襲擊”也凸顯了整個過程的真實性。
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是可行的。經過劉欣的提醒,院方找到了一張12月27日張繼先接觸了最初的3名患者后第一次會診記錄的照片,上面有張繼先的簽名和日期。另外,張繼先還回憶起自己有一個會診記錄本,記錄了2019年12月29日更多患者出現后,更大范圍專家會診的內容,但鎖在紅區辦公室的檔案柜里,很久沒有人進去過。出于電視播出效果考慮,節目團隊決定使用12月29日的會診記錄本來講述這個故事。雖然從時間上來說,它不是最早的證據,但是對于電視新聞來說,更直觀、更有沖擊力。此外,在具體展示時機上也需要斟酌,是在專訪過程中請張繼先拿出文本進行討論,還是在探訪張繼先工作場所中首次亮相。最終節目采用了后者,從而在確保內容真實準確的基礎上,通過編排增加內容的沖擊力。4月18日上午,節目主持人劉欣在張繼先工作的地方對她進行了專訪。整個采訪過程包括兩部分:一是專訪,問題涉及疫情上報過程、有關部門的反應、對疫情的看法等;二是探訪張繼先工作的地方,包括向劉欣展示會診記錄。
在新媒體發稿過程中曾經出現分歧。劉欣認為,張繼先展示會診記錄本這個視頻本身已能說明問題,可以獨立成片,但是也有觀點認為還需突出最關鍵的專訪,把這件事的意義再提亮一下。最終呈現的版本是:在展示視頻之后加了三段問答,一是張繼先怎樣評價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的反應,二是她有沒有預料到病毒傳染性如此之強,三是既然專家懷疑病毒存在人傳人的可能,為何沒有更早提醒公眾。這樣一段近7分鐘的視頻一氣呵成,有圖有真相,有點有面,有破有立。
內容完成之后的挑戰就是怎樣讓這個話題引起關注。經過商議,節目團隊采用了“武漢最初7例新冠病例會診記錄首次曝光”的話題標簽,發布時間是4月18日22:22。這條微博發出之后,23:01就被《人民日報》微博全文轉發。截至4月19日,該視頻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名,瀏覽量超過4億人次,并被央視新聞、騰訊新聞、澎湃新聞、《環球時報》、《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轉發。一個關于舊話題的新熱點就這樣誕生了,節目團隊用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把大家已經知曉的人物故事講得更深、更透,產生了沖擊力。而白紙黑字的“證據”展示具有語言無法替代的說服力。
采訪張繼先的完整版節目于4月21日在CGTN電視端播出。這個采訪引起了不少海外觀眾的注意和高度評價。一名英國皇家亞洲學會負責人稱,劉欣的采訪“技巧嫻熟、引人入勝”(skillful and fascinating);一名美國主流電視臺資深駐華記者稱,劉欣的采訪“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very informative);美國熱播電視劇《豪斯醫生》的顧問、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麗薩·桑德斯說,對張繼先的采訪“令人入迷”,張繼先的故事如果被改編成《豪斯醫生》的話,一定是很短的一集,因為她很快就找到了神秘疾病背后的秘密。實踐證明,把生動的視覺語言與嚴謹的專訪結合起來,可以塑造更加立體的人物形象,增加觀點說服力,更加深入人心。這期節目為在海內外進一步樹立張繼先作為“疫情上報第一人”的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大膽觸碰,善于把控敏感話題
雖然節目團隊在前期策劃中沒有特別關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以及武漢其他的生鮮市場,但是隨著輿情的發展,它們越來越被推到風口浪尖。美西方對病毒起源惡意猜測,對中國生活方式無端詆毀和歪曲。中美外交主管部門發言人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多次針鋒相對的互動。一方面,所謂濕貨市場的安全問題一直被炒作。另一方面,武漢“封城”結束,為了就業和百姓生計,生鮮市場重啟,卻引來了一些國外領導人或分析人士的批判,比如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認為這個決定“unfathomable”(難以理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要求中國永久關閉所謂“野生動物濕貨市場”,一時輿論嘩然。因此,探訪生鮮市場成了節目的一個重要議題,從新媒體傳播效果來看,這個話題的關注度相當高,及時回應很有必要。
