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慧
【內容摘要】 2020年3月,全球最大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彭博的創始人布隆伯格宣布退出美國總統競選的消息讓這家公司再度獲得廣泛關注。多年來,彭博從金融信息服務擴展到媒體領域乃至咨詢行業拓展事業版圖,引得眾多追隨者躍躍欲試。然而,外部環境與時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世界上難以誕生第二個彭博。中國在金融信息服務與財經媒體發展方面也應探索新路。本文從彭博的發展歷程分析其成功要素,并梳理國內一些財經媒體的嘗試,希望提供些許經驗以資參考。
【關 鍵 詞】彭博;布隆伯格;財經媒體;媒體融合;金融數據
彭博①是一家全球性的信息和技術公司,其官網自稱“將決策者與數據、人和想法所構成的有活力的網絡相聯結,向客戶準確送達商業金融信息、新聞和深刻洞察”② 。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彭博的歷史不到40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美國創新市場系統公司,后更名為彭博有限合伙企業。這家年輕的私人公司僅用20余年時間就實現其金融數據市場銷售收入超越“百年老店”路透社和道瓊斯。彭博先后成立了通訊社,收購多家廣播電視臺,創辦雙月刊《彭博市場》、收購《商業周刊》,實現全媒體布局。面對當前市場環境、監管制度和新媒體技術的變遷,彭博依然保持高質量快速發展,在全球傳統新聞業普遍衰退的情況下“逆流而上”,2018年度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美元。①
目前,彭博擁有5500多名技術和軟件工程師,彭博新聞社在全球擁有150多家新聞分社和約2000名新聞專業人員。據報道,彭博估值最高可達700億美元。②
從彭博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看到其從金融信息服務擴展到媒體領域乃至咨詢行業的獨特模式是很成功的。那么,中國財經媒體以及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是否可以套用這一成功經驗呢?
一、彭博發展歷程分析
回顧彭博發展歷史,其快速發展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勢”以及創始人審時度勢的過人智慧。具體而言,彭博的成功始于以下兩點。
(一)投身金融數據服務,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大多數人談到彭博,會把它當作媒體,稍有了解的會認為它是家金融企業,而實際上,彭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技術公司”,從一開始就是——金融只是它服務的對象,技術是底層架構,而媒體則是其連接底層架構到服務對象的通路。有人把彭博總部大樓稱為“技術公司在華爾街牢牢插進的一根針”。它養活著的程序員多達5500名,是記者數量的兩倍多。
1966年,擁有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學位和哈佛商學院MBA學位的布隆伯格③進入所羅門兄弟公司做銷售。在公司勤懇工作了13年后,由于公司內部權力斗爭,他被邊緣化到了IT部門。然而,就是在這里,他研發出日后為彭博帶來豐厚利潤的彭博終端機(Bloomberg Terminal)雛形——當時被稱為“B頁”的系統。他利用休息時間改進了公司的一臺電腦,原本只能查詢公司基本靜態信息的這臺電腦“進化”了。人們問機器問題,這臺機器可以作答,任何關于數字的假設都可經過機器計算得到答案。
1981年,菲布羅公司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布隆伯格被辭退,隨后走向自主創業之路。那個時候,每一家大型證券公司都花費巨資獨立搜集信息,而且他們只能使用計算器來處理這些信息。布隆伯格敏銳地找到了這個市場空白點。他要做的是找到一種具有附加值、現在還沒有的服務,更進一步說就是一家全面搜集證券數據的企業,讓人們能夠選擇自己認為最有用的信息,并提供計算機軟件,讓那些不精通數學的人也可以分析這些信息。他注意到,在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處于爆炸邊緣的時代,如果可以提供比用計算器處理信息高級得多的系統,這樣一種服務對于在金融、證券、投資領域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吸引力。而且他還有一個顯著優勢,他既不是經紀人也不是交易商,不會傾向于任何一方,這將使得他的產品擁有那些證券公司內部系統所無法企及的獨立性。①
在互聯網、數據庫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的年代,彭博憑借一己之力,發明了自己的互聯網協議,自己給客戶搭網線、開發數據庫、寫瀏覽器代碼,最終制造出一個有著復雜算法、收集并分析數據的機器。在此后的十幾年中,這個機器逐漸發展成為可以查閱和分析實時金融市場數據并進行金融交易的彭博終端機,月租金2000美元以上,全球共32.5萬終端機用戶,每年帶來近百億美元收入。②打個比方說,彭博的產品線就是一個太陽系,其中的太陽就是彭博終端機,任何其他產品都必須以終端機為中心。