節目團隊采取了先去現場觀察、邊走邊看的拍攝手法。4月19日上午,團隊對武漢三家農貿市場進行了踩點和初步拍攝,首先是外媒曾經報道過的白沙洲農產品批發市場,隨后是位于市區的兩家生鮮市場。劉欣邊走邊拍邊觀察邊評論,爭取把能夠選取的點都記錄下來。這樣的探訪比較生動有趣,但是由于前期調研工作不夠到位,效率并不高。盡管如此,第一天的實地考察初步展示了武漢生鮮市場的概貌和氛圍。節目團隊也有不少發現:第一,生鮮市場重啟,相關從業者經過76天的“封城”重啟生計。第二,武漢市區內所有425個生鮮市場都從4月13日開始進行升級改造,因此攤販們暫時將菜品挪到菜場外部露天交易。第三,生鮮市場的確有一些潛在的衛生問題,比如當街宰殺活魚,雞鴨肉類不能冰鮮銷售。由于武漢市內生鮮市場剛開始集中改造,節目團隊認為需采訪相關部門的代表,否則這一話題是不完整的。幸運的是,兩天之后,武漢水果湖生鮮市場的負責人和監管部門的代表愿意接受采訪。經過對第四個市場的走訪拍攝和對相關人士的現場專訪,整個故事完整起來。
節目團隊希望受眾通過觀看此節目能夠認識到,生鮮市場關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很多人的生計。與此同時,經過這場疫情,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這些市場的確存在食品安全衛生和隱患,會影響公眾健康,亟須改造。在保留市民生活文化傳統的同時,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民眾負責任的態度。至于這是否從側面佐證病毒來自華南海鮮市場,根據張繼先醫生的表述,她收治的最初三名患者和該市場沒有任何直接聯系,因此并不能簡單得出任何結論。而且,去論證病毒是否來自華南海鮮市場反倒是陷入了西方話語陷阱。走訪拍攝發出的信息其實就是自信,不怕看,不回避。
2020年4月24日,時長30分鐘的探訪武漢生鮮市場相關節目在CGTN電視端播出。節目以劉欣的探訪開始,后半段劉欣從武漢前方通過連線方式參與演播室討論。與此同時,以“蓬佩奧偷換中國農貿市場概念”為話題的新媒體端內容發布獲得網友積極評價,獲得全球閱讀量57.3萬人次,總互動3554人次,視頻觀看量19.6萬人次。有網友中肯地回復說,根據自己在中國6年、其中武漢3年的生活經歷,從未在類似的農貿市場見到某些媒體所稱的怪象。但這些市場確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環境,更加整潔有序。
三、回顧與總結
總體來看,此次“武漢‘欣聲”系列報道建立在前期周密策劃的基礎上,并在實踐中根據情況隨時調整。雖然報道內容與策劃并不完全契合,但一些重要目標得到實現,并引起較大反響,整個系列受到各方高度評價。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陳馮富珍女士認為,該系列是公共衛生領域“極佳的報道”,反映了一線聲音,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對公共衛生領域的學者、學生是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此外,該系列報道是在復雜輿論斗爭中敏感話題處理的一次大膽有益嘗試,用事實說話,勇于直面問題,善于做出回答,取得了積極效果。雖然節目在采制中還有很多遺憾之處,比如調研工作不夠充分、字幕和配音可以更合理、設備準備上未能完全滿足前方各種場景的需求等。但是,節目團隊盡一切努力捕捉抗疫一線群體的人性光輝,講述各方為戰勝疫情做出不懈努力和巨大犧牲的故事,為他們贏得了應有的尊重和敬意。
(責任編輯: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