(二)布局財經新聞領域,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
彭博以其獨特的數據優勢和業務便利條件獲得了比美聯儲更快的數據收集和發布方式,由此開展新聞業務也是水到渠成。1987年5月,彭博邁出了從“賣信息給專業人士”到“發布信息給大眾”的關鍵一步——說服《華爾街日報》和美聯社,讓彭博為他們獨家提供美國政府債券每天的價格,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依靠權威的美聯儲。③
隨后的1990~1991年,在“冷戰”結束、美國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彭博敏銳地把握住了財經新聞領域的市場空白點。在新聞行業大幅萎縮的情況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逆勢而行,籠絡了大批有能力的記者為己所用,這些人愿意加入這家令人興奮、鼓勵創新的公司。更重要的是,由于彭博終端機帶來的豐厚收入,彭博新聞社不需要為了養活自己而憂心,因而獲得了相比其他美國媒體更為“嚴肅、客觀、公正”的媒體聲譽。
在買下了紐約一家廣播電臺后,彭博將新聞報道延伸到了政治、外交、時尚、科學、商業、市場、經濟、戰爭各個方面。與當時那些嘩眾取寵的“全部時段、全部犯罪”的電臺不同,彭博的基本原則是“不希望自己孩子聽的東西,就不播”。后來彭博又進軍電視業,第一個節目是為馬里蘭公共電視臺制作每天早晨30分鐘的《彭博商業新聞》。這個節目在全美聯合播出,一開始就很轟動。就這樣,布隆伯格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媒體帝國,并且從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線,用技術不斷革新內容的創作方式,在20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計算機程序生產新聞報道和廣播內容。正如布隆伯格所說,媒體只是彭博在其他工作領域的簡單擴展,是相同的內容以不同的方式傳播。①
抱著為滿足客戶需求而做媒體的初衷,彭博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媒體公司,用所有可用的媒體,包括終端機、電視、印刷品、收音機、電話、網絡、社交媒體等,向客戶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中國多家機構布局財經領域的實踐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在金融領域的話語權較弱,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受到威脅和挑戰。必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金融信息平臺,以掌握金融信息的采集權,增強金融信息的發布權,形成金融產品的定價權,提高金融領域的話語權,有效維護中國的金融和信息安全,提升中國的軟實力。②在此背景下,新華社、上海報業集團等主流媒體機構,以及阿里巴巴、萬得等國內知名企業、金融信息提供商紛紛布局財經領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金融信息平臺方面多有嘗試。
(一)新華社組建中國金融信息網
中國金融信息網又稱新華08,由新華社主管、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是國家級專業財經網站,定位于建設中國財經金融信息領域的權威發布和服務平臺。
新華08于2007年9月20日正式推向市場;2008年9月20日,新華08正式運行一周年之際,人民幣債券系統、視頻終端等上線運行,強化了核心競爭力;2010年6月25日,《金融世界》雜志正式創刊。目前,中國金融信息網已擁有專業終端、移動終端、中國—東盟金融服務終端、公共服務終端和微信、微博等全方位、立體化的對外信息發布渠道。
該平臺依托新華社在國內外的239個分支機構、5000多名采編人員,以及中國經濟信息社上千人的專業團隊,時刻追蹤全球金融市場,提供全球市場的權威、獨家、有深度的金融市場資訊,捕捉最新市場動態。新華08在終端、報告、數據、行情、指數等方面均有對標彭博的服務產品。
(二)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財經
從2014年開始,阿里巴巴加快文化傳媒板塊布局,接連投資文化中國、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優酷、華數等公司。2015年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財經,有報道稱“阿里巴巴要打造中國的彭博社”。
第一財經擁有第一財經電視、《第一財經日報》、《第一財經周刊》、第一財經廣播、一財網等媒體,是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旗下專業化的財經媒體集群。有報道稱阿里巴巴12億元參股第一財經,將獲得一財30%的股份,不過雙方對該持股比例未予回應。①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步,第一財經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立,積極推進投研資訊產品體系建設、財經數據移動終端研發、互聯網金融智庫組建等各項業務。第一財經將在阿里巴巴的商業大數據和其他商業數據來源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以大數據的媒體化、資訊化為契機,探索大數據的商用路徑。②
阿里入股第一財經半年后,一財組建數據公司CBNData,發布消費者研究、生活數據報告。目前,第一財經已經成為支付寶股票行情系統的資訊服務商,③每天為螞蟻金融的螞蟻聚寶提供上千條財經資訊。④
(三)上海報業集團整合界面新聞、藍鯨、財聯社
2018年2月28日,上海報業集團宣布界面新聞與藍鯨、財聯社正式完成合并,新集團名為界面·財聯社,定位為由上海報業集團主管主辦、持有A級新聞牌照的主流財經新聞集團和財經通訊社,旨在打造中國移動財經客戶端領先品牌,做“中國彭博”。
界面·財聯社作為集團新媒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立足財經、商業新聞,面向城市中高端用戶提供專業、權威的新聞資訊。整合后的“界面·財聯社”將集“媒體+資訊+數據+服務+交易”五位于一體,基于“界面”“財聯社”兩個品牌在各自領域中的市場積累,既通過媒體內容占據影響力制高點,也有信息服務產品來幫助其實現影響力的落地和變現。預計整合后可實現穩定覆蓋億級規模人群,市場估值超過50億元。⑤
(四)萬得資訊在金融數據領域獨領風騷
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Wind,以下簡稱“萬得”)是中國大陸領先的金融數據、信息和軟件服務企業。在國內市場,萬得的客戶包括中國絕大多數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和投資公司等金融企業;在國際市場,被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中也有許多家是萬得的客戶。
1994年,萬得成立之初的業務主要是給證券公司提供上市公司的基本資料,以及幫證券公司建數據庫、提供管理咨詢,這些工作耗費的人力成本巨大但收入越來越少。20世紀90年代末,萬得創始人陸風到美國考察彭博公司的終端機及其商業模式。讓他備感震驚的是,1997年金融危機,彭博依然在全球賣出了7.5萬個彭博終端機,營收達13億美元。于是,在2002~2003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不好、金融機構對信息服務商壓價的背景下,萬得按照彭博的做法設計終端產品,改進內部管理風格,重新定義商業模式,終于在2006年營收達到3000萬元人民幣,實現收支平衡;2016年營收超過13億元,凈收入超過8億元。①
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萬得也試圖學習彭博進入媒體領域的經驗。2000年,萬得和上海有線新聞財經頻道合作開發的Wind財經頻道開播,推出包括個股導航、大勢研判、實時解盤、公司研究等欄目,24小時播出。2005年,萬得曾嘗試與第一財經接觸,提出成立“第一財經萬得傳媒集團”,以擴大其市場份額,甚至改變中國金融信息服務市場格局,但后來不了了之。目前,萬得通過香港萬得通訊社、微信公眾號“Wind資訊”、手機客戶端“Wind金融終端”等產品向大眾提供金融信息。
三、進軍中國金融信息服務領域還需探索新路
彭博保持領先的秘訣在于對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有深刻的理解和執行能力,其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受眾,并服務于受眾。有報道預言彭博將憑借其在金融數據、媒體報道等領域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廣泛深入的研究,向一個世界級的管理咨詢公司進發。②而中國各機構,盡管在金融信息服務、商業數據服務或者財經媒體領域多有嘗試,但受制于國內環境和時代發展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復制“彭博模式”。
中國共有45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30多家證券公司、230家保險公司,金融業總資產300萬億元,其中銀行業268萬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一。①據分析,當前中國的金融信息商主要集中在股票二級市場的分析。而美國作為直接融資市場,金融信息主要圍繞資本市場,中國金融市場超過95%的規模集中在銀行、保險領域,僅有不到3%的金融資產在二級市場,90%的金融信息商服務于不到3%的市場,這樣才導致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金融信息服務份額是4%。②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商業信息服務市場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權威的產品和服務商,因而具備極大發展潛力。當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金融生態和服務模式,中國的金融創新和科技監管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進軍中國金融信息服務的各家機構將探索出多條新路。
(責任編輯:張冬梅)